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屬維京群島附近海域的「海龜洗車站(Turtle Carwash)」中,科學家發現了三種此前未被記錄過的清潔魚類。這些魚與海龜的合作是一種雙贏的共生關係:魚類從龜殼上啃食寄生物和死皮,獲得食物,而海龜也因此保持清潔。這次發現的三種魚是巴西刺蓋魚(Pomacanthus paru)、額斑刺蝶魚(Holacanthus ciliaris)和雙帶海豬魚(Halichoeres bivittatus)。每種魚在清潔時各有分工:神仙魚專注於清理海龜的頭部、甲殼和腹甲,而隆頭魚則負責清除龜體的柔軟部分。
這些「清潔站」的存在表明了海龜對保持自身清潔的重視,特別是綠蠵龜(Chelonia mydas)。牠們經常到訪這些地點,並有時會為了清潔站的位置爭奪地盤,甚至顯得有些「態度強硬」。正如研究主要作者、來自珊瑚世界海洋與珊瑚礁倡議組織的Jessica Michael所描述,這些海龜通常會擺出一副「我先來」的姿態,阻止其他海龜進入清潔區域,甚至發生推擠和咬合行為。
共生清潔與環境互動
清潔站不僅吸引海龜,還有魟魚、鰺魚和梭魚等其他海洋生物也會利用這些「服務點」來去除寄生蟲。一般來說,清潔過程平均持續六分鐘,但也有海龜在這裡享受了長達69分鐘的超長清潔,顯示出這些生物對保持清潔的渴望。
Michael還提到,她在珊瑚世界水族館中負責飼養的海龜同樣會顯現出對清潔的渴望。她形象地描述這些海龜喜歡被刷洗,甚至會擺出「烏龜扭臀」的姿勢,表現出一種「盡情享受」的態度。雖然用人類情感描述動物行為需謹慎,但這些海龜的確顯示出牠們對清潔的偏好。
若是過於擁擠恐為疾病傳播溫床 需保持動態平衡
然而,海龜清潔站也引發了科學家的擔憂:這些「社交點」可能會成為疾病傳播的溫床,比如一種類似皰疹的疾病——纖維乳頭瘤病(fibropapillomatosis)。這種病會導致海龜體表長出腫瘤,因此,清潔站的存在可能在保持海龜健康和增加疾病風險之間形成微妙的平衡。
研究意義與生態平衡
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在於更好地理解這些清潔魚的角色,以及牠們對海龜和海洋生態系的影響。正如合著者、維京群島大學的Paul Jobsis所說,海龜需要一個健康的生態環境,能夠支撐各種物種的共生合作。這些清潔魚與海龜之間的互動正是海洋食物網複雜性的縮影,展示了不同物種如何共同維持海洋生態的健康平衡。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海洋生物多樣性》期刊。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lego19861111 / Shutterstock.com(CC BY 4.0)
圖片來源:Jessica Michael和Paul Jobsis(CC BY 4.0)
參考論文:
Observations at a green sea turtle, Chelonia mydas, cleaning station identify three cleaning fish symbionts Marine Biod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