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電影

從禁忌到榮耀:一窺LGBTQ+電影百年變遷

藝點新聞

更新於 04月18日16:00 • 發布於 04月18日16:00

(藝點新聞ainews編輯整理)

電影是社會文化的縮影,而LGBTQ+電影更是揭露禁忌、突破沉默的重要影像文本。回望過去百年,LGBTQ+角色從「不可見」、到「悲劇化」、再到成為「多元敘事」的一環,電影如何見證並參與性別平權歷程,成為文化研究、影視創作、乃至社會運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從沉默到暗示(1920s–1960s)

1919年,德國經典電影《與眾不同》(Different from the Others)被視為全球首部描寫同志情感的作品。儘管電影迅速遭禁,卻開啟了性別影像的討論先河。進入1930年代,美國施行「海斯法典」(Hays Code),明文禁止出現同性戀內容,導致LGBTQ+角色只能隱晦登場——他們可能是滑稽丑角、特立獨行的配角,或「過於親密」的室友,被稱為「隱形同志」。

▲影史上首部同志電影(圖片來源:《與眾不同》劇照)

直至1961年,莎莉·麥克琳與奧黛麗·赫本主演的《雙姝怨》(The Children’s Hour)才稍微突破禁區,觸及女同性戀議題。雖仍以悲劇收場,卻象徵好萊塢開始出現裂縫。

從抗爭到突破(1970s–1980s)

1970年代,性解放與石牆暴動(Stonewall Riots)點燃了LGBTQ+社群的覺醒,《血腥星期日》(Sunday Bloody Sunday)勇敢描繪一段男女共愛同一對象的三角戀,雖票房平平,卻贏得評論界肯定。

1980年代愛滋病危機爆發,電影成為揭露社會偏見的工具。《愛是生死相許》(Longtime Companion)與《費城》(Philadelphia)兩部作品深刻描繪愛滋病帶來的情感與社會孤立,後者更讓湯姆·漢克斯奪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然而,這段時期的同志形象多被塑造成「苦難受害者」,形成所謂「悲劇同志」敘事,讓同志身份成為悲劇的核心元素。

從多元到深化(2000s–2010s)

進入21世紀,LGBTQ+電影迎來創作自由與主題多元的高峰。李安執導的《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不僅成功進軍主流市場,也重塑西部片陽剛形象。該片於2005年勇奪奧斯卡最佳導演等三項大獎,成為同志情感首度感動全球觀眾的代表作。

隨後,《摯愛無盡》(A Single Man)、《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等作品深入描繪同志角色的心理與人生選擇,不再僅限於出櫃與社會抗爭的主題。其中《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更創下兩項紀錄——首部全黑人演員陣容、首部同志題材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

亞洲電影也展現文化多樣性。台灣導演蔡明亮的《河流》、中國的《藍宇》、韓國的《王的男人》,皆以本土語境詮釋性別流動與情感探索,開創亞洲同志電影的新視野。

▲經典同志電影代表作《河流》,蔡明亮導演以細膩鏡頭描繪性別焦慮與情感孤寂。(圖片來源:《河流》海報)

走向真實與共感(2020s至今)

LGBTQ+電影邁入2020年代,關注焦點從性向認同轉向更細膩的議題:跨性別角色是否仍被邊緣?非二元性別如何被理解?同志角色是否被簡化成標籤而非完整的人?

Netflix影集《青春未知數》(The Half of It)、《戀愛修課》(Heartstopper)等新世代作品,用清新、幽默的敘事方式呈現LGBTQ+青少年面臨的成長困境與情感探索,角色橫跨種族、年齡、身份,呈現「性別不是全部,但值得被理解」的多元觀點。

電影不再僅是抗爭與悲情的投射,更是生活、夢想與日常的承載。LGBTQ+角色逐漸融入主流劇情之中,不再被標籤為「特別議題」,而是與所有角色一樣——有喜怒哀樂,也有想愛就愛的權利。

影像是記錄,也是未來的推手

從《與眾不同》到《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從銀幕禁區到奧斯卡榮耀,LGBTQ+電影用影像記錄歷史,也持續催生社會意識。這條百年之路,證明愛無需道歉、性別不該設限,而故事永遠值得被多元書寫。

當鏡頭開始拍下那些不被允許的真實,電影就不再只是娛樂,而是文化的推手、社會的記憶與改變的開端。未來的LGBTQ+電影將不只關注「是否能說」,而是「如何被看見」,以及「是否能被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