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佈WWDC開發者大會時程的消息引發了不少討論,接踵而來的,便是備受全球期待的春季發表會,全新的iPad系列也成為矚目焦點。
iPad Pro自從採用iPadOS後,本身的硬體並未獲得太大的升級,若到二手交易平台也會發現,第三代iPad Pro在同系列中最保值。蘋果要拿出什麼樣的iPad Pro來改吸引消費者換機,是不少iPad用戶感興趣的地方。
蘋果的答案是: 螢幕 。根據知名分析師郭明錤的預測報告,iPad Pro將採用新的Mini LED螢幕。
Mini LED是LCD螢幕的升級版
為了說明Mini LED的特性,將它與常見的LCD螢幕以及OLED螢幕作對比。
一般而言,LCD螢幕是在螢幕四周放上白色LED燈組成一個背光模組,再經過濾光片、液晶等組件,將紅、綠、藍三原色進行混合、濾光等操作後顯示出各種不同的顏色。
Mini LED又稱「 次毫米發光二極體 」,這款螢幕通常是將成千上萬個細小的LED燈鋪滿背光層,也就是說,Mini LED是LCD螢幕的強化版。
這讓它可以單獨操控單個LED燈,實現類似Always On Display(待機顯示)的功能,某部分亮起而另外一部分熄滅,省電的同時也顯示一些簡單的訊息。
此外,更多的LED燈也有利於更精細的顯示,最直觀的也就是顏色對比度,相較於LCD螢幕,Mini LED螢幕顯示出更細微的顏色並調高對比度,甚至能媲美OLED螢幕。
然而,更多的LED燈也有利於實現高亮度,蘋果於2019年推出的Pro Display XDR顯示器就採用了相似的技術,透過增加LED燈、背光源的方式來提升螢幕畫質。
Pro Display XDR的亮度達到了1,000尼特,峰值亮度達到了1,600尼特,對比度則達到1,000,000:1,更精細的Mini LED螢幕自然不會和Pro Display XDR有太大的差距。
Always On Display、高對比度、高亮度 向來是OLED螢幕的特性,在這些方面,Mini LED的技術原理和OLED螢幕類似,皆是對單個燈珠加以控制來提高螢幕畫質。
不過,已是現今主流的OLED螢幕並沒有讓消費者滿意。它除了有殘影的問題之外,觀看低亮度螢幕也容易產生疲勞感,而這與OLED螢幕所採用的材料有關。
OLED的全名是「 有機發光二極體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作為有機材料的它比無機材料更容易老化損壞,而不同位置的有機發光二極體的老化程度也不一樣。
長期顯示同一內容的有機發光二極體,在老化之後就無法通電調整顏色、亮度,導致螢幕會在老化位置長期顯示相同內容,也就是「 殘影 」。
雖然隨著技術的發展,沒有大規模出現殘影的案例,但有機發光二極體的壽命仍然有限,而Mini LED和LCD螢幕都沒有採用有機材料,自然也不會有殘影的問題。
第二,是「 螢幕傷眼 」的問題。OLED螢幕一般是透過不斷亮滅,以視覺暫留的原理為基礎來顯示內容,也就是 PWM調光 ,但這也產生一個問題—— 人眼在低頻閃爍的環境中容易感到不適 。
因為有機發光二極體存在著容易老化的問題,燈珠開關的閃爍頻率通常也不高,在低光源下螢幕的閃爍頻率會進一步降低。這會造成許多人在晚上觀看螢幕會感到眼睛乾澀、不適。
Mini LED綜合了OLED螢幕的優勢,並解決它和LCD的部分劣勢,是一個很好的替代品。先前Sony、小米等都已推出對應的電視產品,隨著新iPad Pro的發表,採用Mini LED螢幕的產品也會越來越多。
哪些蘋果產品也採用Mini LED?
蘋果於2019年推出Pro Display XDR時,其昂貴的價格和高畫質引發了不少討論,這也令人更期待搭載Mini LED螢幕的新iPad Pro,其實際體驗能達到什麼程度。
蘋果向來將好的設計、技術鋪陳至更多產品中,進而形成統一的生態體驗。Touch ID、震動器等都是案例,Mini LED也有可能會被其他產品採用。
以iPad系列來說,iPad Pro採用Mini LED螢幕的消息已被多次曝光,但iPad Air以及iPad在短期內應該還不會採用Mini LED螢幕,一方面是 成本限制 ,另一方面也是因 蘋果需要用螢幕來凸顯iPad Pro的高階定位 。這也一如蘋果透過A系列晶片讓整個產品線保持著一定的基礎體驗,透過螢幕、鏡頭乃至機身造型和材質,來凸顯產品差異性的策略。
根據知名分析師郭明錤近期的產業預測,iPad Pro將採用Mini LED螢幕,而iPad Air之後則可能會採用OLED螢幕,畢竟經過長期的發展,OLED螢幕的成熟度和成本控制都已相當不錯。
除此之外,就是Mac系列了。自去年蘋果在MacBook Pro和MacBook Air上搭載M1晶片後,對於其續航力和性能優勢的討論就一直沒有結束。
關於MacBook Air、MacBook Pro以及iMac採用新模具,造型將發生大變化的爆料也相當多,郭明錤在預測報告中也提到,MacBook Air和MacBook Pro都將採用Mini LED螢幕。
相較於iPad Pro,Mac系列的產量也高一些,根據報導,蘋果於2020年第四季的Mac銷量創下了新紀錄,Mac系列的營收為90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70億美元,成長了29%。
新模具、新螢幕將進一步加深產品力以及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而業界也相傳蘋果M1晶片將降低成本,以抵消Mini LED所帶來的成本上升,但具體能抵消多少仍要看新品的發售情況。
而iPhone未來是否會採用Mini LED螢幕,短期內對此還不能抱太大希望。受限於良率和成本,無論是Pro Display XDR或iPad Pro,其裝置體積、內部空間都遠大於iPhone。
要在小型裝置內放下足夠的LED燈、實現高解析度,且要放下專門的控制晶片和相關電路,以達到精確LED的亮度和顏色,都對組裝精度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目前Mini LED螢幕大多出現在電視、顯示器上,其中包含技術難度高、成本限制的原因。
另一方面,Mini LED的結構類似於LCD螢幕,都有背光源、液晶等零件,螢幕厚度較高,而OLED螢幕基於自體發光的特性,螢幕上的紅、黃、藍燈珠都可以通電發光,讓螢幕可以達到相當薄的厚度,也適用於手機這類行動產品。
技術突破需要持續性的投入和時間,而對「全螢幕」的追求也會讓iPhone持續採用OLED螢幕。
Mini LED很優秀,但顯示器的未來不是它
上述論及了許多Mini LED螢幕的特性和優勢,而市面上的相關產品也逐漸增多,但這並不代表所有顯示螢幕的產品都會採用它。
一方面是成本和產品定位的考量,另一方面則是業界仍有比它更好的螢幕技術——「 Micro LED螢幕 」。
Micro LED螢幕是由「 無機發光二極體 」組成,和OLED螢幕類似,它也是由數百萬顆的LED燈珠組成,基礎尺寸都在30微米以內,有些甚至會達到5微米。
每個燈珠都可以自體發光,如此一來就能實現更高的亮度和顏色對比。且由於Micro LED使用無機材料,因此不會出現OLED螢幕的殘影問題和PWM調光所導致的不適感。
相較於Mini LED, Micro LED因自體發光的特性,能讓其外觀做到更薄、可彎曲,適用於更多類型的裝置。不過,它的劣勢就在於成本和技術難度高 。要生產如此微小的燈珠本來就相對困難,還要將數以百萬計的燈珠整合至螢幕當中,其生產難度不在話下,良率相對而言也比較低。
Sony曾在2012年展示一款名為Crystal LED Display的產品,其便是使用Micro LED螢幕,55英吋的解析度為1080P。到了2019年,Sony宣布使用多塊Micro LED螢幕組裝出高達16K解析度的顯示螢幕,但市面上的Micro LED螢幕都要價昂貴,並非一般消費者可以消費得起的。
Sony也曾表示這項技術適用於電影院、博物館、影劇院等對顯示效果要求較高的場所。
作為過渡品的Mini LED螢幕雖然不夠完美,但基於其高畫質的表現,在Micro LED螢幕技術尚未成熟的這段時間內,Mini LED將會成為主流選擇之一。
新技術能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但成本降低、批量生產同樣有它的意義,能讓更好的使用體驗順利普及。因此,Mini LED螢幕在眾多顯示器產品的應用,也更令眾人期待。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責任編輯:文潔琳、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