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與藝術同在─2019逝世華人藝術貢獻者追思報導

非池中藝術網

更新於 2019年12月26日03:34 • 發布於 2019年12月19日16:00 • 非池中藝術網 陳晞 編輯整理

2019年,有許多新鮮事不斷地加入這個世界,然而也有許多致力於文化藝術的前輩們離開我們。因為這些前輩的耕耘、實踐與推廣,使得華人藝術發展有著如今的境地。在邁向2020之前,非池中藝術網邀請您一同追思具有重要貢獻的華人藝術貢獻者們─(排序依照出生年遞增)貝聿銘、李奇茂、林添福、平鑫濤、張義、李錫奇、侯王淑昭、黃永砅、蕭耀、李俊賢、李足新

除了以上的前輩藝術貢獻者之外,還有許多正值青壯年離世的藝術家與藝術文化耕耘者,包括劇場工作者謝東寧、數位文化工作者、數位藝術家李士傑,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主任、藝術家陳俊明,以及藝術家王庚合。另外也有漫畫家許貿淞、作家林良等。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些藝術工作者,他們讓藝術不死,今後也將與藝術同在。

貝聿銘(Ieoh Ming Pei),1917-2019

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出身蘇州望族、生於廣州的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18歲時留學美國,在賓州大學攻讀建築,之後轉往麻省理工學院(MIT),1940年取得MIT建築學士學位,1946年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

除了於1984年開始設計規劃、1989年完工、聞名世界的羅浮宮金字塔建築之外,在世界各地許多知名的美術館、博物館與飯店建築也是出自於貝氏之手。貝聿銘也在台灣留下了被美學大師漢寶德評為「中華新建築」代表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以及座落於海濱的八里焚化廠與新竹焚化廠。他的建築中善用環境中的光線與玻璃帷幕的特點,實踐了他「讓光線來做設計」的名言。

貝聿銘與趙無極合影(1976年)copy Franccediloise Marquet。圖/蘇富比提供。

李奇茂,1925-2019

被徒子徒孫稱為「老爹」、本名李雲台的水墨名家李奇茂,曾獲國軍文藝金像獎、中山學術獎、中國文藝協會美術獎、全國美展金尊獎等,同時也是台藝大榮譽博士、中華畫院榮譽院長。

早期受到畫家陸化石的啟蒙,後隨著國民政府來台,於政工幹部學校美術組(今國防大學復興崗校區應用美術學系)學習創作並師於「藝壇三傑」的梁鼎銘、梁中銘和梁又銘三位近代繪畫巨匠。其作品從早期的戰鬥文藝風格、到將台灣鄉土與水墨的結合,至晚期將字、畫合一地融入禪學精神,作品更被國立歷史博物館等重要美術館收藏。

藝術家李奇茂。圖/截自李奇茂官方網站

林添福,1925-2019

1998年獲頒民俗技藝特別貢獻獎、2016年獲得文化部國家工藝成就獎、奠定台灣柴窯燒陶地位的國寶級陶藝大師林添福,自幼與窯為伍。20歲時曾被日軍徵召入伍,並於終戰後轉往各地,以福州師製陶技藝從事製陶工作。

其於1972年創辦的「竹南蛇窯」中、長達20公尺長的蛇窯,是目前台灣碩果僅存、還能繼續燒製的傳統陶窯。其後代林瑞華接手將父親的柴燒蛇窯技術發揮至極致,也於2016年創下柴燒窯最高溫度1563˚C的紀錄,證明了木柴燒陶在環保與創作上的可能性。

陶藝國寶林添福。圖/竹南蛇窯提供

平鑫濤(費禮),1927-2019

平鑫濤(費禮)。圖/皇冠文化集團提供

皇冠雜誌創辦人,知名廣播主持人,曾在美軍廣播電台、空軍電台為台灣引入西洋流行音樂,如今各學校中的熱音社統稱流行音樂的「熱門音樂」就創自於平鑫濤先生的電台節目。

不只作為歐美文化藝術資訊在臺灣的重要輸入者,今日如張愛玲、瓊瑤、三毛、侯文詠等文壇巨匠,都是經由他創辦的皇冠雜誌崛起。於1964年《皇冠》雜誌設立的「基本作家」制度,以預付稿費的方式支持書寫者也蔚為佳話。除此之外,平鑫濤先生生前也是位眼光獨到的藝術收藏家。

平鑫濤(費禮)。圖/皇冠文化集團提供

張義,1936-2019

香港知名雕塑家。1958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並主修國畫與篆刻。學成返港後自學雕塑,與香港多位藝術家組成的「中元畫會」是香港60年代融會西方現代主義藝術觀念的重要藝術推動團體,1979年獲頒大英帝國員佐勳章(MBE)更是華人藝術圈少有的殊榮。

張氏早期雕塑以現代化的語境呈現甲骨文、卦象、龜甲等題材,以摺銅技法在雕塑中呈現中國墨彩的皴法視覺。70年代轉向的石雕、80年代以螃蟹造型為題材的《將軍》系列銅雕,更是他晚期著名的創作。今年重新開幕的香港藝術館也收藏了張氏這個系列的作品。

張義。圖/取自香港藝術館

李錫奇,1938-2019

李錫奇2017年11月出席文化部舉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發表記者會。圖/文化部提供

出生金門、在藝壇中被稱為「變調鳥」的藝術大師李錫奇,曾與陳庭詩、楊英風、秦松等人共組現代版畫會、亦為「東方畫會」中後期重要成員。然而李錫奇更是台灣60年代以降、第一批參與國際文化藝術外交的藝術家之一,至此之後許多的藝術家在國際間的展出,居中都有他進行推薦與牽線。

1978年至1990年間先後組成的「版畫家」、「一畫廊」、「環亞藝術中心」以及「三原色」等畫廊,開拓了臺灣現代藝術的珍貴歷史。於2010年獲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以及2012年獲國家文藝獎。

李錫奇於李錫奇藝術中心開幕時致意。圖/非池中藝術網

侯王淑昭,1942-2019

春之文化基金會創辦人侯王淑昭女士參與春之當代夜講座「1970-1980年代的韓國藝術:互動與衝突」。圖/財團法人春之文化基金會提供

2018年獲頒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榮譽院長頭銜的侯王淑昭女士,曾擔任東和鋼鐵企業副董事長及執行長。1978年其成立的「春之藝廊」,是在台灣邁入美術館時代之前、以民間企業角色肩負起現當代藝術教育的推廣與交流使命的重要藝術機構。除了提供當年的歸國年輕藝術家們進行創作實驗的空間,如1984年、1985年舉辦的「異度空間」與「超度空間」展覽等。更策畫舉辦跨國展覽包含「新漢城畫派大展──紙與造形專題」、日本的矢柳剛(Go Yayanagi)版畫展以及錄像裝置表演藝術展等,為當時的觀眾與藝術環境提供新的視野。1999年創設的「財團法人春之文化基金會」和台灣第一家策展公司「橘園國際藝術策展公司」也在許多方面上,作為台灣藝術生態與贊助體系中的重要支持者與推廣者。

侯王淑昭女士於春之藝廊展場。圖/財團法人春之文化基金會提供

@P

黃永砅,1954-2019

作為80年代中國新潮美術運動與廈門達達的精神領袖,黃永砅是華人當代藝術的重要推進者。早期將東西方繪畫專論書籍至於洗衣機內攪混以諷喻「東西方藝術融合」的可能與不可能,或是在美術館中陸續煮熟400公斤的米飯並放置於展間內任其發臭,種種都在批判著藝術體制在消化藝術創作的失能。

1989年移居法國後,他與顧德新、楊詰蒼等中國藝術家參展全球藝術史中著名的展覽《大地魔術師》(Les Magiciens de la Terre),也挑戰了當代藝術展演中、西方殖民思維式的收編體系。2018年古根漢博物館的特展《1989後的藝術與中國:世界劇場》,其展覽也得名於黃永砅的重要作品《世界劇場》。

黃永砅作品〈鞭炮褲子〉,1987,複合媒材。圖/截自亞洲藝術文獻庫

蕭耀,1956-2019

首都藝術中心創辦人蕭耀先生於台北藝博會場。圖/首都藝術中心提供

從1984年創立首都藝術中心以來,蕭耀先生對畫廊經營都具有相當的突破性。除了進行異業結合、與建立藝術經紀制度之外、早期更以聚焦台灣本土藝術家版畫來拓展藝術收藏的廣度等,皆傳為業界佳話。

而畫廊協會營運至蕭耀任職理事長時期,蕭氏親力親為地擴展畫廊協會的會員,從因為SARS影響導致成員只有20幾家,到邀請台灣眾家畫廊參與協會至2008年畫協成員達80家以上。藉由努力國際招商參展博覽會、邀請畫廊入會,也讓畫協於蕭耀任職期間轉虧為盈,是台灣畫廊經營與藝術管理的重要標竿。他多年來除了在藝術行政上的付出,自己也一直努力完成藝術家的夢想。2017年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個展,是蕭耀藝術創作生涯一重要里程碑。

蕭耀先生協助藝術家劉其偉於版畫作品上簽名。圖/首都藝術中心提供

李俊賢,Stone Lee, 1957 ndash 2019

藝術家李俊賢於工作室。圖/李俊賢家屬提供。攝影:盧昱瑞

人稱館長、爐主的李俊賢先生,畢生都奉獻於南臺灣藝術生態的開疆闢壤。在紐約大學獲得藝術碩士學位學成歸國後,於1996年出版的重要著作《台灣美術的南方觀點》,不只塑造了高雄「黑畫」的創作風格,更可說是奠定了台灣後現代藝術以降的「南方」觀點之基礎。在這個基礎上,他集結許多南台灣的藝術工作者與藝術家,論述並實踐出這個區域中獨特的藝術思想。包含後來任職於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時啟動高美館《藝術認證》雜誌、南島當代藝術系列等平台與網絡,以及藝術團體「魚刺客」、「新台灣壁畫隊」等,都對於台灣藝術主體性論述影響甚鉅。

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交流,不一定是發生在演講廳,有時候更是在快炒店、小吃攤的餐桌之間。右一為藝術家李俊賢。圖/李俊賢家屬提供。攝影:盧昱瑞

李足新,1966-2019

獲奇美藝術獎赴美深造返台後,藝術家李足新1995年起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現清華大學)任教,二十多年來指導無數藝術學生素描及油畫。2013年與彰師大共同發起的「藝術新聲」也為年輕藝術學生提供了跨校際、跨縣市的直接交流與對話。在其諸多著名的系列繪畫中,均可見李氏在創作中對於台灣土地、人性、藝術史的熱切關注。

除此之外,他更是毓繡美術館的重要奠基者,在他任職館長的期間推動了許多重要的寫實與具象展覽,亦是當代具象藝術在台灣的重要推行者。

藝術家李足新。圖/非池中藝術網

願我們承接著他們對文化藝術的努力與貢獻,邁向明日。

加入【非池中藝術網】LINE@,藝文展覽訊息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