當傳統中醫遇上現代科學,這家台灣新創公司金姆健康科技,已經能做到讓你在家「把脈」解讀自己的身體狀況。
「大部分的人會覺得中醫就是不科學的,但實際上脈象可以很科學,也早就能用數據呈現。」金姆健康科技總經理王恬中一邊侃侃而談各種中醫理論,一邊展示手上的App,「比如說,代表脾經的C3如果數值一直小於35,有七成的機率會有糖尿病,這是做出來的統計結果。」
去年成立的金姆健康科技,今年推出居家健康產品「金姆指健康顧問」,團隊研發、改良已有30年歷史的中醫脈診儀,結合訊號採集主機透過光感元件獲取來的使用者脈象,與合作醫療單位共40萬筆的臨床數據,對每位使用者的經絡狀態進行AI數據化分析,再根據個人情況給出調理與養生建議,讓原先距離民眾生活有些遙遠的中醫脈診,走進日常生活裡。
脈診儀結合醫療大數據,用AI分析個人健康
中醫脈診的歷史悠久,王恬中指出,其實脈診科學化這件事,從1988年第一台脈診儀問世就開始可以透過數據追蹤、分析就診民眾的生理狀況變化。事實上,金姆科技的團隊組成頗為特別,因為第一台中醫脈診儀的研發者就是王恬中的父親、知名生物物理學博士王唯工,但過去醫療用的脈診儀要價不菲,並沒有真正普及,這也是為什麼去年10月父親逝世時,她與身為共同創辦人的兄姐,決定延續父親將脈診平民化的理念而創業。
可以說,已有30多年的脈診儀技術,現在金姆科技做的是將其搬到App上,讓民眾可以直接用簡單明瞭的方式追蹤自己的生理變化。技術總監翁崧騵解釋,背後的AI演算法,除了奠基於過去王唯工教授的中醫理論外,還加進了團隊與忠孝醫院、仁愛醫院、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中心等單位合作導入的臨床醫療數據分析。
例如,將病患到醫院量脈的數據與醫生的診斷結果配對分析,去識別化後得出病徵趨勢,再根據每個不同的脈象,提供使用者不同的飲食、生活型態建議。而王恬中本身有營養學背景,因此團隊裡的營養學專家所占比例重,也持續將最新的營養學研究,加進演算法的變因裡。
研發中醫師專業版本,目標轉型做健康平台
王恬中認為,相較於目前市面上的居家健康儀器,看到的可能只有血糖、血脂等單一指標,金姆科技所瞄準的市場缺口,其實與中醫的特性息息相關。因為在中醫的脈絡中,能看到的不是「病」,而是一個「狀態」,每個脈象的排列組合,代表的身體狀況也不同,因為脈象會受到時間、食物、環境等因素影響,每次脈診儀所測量出的結果,反映的是當下的情況,透過了解自己每天的脈象變化,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飲食與生活方式。
翁崧騵解釋,以目前的技術來看,金姆科技的脈診儀已經能做到大眾AI,可以根據不同脈象,用數據歸納分析出問題,而下一版要研發的則是進階的個人AI,導入機器學習,進一步做到個人狀態的精準提醒。
現階段,金姆科技的商業模式,以硬體銷售與量脈計次月費為主,王恬中表示,除了持續做軟體更新與研發針對中醫師的專業版本外,公司更長遠的目標其實是結合醫療、健身機構或是保健相關食品業,透過異業合作轉型成健康平台,把好的東西提供到民眾手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