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塔」是馬來西亞華人,在農曆正月初九祭拜天公的供品之一,純手工製作,加上長時間高溫環境,許多人放棄。而檳城大山腳永泰香餅家,第二代王畛驄堅持製作糖塔,保存文化。
糖塔是馬來西亞華人,農曆正月初九祭拜天公最神聖的供品,相傳糖塔是古代福建人在抗戰期間充當佐餐的糖塊,被人們視為吉祥物流傳下來,而逐漸演變成今日所見的糖塔。糖塔最普遍的是塔的造型,其他還有龍、鳳、獅、象造型。
王畛驄是檳城大山腳永泰香餅家的第二代業者,從小就跟隨父親學習製作糖塔,七年前接手繼承父業。
將糖和水及色素混在一起煮沸,直到糖漿達到適當濃度,攪拌一番,再將滾熱的糖漿倒入木模,等待糖漿凝固,再除去多餘的部分,打開木模,取出成形的糖塔。
糖塔的成分簡單,只需要水,糖和色素,但火候和模具才是確保糖塔定型的重要因素。
糖塔第二代傳人 王畛驄:「其實是很重要 很重要的,假如火候 它拿捏不對,它整個做起來 它容易就脆掉,不然就很容易就變顏色,我們這個木模要長期,浸泡在水裡面 不然它 我們,以我們馬來西亞的天氣,屬於熱帶 它很容易就變形了,糖越濃的時候 它就越容易噴出來,噴的時候就快點閃,其實煮這些是要有耐力,整天 你看都是站著的,都不能坐著煮的,因為平常的傳統餅乾,那些都不好賣去了,因為全部都吃新年餅,變成我們這段時間 我們就很有空,就我父親都會煮這些,應該有四十年了。」
過程得完全手工製作,還得長時間在高溫下工作,讓許多人放棄糖塔製作,然而王畛驄依然秉持繼承傳統手藝的心態,堅持為本地華人製作一個又一個神聖的糖塔。
糖塔第二代傳人 王畛驄:「其實以前很多 很多人在煮,現在收了很多,假如我們這個手藝沒有傳承下去,就越來越少 以後就看不到,這些東西了。」
許多傳統手藝因為時代變遷而逐漸沒落,唯有讓更多人接觸和了解傳統手藝,才能讓傳統手藝在現代社會中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