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2025「臺北傳統藝術季」3月10日至6月8日盛大展開,以「跨界融合」為主軸,3個月推出28套37場次節目,內容涵蓋歌、樂、舞、劇多元形式,中外名家激盪、名曲交匯,美妙樂音不間斷。開幕音樂會《簧》以東西方最古老樂器管風琴與笙的並置演出,閉幕音樂會《胡琴高峰會》邀請新加坡、香港、臺灣三地樂團首席,為傳藝季畫下美好句點。
TCO臺北市立國樂團表示,傳藝季1988年2月開辦以來,今年邁入第38屆,這個每年春季舉辦的藝術季,是全臺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傳統藝術盛會,創辦以來,從探索保存自我傳統,歷經亞洲的傳統、世界的傳統,讓觀眾看見本土文化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化傳統,受到藝術界矚目與期待,更吸引觀眾支持青睞。
北市國表示,1980年代適逢「跨界」議題興起,並在全球迅速蔓衍,40年後的今日,表演藝術界的發展形式更是「眾聲喧嘩」,容許來自不同地方的視角與聲音的共融,猶如世界萬花筒。
2025年傳藝季以「跨界融合」為主軸,探索傳統藝術如何在時代流變中續維傳承與創新,規劃28套37場次節目,含括歌、樂、舞、劇,邀請國內外音樂家、表演團隊獻藝,無論傳統或現代、古典或流行、跨界或跨領域,節目繽紛多元,百花齊放,不僅品味多元的傳統藝術,也創造雅俗共賞的藝術空間,令人驚豔。
開幕音樂會《簧》3月10日臺北國家音樂廳、12日高雄衛武營音樂廳登場,北市國首席指揮張宇安領軍,邀請名揚國際的管風琴演奏家克利斯蒂安‧舒密特( Christian SCHMITT)、笙演奏家朱樂寧、孫衍詳與北市國合作,以東西方最古老樂器管風琴與笙的並置演出,一同散發充滿對比色彩的音樂張力。
緊接著4月推出2場充滿故事性的音樂會。《悲喜同源》4月13日北市中山堂登場,國際級指揮家邵恩攜手小提琴演奏家魏靖儀,臺灣首演作曲家陳其鋼2017年1月完成的《悲喜同源》單樂章小提琴協奏曲,藉音樂書寫人生的大作,描述透過大喜和大悲,激越與深情的對比,昇華為人間大愛之,指揮家邵恩這次特別改編為小提琴與國樂團版。
《海上絲路》4月20日北市中山堂登場,此乃大型國樂清唱劇《海上第一人:鄭和》演出,由臺灣頂尖聲樂家王典、蔣啟真、陳翰威擔綱演唱、周明宇朗頌,指揮鄭立彬帶領北市國及北市國附設合唱團共同演出,透過90分鐘的樂音繚繞,感受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鄭和開拓航海及海外貿易的蓬勃發展,以及為理想堅持、奮鬥的生命勇氣。
《情-劉孟捷&TCO》5月9日中山堂獻演,邀請享譽國際的鋼琴演奏家劉孟捷返臺合作,劉孟捷以其精湛技巧和深厚的音樂素養,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就在他事業日正當中之際遭逢病魔,但他以堅強意志力與巨大音樂信念支撐,一指一指練回來,重新站上世界樂壇;劉孟捷將世界首演作曲家顏名秀為其量身創作的鋼琴協奏曲,邀大家一同見證他如何以精湛技巧與深厚音樂素養征服樂迷。
跨界原創臺灣歌劇《我的媽媽欠栽培》5月23至25日北藝中心、6月7、8日高雄衛武營獻演,這齣戲2019年首演曾轟動樂壇,人偶同臺飆戲亮點多,游源鏗、吳明倫編劇,改編《花甲男孩》作家楊富閔深情原著,鄭嘉音、游源鏗導演,用歌、用戲、用偶、用音樂,歌詠最悲喜交織的倫理親情,懷想最哭笑不得的成長回憶。這次邀請原班卡司重現,包括呂雪鳳、湯發凱、林慈音、李增銘、謝銘祐、劉毓真、葉昇峻(寶島叫賣哥),還有「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共同演出,在城鄉差距與人倫關係的變動間,留下最深刻的文化風景,一同喚醒深藏在心底的陳年感動。
《氣.韻》笛子名家之夜4月26日中山堂獻演,這是一場精采絕倫的笛子名家交流盛會,指揮瞿春泉領軍北市國,兩岸三地笛子名家同臺獻藝,孫永志、周煜國演出《遐方怨》,戴亞演出《山野情》,詹永明演出《秋辭》,李鎮帶來《草原的思念》,各自演奏各人拿手作品,笛藝相會,各展風華;2025臺北市民族器樂大賽優勝者,亦將同臺分享得獎喜悅與光榮。
宋坤傳藝2025《酬神》大戲5月31日中山堂粉墨登場,「酬神」代表臺灣民間傳統信仰觀念的回饋,舊時代務農產業祈求風調雨順,歡慶豐收不忘感恩的心,以「酬神」來回饋謝天。這齣製作以臺灣傳統鼓藝、龍獅技藝為主軸,跨界合作武術、舞蹈、特技以及音樂領域藝術家,並透過投影聲光技術來加乘演出效果,打造虛實整合的視覺饗宴。
閉幕音樂會《胡琴高峰會》6月1日中山堂演出,三地樂團首席齊聚,獻上別緻的「首席之聲」,包括新加坡華樂團首席李寶順、香港中樂團前樂團首席張重雪、北市國前樂團首席王銘裕,3位二胡獨奏家風格殊異,但樂音同樣自帶光芒,這場含金量極高的群英閃耀音樂會,帶來二胡經典協奏曲,讓樂迷大飽耳福,且看名家同臺,探索二胡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