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疫情戴口罩害他用助聽器仍聽不見,靠人工電子耳找回世界的聲音

康健雜誌

更新於 2022年04月06日03:31 • 發布於 2022年04月06日03:31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鄧桂芬 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疫情戴口罩害他用助聽器仍聽不見,靠人工電子耳找回世界的聲音
疫情戴口罩害他用助聽器仍聽不見,靠人工電子耳找回世界的聲音

53歲鍾教授在8年前聽力出現狀況,聲音逐漸消失在他的世界中,和親朋好友溝通不良,特別是在疫情關係人人戴上口罩,他更無法單靠讀唇來猜測對方在說什麼,戴上助聽器的幫助也不大。幸好在右耳裝上人工電子耳後,聲音回到了他的世界,讓他能再次回到人群中,不再感覺孤獨。

(鍾教授安裝人工電子耳之後,聲音回到了他的世界,讓他不再感覺孤獨。圖為鍾教授本人。圖片來源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至少超過10億年輕人正暴露在永久聽力損失的風險下,到2050年將有約25億人有一定程度的聽力損失、至少7億人需聽力復健。在台灣,因為聽損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也約有12萬人,不可輕忽其風險。

台中榮總耳鼻喉頭頸部耳科主治醫師顏廷廷指出,聽損原因包括遺傳、感染、老化、免疫疾病、噪音、外傷等。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副院長陳光超補充,常見的聽損危險因子還有蜂炮打靶槍聲等,一次性聲音可能就有傷害。但聽損約6成仍是基因所致,「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40歲就聽不清楚,但有人80歲仍然耳聰目明。」

然而,耳朵不像眼睛,當用眼久了,眼睛只要閉起來即可休息,但耳朵24小時都是張開的,所以面對聲音傷害,保健相對眼睛更加困難。陳光超表示,除了出入有噪音很大的場合,要戴抗噪音的耳塞,平常也要減少熬夜。

過去有研究提出,戴耳機聽音樂會傷害聽力。陳光超表示,他們曾經做過戴耳機聽重金屬音樂的研究分析,除非音樂超過85分貝、連續聽8小時,才有可能造成聽損,如果正常使用耳機聽音樂的問題並不大。

但陳光超仍提醒,若想使用耳機聽音樂,耳罩式耳機優於塞耳式耳機。此外,有的年輕人喜歡去Pub跳舞,不只音樂震耳欲聾,令人受不了,加上沒有保護耳朵、又可能熬夜喝酒醉倒,「這種反而容易受傷,比職業傷害更加危險。」

雙耳只聽得到55分貝以上 建議配戴助聽器

一般而言,正常人應可聽到30分貝以下聲音,聽力損失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才需要戴上助聽器呢?

陳光超表示,聽損的過程可以長達很多年,一開始聽力不好可以稍微忍耐重聽,還不需要助聽器,但當聽力圖落到「香蕉區」之外,也就是雙耳只聽得到55分貝以上,此時沒戴助聽器是無法聽清楚的。

然而,聽損程度達需戴助聽器者僅17%,特別是長輩不太願意配戴。「因為長輩都覺得自己老了就是會耳不聰、目不明,覺得自己聽不見也沒差,認為這樣反而可以耳根清靜,」陳光超感慨道。

顏廷廷指出,假如沒有治療或戴助聽器,很容易發生危險,長者也容易增加失智症風險,增加社會及家庭照顧負擔。陳光超也提醒,一旦發現家中長輩總是聽不清楚,常以用力表情回話「蛤?」就應懷疑有聽損問題,應就醫治療。

部分聽損者戴助聽器 仍需讀唇和面部表情

只不過,戴上助聽器不代表一定能保持聽力無礙。陳光超解釋,理解語音除了要靠清晰的聽力,還要解讀對方的嘴型和面部表情,這也是為什麼有部分的聽損者配戴助聽器後,也常需要靠近音源、讀唇,才能理解對方所講的內容。

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之後,人人戴上口罩防疫。陳光超指出,戴口罩不只降低音量,也阻隔了嘴型和表情,對聽損者而言雪上加霜。

個案鍾教授即是受害者之一,他屬於極重度感音型聽損,配戴傳統助聽器已4年。但他說,疫情後他到校授課時,「我只知道跟我對話的人有發出聲音,但說了什麼我聽不清楚,所以很害怕學生問問題,這是我遇過最嚴峻的考驗。」

另一名黃姓國小老師也是同樣狀況,她26歲時就罹患輕度聽損,配戴助聽器已經17年,但已經逐漸退化成重度聽損。疫情以來,學生們戴口罩遮蔽聲音,她看不到學生的唇語,難以上課,一度蒙生退休念頭,社交也變得困難、畏縮。

此外,許多學生和上班族會靠線上視訊上課或開會,但透過電子設備播出的聲音容易失真。陳光超指出,疫情以來門診遇見許多病人因為聽不清楚導致工作出錯、溝通困難,引發社交退縮及情緒不穩,甚至有學生直接放棄視訊課程。

(人工電子耳分為內部的「接受器與電極」,以及外部的「線圈與聲音處理器」。圖片來源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重度聽損的治療首選:人工電子耳

若遇上述情況,病人接受聽能訓練也沒辦法獲得到更好的聽能效果,陳光超建議可考慮植入人工電子耳(或可稱「人工耳蝸」),這也是重度聽力損失(>70分貝)的治療首選。

鍾教授即是透過電子耳手術,恢復原本正常的生活,聽得見自己養的鸚鵡叫聲讓他好開心。黃姓國小老師也是,她去年11月接受人工電子耳手術,重獲聽力,與學生開心上課互動,並重拾興趣彈鋼琴、學畫,也能自信出遊和購物。

什麼是人工電子耳?陳光超表示,人工電子耳分為內部的「接受器與電極」,以及外部的「線圈與聲音處理器」,前者需要由專業耳科醫師植入內耳,術後再由聽力師協助開機及調整。

人工電子耳的原理為,掛在耳後的處理器接收聲波,訊號傳入內耳的電極,刺激聽神經產生聽覺。新式的人工電子耳「一體機」體積更小,配戴時隱蔽性更高,加上防水、無線充電及無線連接功能,讓說話者的聲音可直接傳到使用者的內耳,克服距離與噪音的影響。

陳光超說,不管是後天、先天重度聽損、或嚴重耳鳴,植入人工電子耳後再配合聽覺復健,能比配戴助聽器有更清晰的語音,並降低環境噪音,減少聽損者對嘴型及面部表情的依賴。

使用人工電子耳沒有年齡限制,但若是重度聽損的孩童,則建議植入不晚於7歲,愈早使用愈佳。陳光超說,如果2歲就使用,可以跟一般小朋友聽得一樣好;如果1歲就使用,除了聽得好以外,口語也能跟一般小朋友講得一樣好。

只不過,一個人工電子耳自費要價100萬元。陳光超說,在聽力學上是建議雙耳都要植入人工電子耳,但考量經濟問題,他一般只建議讓年紀小的聽損孩童同時植入雙邊的人工點子耳,以免影響大腦發育。

鍾教授分享,他裝上人工電子耳之後,除了騎車時戴安全帽會卡到、有一點困擾之外,其他都很OK,連朋友也感受到他的心境改變,讓他更可以走入人群,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生活真的方便多了!」

(鍾教授植入人工電子耳之後,由聽力師協助開機及調整。圖片來源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延伸閱讀:

聽力不好恐失智 研究:做1件事可望預防、延緩失智

聽力下降莫輕忽!照顧長輩該知道這些事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