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颱風來了,到底該信哪國預報?

換日線

發布於 2018年07月09日10:06 • 林佳璇/換日線專欄

又到了颱風密集造訪台灣的季節。而台灣各大電視台氣象主播的預報,則越來越「國際化」。

您注意到了嗎?這次各台幾乎都會特別報導「各國氣象局預測颱風路徑模式」,隨後又會像是打預防針般,補上一句:「以上都是其他國家的模擬預測,必須等到颱風真正接近台灣,我們才會知道新成形的颱風,到底對台灣的威脅性有多大。」

用白話文來「翻譯」,氣象主播的意思就是:「以上報導純屬參考,大家先聽聽,不一定要放在心上。」

我身邊從外國回來的朋友,忍不住抱怨:「那剛剛的播報,說了不就等於沒說?為什麼台灣的新聞,總是要這樣子先『嚇嚇』我們觀眾呢?」

對於長期收看台灣電視新聞的觀眾朋友來說,這種貌似事先「嚇嚇你」的播報模式,早就見怪不怪。只是一次次整理出各國氣象預測,不免讓觀眾陷入了「我到底該相信哪一國氣象報導」的五里霧之中。

颱風季節的「收視率大戰」,才是播報「國際化」主因

台灣的氣象新聞播報,為什麼開始大走「世界路線」?背後的原因,除了觀眾整體素質提昇,要求不同來源驗證和更專業的內容外,另外一個重大因素,當然還是「收視率」──由於民眾在颱風抵台前後,對於氣象新聞的高度關心,理所當然衝高氣象播報時段的收視率,新聞台高層為了「延續」收視慣性,同時增加觀眾對電視台的「黏著度」,最直接的作法,就是拉長氣象播報的時間。

於是,氣象主播播報的時間,在颱風來臨時等「非常時期」越來越長,如何充實氣象播報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便成了關鍵:除了傳統的預測溫度,講解衛星雲圖及雷達回波圖,有的氣象主播更開始介紹起各種氣象術語,甚至接起觀眾電話 Call-In,和觀眾互動 QA……

此外,氣象預測畢竟不可能 100% 準確,為了避免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氣象主播們除了看台灣中央氣象局的播報,也開始參考 CNN、NHK 等氣象主播的預測,如今更放入各國氣象模式模擬預測,押寶最後總會有一個國家預測的路徑,最貼近氣象現實。

甚至在颱風走後,新聞台還可以來個通盤檢討「哪一國預測最準」──假如能順便「打臉」中央氣象局,那又是一則大新聞。

「有夠聳動」的 CNN,成為各家必備「氣象素材」

回過頭來,檢視台灣電視氣象預報的「國際化之路」,源頭就是從採用 CNN 版的氣象播報開始。

電視台之所選擇 CNN,背後其實有一個「不用白不用」的「省錢因素」。因為 CNN 早就是台灣大部份新聞台「必買版權」的外電素材來源,不買 CNN 新聞畫面版權的電視台,形同在國際新聞上全台「獨漏」,長期下來,幾乎每一家電視台都會購買並使用 CNN 的畫面素材,來進行國際新聞編譯──既然每年已經付出上百萬版權金來買畫面,在颱風天剪輯引述播出 CNN 氣象主播相關預報,理所當然成了各家電視新聞台,讓氣象播報「更國際化」、「更多元」,「CP 值最高」的作法。

選擇 CNN,還有一個加分因素,那就是 CNN 氣象主播的播報用語「有夠聳動」,再加上編譯時有意無意的「加重調味」,簡直完全對了台灣電視新聞台主事者的胃口。

2012 年以前的用詞,現在看起來算是「平淡」了:莫拉克颱風 = 超級颱風;南瑪都颱風 = 超級颱風。

而自從 2012 年以後,則幾乎每年都會出現「地表最強」系列:天秤颱風 =「地表最強怪獸」、「地表最強風暴」;天兔颱風 =「怪獸風暴」、「暴力兔」。

而 2014 年的浣熊颱風,則成了「日本史上最強七月颱」;2015 年的蘇迪勒颱風,同樣是 CNN 認證的「地表最強」。

當然,絕大多數颱風事後確實造成嚴重的災情,但在民眾越來越習慣口味重鹹的播報用語之後,接下來再聽到「地表最強」,可能也只是「耳朵癢癢」。

「小鋼炮」變「食人魔」──台灣獨特的氣象預報「文化」

去年,CNN 氣象主播的播報用語在台灣媒體的編譯下,「差點」又出現巔峰之作:2016 年 6 月的尼伯特颱風,在台媒引述 CNN 報導時,下了「食人魔」颱風的標題。

雖然事後證明,是某台編譯人員錯將「颱風像是小鋼砲」(Small Cannonball),聽成「小型食人族」(Small Cannibal),但整個事件最可笑的內幕是:當其它媒體同業的主管,第一時間看到「食人魔」颱風的標題,完全不感到離奇,反而認為以 CNN 氣象預報風格來說,這個形容「不意外」,並要求底下員工想辦法找出「食人魔」颱風的播報片段。

由此也可見 CNN 氣象預報之極端,早就「深植人心」,引發質疑幾乎勢不可免。

不過如今看來,在「食人魔」事件之後,各台今年對於 CNN 氣象播報的引用,明顯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各國颱風路線模式的模擬」。然而,各國預測颱風路線的大幅落差,反而再次造成民眾困惑。

追根究柢,各國模式的異同,其實是來自各國氣象局依照過去經驗和判斷,打造出獨有的電腦程式預測,惟有最終結果能驗證精準與否。畢竟天氣預報,原本就是一門充滿高度不確定性的科學。

「特異」的是,在台灣電視新聞台寧可報得「誇張點、吸睛點」的心態下,卻衍生出許多迥異於他國的特殊預報文化。

《關於作者》
林佳璇
政大廣電系畢業,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碩士,主修「跨國傳播與全球媒體」,返國後從事國際電視新聞採訪、編譯工作至今近十年,參與國際重大事件現場同步口譯轉播,亦在大學、企業、政府機構擔任國際新聞教育推廣演講人,現任資深國際新聞記者,年代電視新聞台主播。
經營臉書專頁:國際新聞主播 林佳璇

《關聯閱讀》
別當劣質媒體的奴隸──新聞真真假假,如何分辨優劣虛實?從BBC看台灣媒體生態讓我幻想破滅的NHK

執行編輯:YUKI
核稿編輯:張翔一

【延伸閱讀】

打破「台越聯姻」的刻板印象,讓兩地粉絲看懂彼此──專訪「Hang TV - 越南夯台灣」創辦人厲家揚、阮秋姮

台大國企系教授李吉仁:「下班再快樂,也無法解決上班的不快樂」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