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養蜂困境》龍眼荔枝花況不到三成,天氣劇變花蜜少,蜂農被迫離場,呼籲政府正視難題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4月12日14:23 • 發布於 04月12日02:14 • 上下游News&Market
養蜂困境》龍眼荔枝花況不到三成,天氣劇變花蜜少,蜂農被迫離場,呼籲政府正視難題

中午的新北淡水炎熱難耐,牧蜂農莊蜂農簡誌良跟家人卻無法稍事歇息,從噴煙、搖蜂、搬運巢片、搖出與收集蜂蜜、修整巢片後送回蜂箱後整理,全員動作快速、不發一語。他吃中飯時一直神情嚴肅地望著蜂箱,忖度收完淡水蜂蜜後就直奔台中追龍眼花。

牧蜂農莊今(2024)年放棄採收荔枝蜜,不採荔枝蜜非簡誌良所願,而是放蜂的荔枝園開花率不過兩成,他擔心蜜量連供蜜蜂溫飽都成問題,決定改用淡水蜜柚、小葉楠木花蜜餵蜂,把生產重心寄託龍眼蜜。但今年龍眼平均開花情況僅三成,後續收蜜若遇上天氣劇變,他勢必作賠收場。

正值採蜜旺季,簡誌良卻因今年龍眼、荔枝開花表現差,始終眉頭深鎖。(攝影/孫維揚)
正值採蜜旺季,簡誌良卻因今年龍眼、荔枝開花表現差,始終眉頭深鎖。(攝影/孫維揚)

龍眼、荔枝花況淒慘,蜂蜜產量不樂觀

不只簡誌良,今年全台蜂農都苦於荔枝、龍眼花況不佳。南投蜂農阿逸(化名)於彰化、南投一帶採蜜,他觀察今年花況僅過往的三成,「當然不太好」,放蜂僅求蜜蜂吃飽、降低折損率,不奢望有蜂蜜可收。他並補充,正值龍眼花期,卻有蜂農為了減少飼養成本,正在轉售蜜蜂。

花蓮美妙養蜂場蜂農陳欣珮表示,今年苗栗至高屏地區的花況比去(2023)年少了一半以上。她尋不到荔枝蜜採收點,又怕選擇非長期合作的果園會增加蜜蜂中毒的風險,目前只專注收龍眼蜜。她聽說好幾位花東蜂農放棄到西半部採蜜,以免舟車勞頓還虧本。

台南蜂和小鎮蜂農詹承霖表示,今年南部荔枝花量少,蜂農收蜜量少;龍眼仍在花期,但開花整齊度低,不少提早開花,因氣溫尚低而有花無蜜。他強調,過往荔枝、龍眼「小年」開花率仍能有約 50%,今年開花卻是「小上加小」,採蜜異常困難。

台中、嘉義等地區已公告荔枝、龍眼花況達天然災害救助標準。苗栗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苗改場」)蠶蜂科科長吳姿嫺解釋,除了果樹小年,龍眼與荔枝因年初低溫時長不足,多抽梢而非開花,隨後又遇暫時低溫,部分新梢長葉後才有花芽,致使整體花量少、花期短、開花量不整齊。她評估今年花況「夠蜜蜂吃、不夠產蜜」,蜂蜜產量不樂觀。

目前應為台南龍眼盛花期,卻因氣候不佳,花況稀稀落落。(圖片提供/詹承霖)
目前應為台南龍眼盛花期,卻因氣候不佳,花況稀稀落落。(圖片提供/詹承霖)

天氣劇變少花又少蜜,蜜蜂虛弱易生病

蜂農採蜜宛如與蒼天對賭,詹承霖說明,縱使荔枝、龍眼花量多,溫度 28℃ 至 33℃ 之間,花朵蜜量才充足、蜜蜂活動力才好,「但最近台南開花時夜晚偏低溫」,不易分泌花蜜。而開花前太乾燥,花朵易未開先落;開花時長期降雨則會打落花朵,並稀釋花蜜濃度。近年天氣愈趨極端,他苦笑表示,接下養蜂家業後,收蜜量只減未增。

簡誌良直言,台灣屬潮濕多變的海島型氣候,每種花採蜜期通常不過 25 天,且蜂蜜是「環境財」,蜂農顧好蜜蜂,氣候條件全到位才有蜜可收,例如盛花期多吹較乾燥的北風,後續又遇下雨,蜂蜜產量也會不理想。

天氣驟變,易使蜜蜂生病。詹承霖舉例,令蜂農頭痛、抗藥性高的蜂蟹蟎近年猖獗,除了缺乏合法防治藥劑,天氣忽冷忽熱也造成蜂群抗病力衰弱,蜂農要花更多心力顧蜂,甚至須放棄採蜜,以免「沒蜜又折兵」。吳姿嫺坦言,氣候不穩會降低蜂群採蜜效率、減少外界蜜源,蜜蜂無充足食物就更虛弱,惡性循環下,將拉抬蜂農照顧成本。

蜂農仰賴老天賞臉,溫度、降雨、開花量都合宜才能有蜂蜜可收。(攝影/孫維揚)
蜂農仰賴老天賞臉,溫度、降雨、開花量都合宜才能有蜂蜜可收。(攝影/孫維揚)

蜜源果樹減少、中毒機會增加、餵糖更傷財

氣候還間接消耗蜂農的生存籌碼,陳欣珮觀察,龍眼蜜雖受歡迎,但近年許多龍眼農因氣候墊高栽培難度,於是採放任管理或轉作芒果等其它果樹。若不適當修剪龍眼,大小年更明顯;部分果樹也不以蜜蜂為授粉媒介。換言之,供蜜蜂採集的蜜源逐步縮減。

阿逸分析,今年荔枝以玉荷包花量最穩定,但用藥量相對較多,許多蜂農不太敢收玉荷包花蜜。天氣壓低開花量,荔枝椿象等蟲害卻依然肆虐,果農噴藥更頻繁。他強調,即使蜂農選擇安全用藥的果園,蜜蜂可能因蜜源不夠擴大採蜜範圍,誤入施藥中的果園,增加中毒跟死亡率。

蜂農若不讓蜜蜂採蜜,就要買糖餵食。但阿逸解釋,國際糖價水漲船高,去年至今漲幅甚至近 50%,蜂農不放蜂,餵糖花費也上升。但蜂蜜非消費必需品,生產成本變高,蜂農不敢顯著地調漲售價,免得消費者不採購蜂蜜或轉買價格較低廉的進口蜜。

陳欣珮於採蜜旺季仍抽空擺攤,以維持今年生計。(攝影/孫維揚)
陳欣珮於採蜜旺季仍抽空擺攤,以維持今年生計。(攝影/孫維揚)

轉售、離牧狀況明顯,未來養蜂量恐下滑

蜂農採蜜十賭九輸,陳欣珮說明,部分大型蜂農原本飼養四、五百箱蜜蜂,近年紛紛縮小規模至一、兩百箱,有些則直接離牧,僅協助同業採收、銷售蜂蜜,「實際蜂農應該在下降」。雖據台灣養蜂協會資料,近年養蜂人數與蜂箱數些許上升,但協會理事長黃國展表示,登記的養蜂人數不等於實際飼養人數,協會正建置養蜂事實登錄資料,預估實際養蜂人數少於名目人數。

吳姿嫺分析,養蜂人數未明顯下降,可能是轉為「半蜂半 X」,同時以其它正職維生。詹承霖說明,養蜂產業尚有年輕人接力,人數與箱數不一定立即下滑。但養蜂難度增加,老蜂農減少在養量,年輕世代多業餘養蜂,他預估蜜蜂數量銳減,不僅是蜂蜜,供農作物授粉的蜂量也將匱乏。

遇天災卻鮮少被救助,呼籲建立災損標準

蜂農因荔枝、龍眼花況不佳受損,以往卻鮮少有天災救助,詹承霖指出,作物開花影響蜂蜜量屬於間接傷害,且養蜂人數佔整個農業體系一小部分,較不被重視。阿逸則透露,蜂農 2019 年曾因旱災影響產蜜量,獲得當時的農委會救助,消費者卻認為當年不應有蜂蜜,蜂農銷售庫存蜂蜜都被質疑是「賣假貨」,銷售量劇減。現在蜂農對災損態度曖昧,「想獲得救助,怕賠了生意」。

「認定災損標準」是過往政府給予蜂農救助的難題,吳姿嫺解釋,蜂農採蜜時間、地點、種類變動性較大,不易認定特定縣市作物災損與蜂農收蜜量的相關性。不過黃國展說明,近年農業部推動養蜂事實登錄與蜂蜜產銷履歷,能協助統計蜂農採蜜地區、蜂蜜產量等資料,農業部應此設計天然災害救助標準。

蜂農採蜜所遇氣候挑戰越來越大,需要完善救助制度保障生計。(圖片提供/詹承霖)
蜂農採蜜所遇氣候挑戰越來越大,需要完善救助制度保障生計。(圖片提供/詹承霖)

百花、森林蜜量少,仍值得長期推廣

龍眼、荔枝蜜產量不穩,部分蜂農生產特色蜂蜜以分散風險。不過阿逸表示,作爲採蜜植物要開花量大、花蜜豐富、口味要符合市場喜好,替代選項不多,價格也較差。簡誌良分享,他會採收森氏紅淡比等森林蜜,與北部特有的水筆仔蜜,但多數特色蜜蜜量不如龍眼與荔枝蜜,況且消費者對龍眼、荔枝以外的蜂蜜較陌生,接受度並不高。

詹承霖觀察,台灣的蜂蜜主客群多為中高年齡,仍偏好濃郁的龍眼蜜,但現在年輕客群喜歡味道清爽,就能接受百花蜜。陳欣珮分享,自己特別於花蓮採收九芎、月桃等植物,推出「遊牧」百花蜜,採收前經品評,味道佳才出售,銷售量不亞於龍眼、荔枝蜜,「夠好吃,就不怕沒人要」。

吳姿嫺舉例,荔枝蜜是產業多年推廣才讓消費者熟稔,她認為特色蜂蜜生產規模較小,但風味多元,值得長期推廣,甚至可建立各地蜂蜜地圖,讓消費者選購不同蜂蜜,支持蜂農多元採蜜。她並補充,苗改場也辦理蜂蜜品評師訓練班,期望學員能協助消費者品嚐、支持台灣不同蜂蜜。

不同蜂蜜各有消費者擁護,但特色蜂蜜需要加強市場推廣,鼓勵消費者支持。(圖片提供/詹承霖)
不同蜂蜜各有消費者擁護,但特色蜂蜜需要加強市場推廣,鼓勵消費者支持。(圖片提供/詹承霖)

加強推廣產銷履歷,盡快研究鑑定技術

台灣蜂蜜減產,又受進口廉價蜜夾擊,簡誌良表示,部分蜂農配合農糧署申請產銷履歷,詳實記錄採蜜箱數、地點,蜂蜜也要通過農藥、抗生素檢驗才能獲得認證。但許多消費者不解其用意,蜂農花費時間與金錢驗證,卻無助提升銷量。

詹承霖說明,蜂蜜產銷履歷繁瑣、嚴謹,等同保障消費者食安,但國人幾乎不知道有該認證,他認為政府應多鼓勵消費者選購具認證的蜂蜜。黃國展也補充,台灣逐漸出現進口蜜仿冒、混參國產蜜,期望台灣盡快開發蜂蜜來源國鑑定技術,同時保障蜂農與消費者權益。

農糧署:盡快建置蜂蜜災損標準

農糧署主任秘書陳啓榮回應,過去實際養蜂資料較缺乏,不易認定蜂蜜災損,農糧署於 2018 年與台灣養蜂協會、苗改場推動養蜂事實登錄,登錄人數與蜂箱比例預估達 90%,已委由苗改場、協會等單位彙整資料,盡快研擬天然災害判定標準。不僅依此判定今年蜂農受害實況,更作為未來啟動蜂蜜天災救助的基準。

據農糧署統計,具有蜂蜜產銷履歷的蜂農約佔整體 17%。陳啓榮表示,農糧署後續將新增儲蜜筒等不同補助,鼓勵更多蜂農申請,亦會輔導蜂農設計品牌並推廣,增加消費者認識並支持國產、具產銷履歷的蜂蜜。

陳啓榮強調,農糧署鼓勵蜂農採集特色蜂蜜,除了推廣農田休耕期種植蕎麥、油菜等蜜源植物,也協助曝光產銷履歷蜂農的特色蜂蜜,促進消費者選購。他並補充,台灣蜜蜂與蜂產品學會跟苗改場持續收集國產蜂蜜樣本,去年啟動來源國鑑定技術計畫,力求盡快推出,保障蜂農與消費者權益。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