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潮流時尚

解開理性束縛,進入「聲波薩滿」藝術仙境,與立方計劃空間來一場意識改造實驗|Wazaiii 專訪|

Wazaiii

更新於 2024年11月26日04:09 • 發布於 2024年11月25日08:41

2024是藝術能量復甦的一年。隨著市場越來越成熟,你我不乏有接觸到大型策展單位、知名藝術家新作的機會,但有總一塊最具實驗性,可說是孵化潛力藝術家與藝術創作的「重要基石」時常被忽略。這也像 iPhone 推出前負責研發的實驗室,很少人關注但卻極其重要,而在這裡 Wazaiii 即將引領讀者一同探究的「研發者」是專注在新的藝術命題、寶藏藝術家,它是「立方計劃空間」(以下簡稱立方)。

↑立方空間計畫的兩位共同成立者,左為 Amy 鄭慧華,右為 Jeff 羅悅全
↑立方空間計畫的兩位共同成立者,左為 Amy 鄭慧華,右為 Jeff 羅悅全

立方計劃空間=可能引起爆炸的實驗室+可能會受傷的遊樂園

「立方計劃空間」始於一個在捷運公館站附近的展演空間。最初由獨立策展人 Amy 鄭慧華,與原為工程師但熱愛音樂的 Jeff 羅悅全共同營運。前者是擅長策劃藝術展覽的策展人,曾策劃過「液態之愛」(2020,台北)、「現實秘境」(2016-2018台北、吉隆坡、首爾)等多項展覽;後者是從大學時代便加入「熱門音樂研究社」,出過《秘密基地-台北音樂版圖》、翻譯《迷幻異域-快樂丸與青少年文化的故事 》等書的音樂痴。他們各自投注熱情,讓這個空間自然而然地成為聚焦當代策展與聲響文化的藝術場域。

立方計劃空間是一個展演空間、工作室,也是策展單位;但深入核心窺探,他們更像一個「藝術工程師」。有別於一般策展活動公司,立方作為非營利組織,總是在藝術市場最前緣的位置探索、開發新的藝術議題,他們所做的事沒有絕對的對錯與規範,很好玩但也充滿未知。他們的專案走期很長,目標也非售出藝術品或是創造商機。通常在找出一個研發主題後,立方就會進行搜羅可以媒合的藝術家、表演者或創作者,透過連結不同的角色一起進來實驗,而凡是實驗,難免都有一點風險。

策展=理想+現實

像一個負責寫程式的人,立方把未知難懂的藝術潛能,經由一連串的實驗運算,推演成某種可能的現實。而策展就是一種他們編寫程式的方式。

過去曾是工程師的 Jeff,從實務層面分享策展過程,他說:「策展這個詞現在被很廣泛的使用,甚至有人說出書也是一種策展。回到核心,策展就是由某個人提出一個點子,然後落實為具體演出的過程。在實作上,它很複雜之處,包含轉換抽象思考變成一個可以組織、視覺化的展演。還要把硬體工程、影音設計、美術設計、文字、行銷…與藝術家,全部組合在一起。」

現在身為立方藝術總監/策展的 Amy 接續補充:「每個策展人都有自己的風格,像我會覺得策展要能提出一個讓人們去思考的問題。不是透過發表文章,也不是辦一場講座,而是透過藝術去帶出這樣的思考。藝術家怎麼想這個問題?我們把它抓出來後,轉換成一個可以集體思考的場域。我覺得這是策展最重要卻也是最困難的地方。

時代可能低估了理想的重要

立方作為非營利單位,Amy 說:「我們的首要考量,就是如何呈現好的藝術和我們要傳達的訊息,剩下的都是其次。」

現實生活中,生存是很好理解各種事情的基線,沒有 KPI 的純粹創作反而聽起來讓人覺得陌生與遲疑,因此立方如此為探討而探討的存在,時常被貼上過度理想的標籤。更令人感到困惑的是,「過度理想」這件事在這個時代其實很不吃香,然而 Amy 給出一個很好的解答。

「 KPI 我覺得是一種框架,盈利雖然不是我們在策展時的主要目的,但是它不是沒有,只是沒有在眼前立即看到,利潤是發生在很後面的地方。」藝術市場需要經濟效益,但在藝廊或畫廊與藝術家媒合前,藝術家必須要先創造出值得收藏的東西,「可是這需要時間,並不是你做一個東西出來,就可以放到市場上;那樣的話,實驗與研發的地方在哪裡?而這就是我們在做的事。」 Amy 説,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藝術家與立方合作後,就開始在國際間展露頭角與不斷得獎。

藝術=框架+打破框架

看完方法層面,再讓我們切入內涵面。最終,立方要解的大題「藝術」,他們會如何下手?

在眾多當代藝術現象中,立方尤其擅長於聲響藝術這個領域,長期投入聲響研究的 Jeff 先鋪序自己的觀察:「數位音樂誕生後,過往對於音樂主流、非主流之分,就沒什麼效力了。在音樂類型分眾的時代,觀眾也被分的很清楚。譬如我去看一個電子音樂派對跟一個搖滾音樂季,兩方的觀眾群是完全不同的。在現代我們感覺可以輕鬆接觸到各種音樂,但事實上我們反而常常被縮限在某一種類型裡。」

「所以我們就思考著,有沒有可能在一個表演現場,大家可以接觸到各式各樣的音樂、以及完全不同類型的人;在那裡,大家能互相溝通、激發各種音樂的新可能,然後也許會發現彼此其實沒有那麼遠?」於是立方計劃空間策劃出了「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大家來就會看到一個不像音樂祭的音樂祭,不像藝術節的藝術節。」 Amy 表示。

↑2022聲波薩滿現場
↑2022聲波薩滿現場

Wonderland=藝術祭+音樂祭=聲波薩滿

「2024聲波薩滿」是音樂祭,卻不是只有一種類型的音樂,立方聚集了超過40組國內外藝術家與表演者,包含實驗聲響、獨立樂團、Live Art、影音播映與空間設計,在音樂的基礎上,疊上學者、文學家與視覺藝術家的表演。並以「穿越差異旅店」為題,通過多組舞台表演,打造一個視覺與聽覺雙重享受的美好旅程。

觀眾在現場可以看到文學家吳明益與裝咖人帶來跨界的講述式表演;也可以感受泰國藝術家 Nuh Peace 結合電音舞曲、酷兒扮裝,挑戰感官極限的演出;日本行為藝術家梅田哲也,則透過在台灣搜集的鐵罐,打造而成了聲響雕塑。可以說是一場充滿藝術性的音樂祭,同時也是充滿音樂性的藝術節。

↑(左)作家吳明益;(右)新興臺文樂團裝咖人
↑(左)作家吳明益;(右)新興臺文樂團裝咖人
↑(左)泰國藝術家 Nuh Peace;(右)日本行為藝術家梅田哲也
↑(左)泰國藝術家 Nuh Peace;(右)日本行為藝術家梅田哲也
↑2024聲波薩滿主視覺
↑2024聲波薩滿主視覺

或許許多人看到這裡會有跟我一樣的疑惑,為什麼要這樣?這樣的藝術 / 音樂我看得懂嗎?跟我有關係?

Amy 解釋:「其實也沒那麼難,它的藝術性就在於一個很體感的概念,觀眾反而是要解開腦袋太多的部分。進入現場,直接面對面對藝術家給你的東西,展開另外一種感知,那個時候就不難了。」大部分的人覺得,看到一座雕像才是藝術,但反觀當代藝術的多樣貌,其實這種形式上的包袱很早就被晾在一旁。我們或許反而應該自問,如果到了一個沒有生存焦慮及資本主義思維的「藝術仙境」,我想幹嘛呢?

是跟馬來西亞藝術家 Kamal Sabran 練習好好的睡一覺?還是跟著電音佛曲樂團無相,盡情地投入信仰的治癒?「那個 Decoding 我覺得是讓大家回到最原廠設定,就是那種很直覺的體感。當你薩滿式的進入歌曲與音頻時,就像是一種儀式,你已經在改造你的精神狀態與意識狀態了。」採訪至此,突然覺得 Amy 有點像笑笑貓。

或許我們可以把「聲波薩滿」看作是一場夢遊仙境,進入之後應恣意探索框架以外、漂浮在潛意識中的各種訊息。在那裡我們繼續進行愛麗絲未完成的探索之旅,穿越各種通道,抵達一個沒有分化的理想之境。

◎Editor-in-chief:Elaine Liao(@nien7100)

◎Content Managing Editor:Christine Kuo(@christinekuo_)

◎Photography:Mark(@markphotostudio), 聲波薩滿

◎延伸閱讀:

【金馬61編輯後台 POV】我在聞天祥主持中看見的電影驕傲:「只要作品好,金馬獎就會頒獎給你。」

金馬影展夢幻獻映威尼斯金獅獎《隔壁的房間》!蒂妲史雲頓與茱莉安摩爾的女性光輝交相輝映|編輯影展 POV|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