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台灣人出國留學,遇到緊急事件應怎麼做?

換日線

更新於 2023年06月07日09:22 • 發布於 2023年05月29日11:02 • 李易庭 Joyce/留學心事前哨站
台灣人出國留學,遇到緊急事件應怎麼做?
台灣人出國留學,遇到緊急事件應怎麼做?

近日,一起有關臺灣留學生於美國遭到隨機傷害的事件,在臺灣社會掀起了一片輿論。根據這名留學生在社群平台 Dcard 的親身撰述,這起事件發生在紐約公共圖書館,當她剛從廁所出來時,便遭到了一名女子襲擊,導致頭部撞上牆角而當場血流不止;然而,公共圖書館的保全卻疑似企圖「包庇對方」,事件發生後仍讓該名女子持續進出圖書館。

該事件讓受到傷害的該名留學生感受到了種族歧視,因此聯繫了外交部旅外國人全球急難救助免付費專線,希望能協助她對圖書館提出告訴。令這名學生感到失望的是,外交部僅有提供一個移民律師的電話。

觀察目前輿論,一部分人將議題聚焦於國外社會對亞洲人的種族歧視,也有許多人將矛頭指向外交部的作為,認為他們提供旅外臺人的服務「過於消極」。

出國在外讀書將近 3 年的時間,我時有耳聞留學生不幸發生意外的經歷。比如在亞美尼亞時,我也曾經在中午走在前往超市的路程中,和朋友遭到一群國中年紀的男生尾隨,被刻意地身體觸碰。目前來到英國倫敦讀書,得知市中心的中國城是出了名的治安重災區,前幾個月我才聽到一名臺灣人在中國城被 4 個人包圍並重擊頭部,手機亦遭歹徒行搶得逞。

因此,希望能透過本篇文章,探討紐約公共圖書館事件背後的仇恨犯罪議題,以及旅外臺人在面對類似的暴力事件時,該如何尋求協助。

#stopasianhate:什麼是仇恨犯罪?

對亞洲人的種族歧視是紐約公共圖書館事件的焦點之一。這名臺灣學生作為亞裔,被一名非裔女子攻擊,不僅學生本人表示感受到了保全的種族歧視,許多社會大眾更是透過觀看影片紀錄,批評非裔保全的態度明顯是要幫非裔女子開脫。本次事件中的學生,在文末寫下 #stopasianhate(#停止仇恨亞裔)這個標籤,點出了美國社會中一股反對亞洲人的情緒與現象。

上述 hashtag,其實可以追溯到 2021 年亞特蘭大按摩中心槍擊案後亞洲人社群的抗議浪潮。在 2021 年的這起大規模槍擊中,8 名喪生者中有 6 名為亞裔, 然而警方卻指出嫌犯的動機只是因為「他那天過得不好」,並且歹徒覺得按摩院就是導致他性成癮的原因,種種言論都讓大眾認為有幫助嫌犯洗脫「仇恨犯罪」(hate crime)的嫌疑。

根據美國紐約州仇恨犯罪防治辦公室定義,「仇恨犯罪是完全或大部分由於對某些個人特徵的偏見而造成的一種犯罪。」根據美國紐約州法律,在確定是否為仇恨犯罪時,會考慮的身份包括種族、膚色、國籍、身心障礙等。此外,美國紐約州法律也規定仇恨犯罪是基於犯罪事實的一種加重刑罰,可以處至少 6 至 12 年的徒刑,情節嚴重則至少 20 年。

記得 2021 年亞特蘭大按摩中心槍擊案當月,我在高中的加拿大華裔學姊,也在學校號召亞洲同學,舉辦了一個名為「模範少數的迷思」(The Model Minority Myth)講座。學姊指出人們對於亞洲人時常會有刻板印象,像是數學好、音樂天才、成功人士、高收入、美國夢的受益者等。

顯而易見,絕非每一個亞洲人都擁有這些特質。事實上,亞裔美國人的財富差距是最大的──收入最高的 10% 亞洲美國人和最低的 10%,差距高達 11 倍。然而,這些刻板印象不僅忽視了亞裔美國人的多元性和長期存在的不平等,更為族群對立埋下了種子,告訴其他族群只要足夠努力,都能像所謂的「亞洲人」一樣成功。

因此,關於近期臺灣學生在紐約圖書館受到攻擊的事件,其實潛藏的是更深層、社會系統性的原因。然而,當許多人在批判本次種族歧視的問題時,卻選擇以「種族歧視對抗種族歧視」的角度出發,其中,一些留言像是「黑人想回去種棉花嗎」、「黑人就是亂源」、「為什麼亞洲人有辦法變有錢,黑人不能」、「看到黑人就閃遠一點」,當中隱含的刻板印象和仇恨情緒,不僅忽略了殖民歷史因素,更是在不斷製造族群對立,固化種族階級的存在。

尋求協助的管道有什麼?外交部應該要提供更多幫助嗎?

當仇恨犯罪依然存在,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類似的事件?

以本次事件的紐約為例,根據美國紐約州仇恨犯罪防治辦公室的指示,當發生仇恨犯罪時:應該撥打 911 並說「Hate Crime」,或致電當地的警察局,接下來操作員將會詢問詳細經過,確定是否應派出員警進行調查,並提供語言協助;如若為偏見事件(如:言語威脅),則應該撥打 311 並說「Human Rights」,或在紐約人權委員會(CCHR)的網站填寫表格,CCHR 工作人員將可以幫忙調查案件或幫忙提出申訴。

在紐約圖書館這起案件中,除了種族歧視問題,備受指責的就是臺灣外交部了。許多人認為外交部僅有提供一名律師的處置措施過於消極,甚至有部分輿論指出應該直接尋求中國大使館的幫助會更有效,也有部分人認為如果該名臺灣人是在中國受到類似暴力,臺灣外交部一定會有更強烈的干預手段。

首先,外交部這一次提供的協助真的過於消極了嗎?查詢外交部的旅外國人急難救助服務項目,確實明文規定在不抵觸當地國法令規章之範圍內,可以協助報案、聯絡家屬、和提供當地醫師、醫院、律師之參考名單,其他像是代為起訴、提供法律意見、或介入民事及刑事糾紛皆不在急難救助的範圍之內。

依據目前外交部最新的官方回覆指出,臺灣駐紐約辦事處在接獲求助後,除了第一時間是表達慰問、暸解事發經過以及訴求項目,近日也多次致電關懷當事人、密切聯繫紐約市警察局、並請圖書館保存監視器畫面。

再者,即便稱臺灣人為其所屬公民,中國大使館能提供更有力的幫助嗎?詢問留學生朋友的經驗,他的一個中國朋友在塞爾維亞旅行的時候被搶劫,丟失了身分證和護照。聯繫中國駐塞爾維亞大使館之後,只能按流程等待 7 天補辦護照,除了補辦證件,也並未提供其他服務。

基於主權仍然是當今國際秩序的根本,面對國人在當地遇到的暴力事件,無論是中國、臺灣、還是其他國家的駐外單位,很多時候只能在不干預他國事務的原則下盡最大限度保障公民在外的權益。

除了中國人在塞爾維亞的經歷以外,我的朋友也分享了疫情期間,他在新加坡聽說有留學生在英國受到無差別襲擊,留下嚴重的後遺症。後來經過了在當地報警、法庭訴訟等程序,英國衛報和新加玻海峽時報都有刊登這個事件,並且譴責種族歧視的行為。

釐清真相,開啟理性的對話

前幾日和同為留學生的朋友見面,才談到因為聽多了搶劫或失竊案,如今我們走在英國倫敦的街頭,已經養成了必須隨時保持警戒的心理狀態,不禁讓我們覺得自己是不是都要患有「被害妄想症」了。這樣如影隨行的恐懼感,除了源自於人在異鄉的孤獨,還有社會治安的隱憂,以及各個族群在長期隔閡下萌生的陰影。

如同這名在紐約遭受攻擊的臺灣學生在貼文中呼籲:雖然能夠理解身為華人而受到歧視的憤怒,也請停止針對其他種族的歧視性言論。社會學家 Du Bois 也指出,種族的顏色是人為的產物、殖民統治的手段、也是社會分化的工具。

在消弭仇恨犯罪之前,如果我們依然選擇用「有色眼鏡」去看待這個世界,那麼這些偏見不但無助於解決問題,還只會在我們本就充滿誤解的社會裡進一步惡化。

由衷希望本次事件的學生,能成功透過尋求當地的司法途徑,輔以臺灣駐外辦事處的協助,盡快釐清事情真相,得到一個公正的解決方案。同時,也感謝她願意為種族議題發聲,防止此次事件挑起更多仇恨。正因歷史長河中缺少的不是傷痕,而是開啟族群間對話的契機,這個世界需要我們一起去看見種族歧視的結構性原因,才可以早日杜絕仇恨犯罪的循環。

【延伸閱讀】

●留學生真心話:離家若遇身份歧視,回台更要將心比心
●震驚華人社會的連環槍殺事件:「黃色狂熱」下,駭人的仇恨犯罪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