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印度因為邊境衝突而關係緊繃,印度總理莫迪正測試廣泛的經濟武器,這些手段包括徹底禁止中國產品與祭出關稅等。然而,美國期刊《外交政策》指出,印度對中國的依賴在過去3年只增不減,在邊境衝突引發的僵局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顯然仍占上風。
2020年5月,中國派遣多達1萬人的解放軍部隊駕駛裝甲車、攜帶帳篷,到印度查謨─喀什米爾邦(Jammu and Kashmir)拉達克地區(Ladakh)進駐紮營,那是夾在印度與巴基斯坦、中國接壤邊界之間的敏感地帶,印度譴責中國穿越「實際控制線」,雙方爆發發生衝突,20名印度士兵及4名中國士兵喪生。
自中印兩國對峙以來,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帶領的政府多次表示,印度無法與中國保持正常關係,因為邊境局勢不正常,印度政府還試圖透過大肆宣傳禁用短影音社群平台國際版TikTok、快時尚電商平台Shein、其他數百個中國應用程序來平息反中情緒。
印度嚴重依賴中國
然而,與此同時,印度公司繼續使用人民幣支付10%的俄羅斯石油供應,印度當局在這個議題上保持沉默。人民幣支付顯示,儘管中印邊境局勢讓人擔憂,但印度對中國的依賴在過去3年只增不減,中印雙邊貿易成長,貿易平衡進一步有利中國。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指出,印度部長打破之前的誓言,尋求中國投資。印度當局向電子製造商的要求讓步,讓中國工程師更容易獲得簽證。近幾個月,印度似乎正扭轉2020年拉達克邊境危機針對中國採取的一些措施,當時印度修改針對陸地接壤國家的外國投資政策,要求政府對提案額外批准,《外交政策》指出這項政策旨在拖延及阻止中國的活動。
印度態度軟化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印度需要中國投資電子、電池、電動車領域。今年1月,印度要求美國科技巨擘蘋果公司(Apple)確定那些願與印度合作夥伴建立合資企業的中國零件供應商,印度政府批准了12家中國公司展開此類業務的申請,但其中許多公司最初似乎不熱情,這是因為印度2020年對違反稅收及外匯法的中國手機生產商採取嚴厲措施。過去一年,印度科技投資減緩,這意味著莫迪政府不能再對中國投資採取如此嚴格的態度。
長期以來,印度政府實行拒發簽證給中國公民,刁難在印度的中國企業等非官方政策。然而,印度極度依賴中國電子製造技術,今年7月,印度同意為負責安裝、擴建、維修工作的中國專家提供更快的簽證處理,特別是印度「製造獎勵計畫」(PLI)批准的公司僱用的勞工。
印度嚴重依賴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包括智慧型手機、半導體、太陽能電池、藥品,這種依賴是印度的另一個挑戰。去年中印之間價值1170億美元的商品貿易中,87%是中國出口,印度價值500億美元的製藥業依賴來自中國的原料藥及中間產品,這是製造國內消費及出口成品的必要原材料。儘管印度過去3年很努力尋找代替品,但目前尚未找到中國以外的材料替代來源。這些關係非常重要,導致莫迪無法減少印度對中國的依賴,因此面臨著危機時陷入經濟嚴重混亂的風險。
印度是總部位於中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最大借款國,自2016年以來,該銀行已承諾為印度的能源、交通、公共衛生計畫提供98億美元資金。印度也是金磚國家(BRICS)新開發銀行(New Development Bank)創始成員國,該銀行總部設在中國,印度有20個已獲批准的計畫及7個正在審查的提案,金額達75億美元,是新開發銀行財政支持的第2大接受國,僅次於中國。
中印邊境問題
中國及印度透過這些多邊論壇進行實質的外交接觸,但在邊界爭端問題上,中國拒絕讓步,並對印度施加額外的外交壓力,包括自去年10月以來未向印度派駐大使。上星期,中印邊境談判後發表的聯合聲明措辭引發人們預期莫迪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可能在本星期的金磚國家峰會上舉行雙邊會談。
《外交政策》指出,莫迪及印度部長是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SCO)的熱情參與者,這2個集團都由中國主導,莫迪也參加了22日至24日於南非首都約翰尼斯堡(Johannesburg)舉辦的金磚國家峰會。印度參與金磚國家及上海合作組織,確保印度與中國的關係有底線,兩國官員經常在會議上舉行場邊討論,2020年以來,這些對話大多集中在邊境危機,而這個議題的僵局似乎對中國有利。
印度將加入金磚國家及上海合作組織視為多邊聯盟政策的一環,但印度也積極參與「四方安全對話」(Quad,美國、日本、印度、澳洲組成的組織),其中一個原因是印度在拉達克邊境危機後希望在外部制衡中國。
印度的困境
目前,印度在邊境衝突談判中陷入困境。印度提出在拉達克德普桑(Depsang)敏感地區建立緩衝區,中國提議在印度境內15至20公里處設立緩衝區,這將進一步鞏固中國進入該地區。在中國士兵及印度士兵已從陣地後退幾英里的其他5個地區,中國拒絕將這些士兵撤回基地,並同時已著手建立重要的軍事基礎建設,而印度從未公開承認這些侵犯行動。
軍事上,印度發現自己陷入自己造成的困境,包括軍隊嚴重短缺武器、平台、零件,士兵也短缺。印度約70%的軍隊武器都來自俄羅斯,包括坦克及軍機,但由於俄羅斯不希望印度以印度盧比支付,印度則無法找到以不違反G7制裁規定的貨幣支付方法,至今尚未支付逾30億美元的巨額款項,俄羅斯已停止提供許多物資,這進一步削弱了印度的軍事力量。因此,印度外長蘇傑生(S. Jaishankar)排除對中國採取有限進攻的選擇,實質上是透過在邊境防禦部署來束縛軍隊,防止進一步喪失領土。
《外交政策》指出,印度外交部從未召見中國外交官就任何問題發表行動新方針,甚至當時20名印度士兵死亡後也沒這樣做,這進一步表明了印度的弱點。中國不會主動發起邊境局勢的談判,而且往往需要數星期才會同意印度提出的此類討論的請求。過去10個月,中國駐印度大使的缺席對事情的發展未有任何幫助。印度前外交秘書薩蘭(Shyam Saran)上個月在中國出席智庫活動後報告,他發現中國不願意恢復到2020年拉達克衝突之前的邊境現狀。
現在,人們的目光都集中在本月的金磚國家峰會,許多分析人士預計莫迪及習近平之間的會晤可能帶來突破。印度外長蘇傑生本月已表示,印度與中國已經取得「良好進展」,雙方「正在談判」。如果習近平及莫迪沒在本月的金磚國家峰會正式會晤,9月在印度舉行的20國集團(G20)峰會將提供另一個機會,但莫迪在這些談判中沒有王牌,習近平可能會威脅不出席G20峰會,一些中國分析人士認為這會毀掉莫迪的政黨「印度人民黨」(BJP)。(推薦閱讀:中印領土爭議》中國更改藏南地區名稱 印度:改名也改不了是印度一部分的事實)
《外交政策》指出,莫迪、蘇傑生、兩人的幕僚無法迴避印度正輸給中國的現實,但中國常常以侵略行動回應印度與美國日益加深的關係,將印度視為美國遏制中國計畫的一部分,而中國可能重蹈覆轍。印度與美國的夥伴關係可在一定程度上協助因應強勢的中國,儘管如此,印度必須按照自己的方式發展優勢,它是充滿活力的自由民主國家,也是軍事強國及經濟強國。印度人必須自行完成困難的工作,其他任何事情都無助於達成印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