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德語媒體:中國經濟疲軟的根源在哪?

德國之聲

更新於 03月08日15:53 • 發布於 03月08日15:53 • 媒體看中國
中美貿易戰只是中國經濟疲軟的原因之一,但並非主要原因

(德國之聲中文網)瑞士《新蘇黎世報》以“北京現在正為其錯誤付出代價”為題,刊發評論指出,本周的全國人大會議上,總理李強的政府報告聽上去就像是危機應對方案。作者認為,中國經濟當前的困境當然可以部分歸咎於日趨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但是主要還是因為北京當局自身的失誤。

“主要責任人其實還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他的政治決策加劇了當前的危機,最終付出代價的則是普通中國民眾。比如,2021年,習近平動手打擊私營教育培訓部門,他希望能夠以此減輕家庭的經濟壓力,並減少學生的學業負擔。但是原本良好的意圖卻導致了數以百萬計的就業崗位消失。到了2022年10月,私營教育培訓機構的數量從12.4萬所驟降到4932所,網絡輔導機構的數量從263家減少到34家。習近平還重拳打擊蓬勃發展的科技產業,政府出台了大量新的監管法規,給該行業造成了巨大壓力。在許多企業,負責人不再是經理人,而是黨員干部。這樣做的後果是: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科技行業的投資比前一季度暴跌42.6%,2021年7月到2022年3月間蒸發了21.86萬個就業崗位。”

“誠然,科技企業也需要治理。不論是美團外賣還是阿裡巴巴的電商平台,都濫用了其市場主導地位。但是,習近平顯然做得過火了,他沒有采取審慎的干預措施來消除各界的不滿,而是過分使用了休克療法和威懾手段。”

“中國的房地產業幾年前無疑是過熱的,但是習近平對該行業的整頓同樣過火。他針對房地產開發商的資本配置制訂了三條紅線,導致市場在幾個月內就陷於癱瘓。由於中國大約70%的私有財產都和住房綁定,因此如今中國民眾缺乏大宗消費的意願也就不足為奇了。”

“現在,習近平也再次逆轉了一些政策,他放寬了對教育培訓行業的嚴格管制,網絡培訓服務商被允許重新運營。今年2月17日,他還邀請各大科技企業負責人參加座談,向他們保證政府會提供支持。但是,習近平堅持太久的清零式防疫政策的後果無法被逆轉。根據高盛的估算,僅在2021年,中國各級政府就為大規模核酸檢測燒掉了3700億美元的資金。為此付出代價的,是中國的地方政府。”

《法蘭克福匯報》以“夾在科技繁榮與經濟危機之間的中國”為題,刊發評論指出,中國近期在人工智能、電池等未來科技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其宏觀經濟卻顯得疲軟、許多民眾都對經濟形勢感到失望。文章注意到,這種情況並不只出現在轉型困難的東北老工業區,即便在科技產業密集的東南沿海地區,民眾的情緒也同樣低落。

“新興產業巨頭為一些高薪專業人才創造了就業崗位,中國擁有比任何其他國家都要多得多的此類人才。在鋰電池、太陽能發電板、電動汽車的高度自動化工廠裡,幾乎已經沒有什麼簡單的工作了。在中國科技蓬勃發展的象征企業DeepSeek內,只有寥寥幾百名員工。”

“所以,要想讓經濟充滿活力,促使這些人在商場、餐館花錢就非常重要。盡管時常有消費意願提振的跡象,但是復蘇並不廣泛。在服務業,就業人員報告的收入降幅達到50%。這是一個長期的趨勢,全國各地皆如此。”

“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的經濟以及政治體系都偏重於促進生產。由於社會保障體系太不完善,民眾不得不過度儲蓄來防患未然。而且,中國實施嚴格的資本管制,民眾不能把多余資金投資到利息回報更高的國外,這造成中國市場上貨幣量過高,從而進一步壓低了利率。”

作者注意到,在這種情形下,中國國企的借貸成本非常低,私企也同樣獲得地方政府的慷慨補貼。但是生產過剩會引發通貨緊縮,迫使一些較為先進的私營企業在加大創新、繼續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尋求在海外市場紓困。“這導致貿易順差擴大,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也繼續加深。如今,這樣的局面還會加劇中美貿易沖突,反過來傷害中國經濟自身。此外,房地產危機也使局勢進一步惡化,房產價格的縮水讓眾多房產持有者的財產同步縮水,導致他們的儲蓄率進一步上升。房地產市場低迷,也使得許多地方政府失去了最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他們被迫借更多的錢。”

“在一個自由主義的國家,這種局面不會持久,因為民眾會要求更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民選官員也不會永遠幫助持續大出血的國有企業維持生計。不過,中國民眾的普遍不滿情緒以及各級政府的高負債率依然不足以迫使北京進行根本性的改革。擴大消費的努力已經持續了好多年。現在,北京把提振消費列入了優先事務,還增加了新的債務,並重新開始青睞私營企業。這些事實至少表明,北京的權力中樞意識到了當前的困難。但是,要想真正地處理好經濟結構性問題,中國需要的是更加徹底的改革,而不是靠舉債來刺激經濟。”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