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來台留學的日本人,為何不受日企青睞?

換日線

更新於 2022年09月19日08:25 • 發布於 2022年09月08日08:54 • 佐藤峻/日本人的台灣創業紀錄
來台留學的日本人,為何不受日企青睞?
來台留學的日本人,為何不受日企青睞?

大家好!我是在台灣創業經營數位行銷公司 applemint 的代表佐藤(Leo Sato)。

過去在台灣的大學留學的日本人,畢業後有大半都會回到日本了,不過最近我發現情況改變了,開始有些日本人決定留在台灣求職,但這些學生的就業需求與雇主的用人需求並不符合。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與人才間的不適配,主要原因竟是「因為日本學生適應了台灣文化」,這種情況可說是相當諷刺。

乍看之下,一位從台灣 4 年制大學畢業、能夠說一口流利日語與中文的日本人應該具有難得的優勢,但實際情況卻比想像中的複雜許多。

日本留台生畢業後的行為變化

你知道就讀台灣 4 年制大學的日本人佔台灣境外生比例並非少數(110 學年位居第四,前三分別為:越南、印尼、馬來西亞),且逐年增長嗎?這裡不是指短期的遊學、交換學生,而是在台灣就讀 4 年大學的日本人。

在日本和台灣,許多日本企業會贊助就讀台灣大學的學生,他們針對日本大學生的訴求是「用比日本便宜的學費與生活費,在台灣以英語和中文修課!」

此舉促進了日台學生的交流機會,我認為是好事。然而,有許多來台灣學習的日本人,畢業後卻返回日本求職——為什麼呢?

主要原因是薪資。

從台灣大學畢業的日本人,在台灣薪水通常並不適用勞動部公布的「聘僱外國人從事專門性技術性工作之最低薪資」47,971 元(特殊情況不在此限),多數情況下都是 35,000 元。儘管 110 年底,外國專業人員有效聘僱許可人數以日本籍為最多,約占總許可人次的 20%,這些人仍是少數。很多日本大學生認為這樣的薪資水準並不足以在台灣生活,因而決定回國。

然而最近日圓持續貶值,開始有許多日本人想留在台灣。假設台幣 35,000 元的薪資,以 2022 年 8 月的日幣換算,大約與在日本鄉下的社會新鮮人差不多。

如果想要更高的薪資,當然也能在東京或大阪等大都市工作。不過,大多數的日本大學生對日本的上班族生活有極度的恐懼,像是擠得像沙丁魚一樣的電車、加班、人際關係、應酬等等——這些父母輩習以為常的職場文化,卻不受新世代的認同,甚至十分抗拒。

乍看之下,這對台灣的日商企業與想要日本員工的台灣企業應該是個好消息,但顯然對企業而言並非如此。

企業對「日本留台生」評價不如預期?

一般從台灣大學畢業的日本人大多會選擇在台灣的日商公司就職,其他也有少數會到台灣企業就職。可惜的是,從台灣大學畢業的日本人看在日商公司經營者(總經理)的眼裡,評價大多不是很好。

原因是,在台灣的日本人經營者所設想的「日本人」與畢業於台灣的大學的「日本人」並不相同。

首先,在台灣的日本經營者大多重視日本人的勤奮與敬業。這是因為很多日本經營者在日本工作時,是和勤奮且敬業的日本人一起工作的關係。

接著,日本經營者會理所當然的要求日本人要會報告、聯絡、相談。報告、聯絡、相談是在日本只要有工作經驗的任何人都要在入職第 1-2 年學習的日本商務禮儀。

這些預設立場和刻板印象,讓許多在台灣的日商企業總經理擅自將「日本人」神格化了。

然而,畢業於台灣大學的日本人經過大學 4 年在台灣的過程,為了適應台灣,而深受台灣人工作與思考方式的影響。

實際上,我與在台灣就讀 4 年制大學的日本人交談後,發現他們認為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很重要,也希望透過轉職進行職涯發展。

此外,我也經常聽到日本總經理因為畢業於台灣大學的日本人,在日商公司工作卻連報告、聯絡、相談都不會而感到失望。

我想給在台日本學生的建議

身為日本人,我從美國的國高中畢業後,到日本一間名為國際基督教大學的學校就讀,據說這間大學有一半以上的學生都曾在海外生活過。

現在回想起來,校園內使用英語的頻率比日語高,在日本也算是有點特殊的大學。因此,不論好壞,我也受到了外國思想與文化的影響,我想正好與就讀台灣的大學的日本人是類似的。

十幾年前,當我在日本企業就職時,開始對在日本企業工作感到絕望,因此,每當工作結束後便一心學習,準備出國到海外。

現在我已經 35 歲了,能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地看待自己。我要向在台的日本人大學生傳達:「在國外要發揮日本人的優勢」。

日本人多虧偉大前人們的努力,在國外經常被認為是「細緻的」、「勤奮的」、「有創意的」;而做出與這些相違背的行為,就白白浪費了這個優勢。

如果是現在的我會告訴過去的自己,不論想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還是不停轉職都沒問題,但最好先在現在工作的地方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相應地,台灣學生在出國前也應該先問自己:「台灣人的優勢是什麼?」,出國後努力發揮這個優勢,可能更易開啟海外職涯。

【延伸閱讀】

●歷經 35 年觀察,一個日本人眼中的台灣:從廢墟變成地標
●日本人難以理解的「台式人情味」:為何不願在地化的日商,在台灣多半會慘敗?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2

  • 平常心
    可是,日企對員工所要求的,著名的,所謂的勤奮與敬業,其程度,往往是要長期犧牲「個體(員工)」對生活品質的需求,比如投注大量的時間、心力、情緒,而致罔顧私人空間或家庭需求,來用以達成「群體(企業)」所謂高遠的需求,企業所能回饋給員工的,真的就足以彌補其失去的嗎?「社畜」一詞,不就是形容為了達成企業目標需求而放棄自我生活需求的個體自嘲嗎?讓「群體」價值遠遠凌駕在「個體」價值之上,完全失去衡平,真的合理嗎?更值得,人用「一生」去追求嗎?
    2022年09月17日02:28
  • 林台月
    因為台灣的學歷讓人存疑
    2022年09月17日02:13
  • 大村美學
    臺灣學店出來的到底能幹嘛
    2022年09月17日00:26
  • Maverick
    是作者自己把日本人神格化了吧,如果日本人那麼神,怎麼近期日本本土爆發出多件大企業造假的醜聞?
    2022年09月17日00:02
  • neo
    滯台的雙標舔日綠蛆,為何不受日本青睞?
    2022年09月11日02:39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