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每個家長必修的課題!專家點出親子教育最常犯的7個錯誤

遠見雜誌

更新於 2022年05月06日10:38 • 發布於 2022年05月06日10:26 • 魯皓平

親子教育,是許多家庭一輩子的課題。

教養,一直以來都是許多家庭經常面對的問題,不同年齡的孩子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各自所面臨的煩惱,且絕大多數的感悟,往往都在經歷過挫折後才會了解和釋懷。

而為人父母,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該怎麼做,我們會犯錯、會迷惘、會誤解,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兒科醫生、醫學博士文森伊安內利(Vincent Iannelli)就說,「父母通常不會一開始就想犯錯。但很多時候,他們只依靠自己的育兒本能,不會嘗試常見的育兒問題尋求幫助。」

他分享,許多人其實不能本能就知道身為家長時,在每一個情況下應該做些什麼,且大家都時不時地會犯錯,「因此,學會克服這7個常見的育兒錯誤,也許會讓自己成為更好的父母。」

1、不試圖解決問題

不試圖解決問題。pexels
不試圖解決問題。pexels

不試圖解決問題。pexels

專家強調,在這樣的情境下,若不是因為家長認為某些問題無法解決、反則就是他們很快就接受了這些問題,「許多父母忍受著經年累月的挫敗感,並生活在常見的問題上。」

這可能包含了孩子無理取鬧、愛發脾氣、易怒、焦躁,甚至稍微不順他的意時,就會哭鬧、賭氣──有些寵孩子的家長習慣就此妥協,也有的家長就直接體罰,漸漸造成一種惡性循環。

但其實,不試圖關心、解決這樣的問題,一再的容忍或接受只是間接擴大問題的核心,父母應該和孩子溝通、討論所遇到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下建立彼此的規則和指引,其實所有的癥結都會有所轉機。

2、高估或低估問題

高估或低估問題。pexels
高估或低估問題。pexels

高估或低估問題。pexels

專家強調,在嘗試解決問題之前,必須先確認什麼是問題、什麼不是問題,如果確定它是一個問題,就要去思考這個問題有多大。

設想一下:你覺得以下的狀況是大問題嗎?

˙學齡前兒童偶爾會發脾氣

˙青少年開始叛逆,你擔憂他們是花時間遠離家人,還是試圖更加獨立

專家說,這都不是什麼大狀況,且都是可以預料到的簡單、符合年齡的問題。另一方面,最好不要對孩子偷竊、撒謊、作弊等問題掉以輕心,否則可能會愈來愈嚴重。

3、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有不切實際的期望。pexels
有不切實際的期望。pexels

有不切實際的期望。pexels

如果你對孩子應該做的事情經常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專家說,「其實這樣的家長實際上只是在製造問題。」

好比說,要逼著2歲的孩童學會如何自己如廁、對6歲孩子尿床的問題感到暴躁又不耐煩、讓國小的孩子學會不是他們程度的考題時,其實是家長要求太過分了。

很多時候,這種種不切實際的期望,會導致教養問題很大的摩擦,也容易成了夫妻觀念不同而爭執的導火線。事實上,最好的方法是輔佐孩子做出符合他年齡的行為,順其自然、不要過分揠苗助長,才是最正確的關鍵。

4、教養方式不一致

教養方式不一致。pexels
教養方式不一致。pexels

教養方式不一致。pexels

「沒有什麼比不一致的教育方式,更容易傷害自己的孩子了。」專家認為,如果身為一個父母,有時候非常嚴格,但有時候卻又看似放棄、絲毫不在乎孩子在做什麼,那麼他們將會很難知道家長真正的期望是什麼,以及又該如何行動。

因此,維持一個一定的標準和守則,是維繫家庭很重要的關鍵;夫妻雙方也不能有標準不一的狀況,否則容易造成孩子的誤解。

5、沒有任何規則或限制過多

沒有任何規則或限制過多。pexels
沒有任何規則或限制過多。pexels

沒有任何規則或限制過多。pexels

也許你會認為,讓孩子隨心所欲的自由發展,是很正面的教養方式,但研究發現,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沒有任何限制的生活,對他們其實更為困難。專家說,制定規則、設定限制、一致的規定能幫助孩子瞭解正確的觀念,他們也能更容易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又是必須謹慎注意的。

反之,如果什麼都要管、什麼都要限制,這樣的情形下永遠只有反效果。

6、經常責罵

經常責罵。pexels
經常責罵。pexels

經常責罵。pexels

身為孩子,自然一定會鬧脾氣,但許多家長常常因為不耐孩子長久哭鬧,進而失去耐心大吼大叫,孩子看到父母崩潰,只會更加激動。研究發現,大叫、咒罵、狂怒,都會在孩童心中形成無法抹滅的恐懼。

專家說,「辱罵不會幫助解決問題,而是無意中鼓勵你曾經試圖阻止的不當行為。」

雖然這就像個雙面刃,太過嚴厲有壞處,和藹可親又失去效果,在程度的拿捏上,家長有很多細節必須注意。但畢竟孩子不懂事,多加體諒能讓關係更完善。

7、不改變不起作用的行為

不改變不起作用的行為。pexels
不改變不起作用的行為。pexels

不改變不起作用的行為。pexels

專家說,不承認,或不改變無法起作用的育兒技巧,和不試圖解決問題的毛病一樣大。「例如,你可能認為打屁股是個有效率的紀律形式,但如果每天都要用它來糾正相同的問題或行為時,那問題顯然不是打屁股可以解決的。」

他建議,如果每天請孩子上床睡覺的過程都會長達一個小時,或對方貪玩、不願意睡眠,與其用責罵的方式,不如用陪伴的因果關係誘惑──像是和孩子提早約定睡覺時間,並說一些有趣的床邊故事,久而久之,這會成了他們最期待的時光,比起打罵,他們反而更會主動提醒爸媽就寢的時間。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