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太空競賽/南韓計畫2032登月!台灣能學?

遠見雜誌

更新於 2023年01月13日01:16 • 發布於 2023年01月12日09:05 • 白育綸

近幾十年來,南韓與台灣是太空競賽裡的新面孔,2022年都有轟轟烈烈的發展。但太空中心升格的揭牌儀式上,主任吳宗信卻誓言台灣若要有成果,首先要追上南韓。原來,南韓和台灣發展時間雖相近,卻展現驚人速度,只用歐美一半時間就擠進太空俱樂部,2032年登月、2045年火星上豎太極旗都非空談。為何台灣又落後?

1月6日新的國家太空中心在新竹科學園區揭牌,由原先國家實驗研究院下8個研究中心之一,「升格」為行政法人。第一年,不但預算由25億元倍增至55億,也將新聘99人,由現行近三百人的編制,在3年內擴增為600人的隊伍。

除了預算與編制,這個看似政府改組的一小步,卻也是太空政策發展30年來,真正勇敢的一大步。原因在於台灣自研、目標在籌載衛星、零件入地球軌道的「火箭計畫」,多年後,終於回到了台灣太空政策的主旋律,與時程表上。

「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急起直追KARI(南韓航空宇宙研究院)!」人稱「火箭阿伯」的新任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堅定地說。他甚至在去年底的訪問中,喊出了2026年火箭上太空的期許。

1月6日新的國家太空中心在新竹科學園區揭牌。白育綸攝
1月6日新的國家太空中心在新竹科學園區揭牌。白育綸攝

1月6日新的國家太空中心在新竹科學園區揭牌。白育綸攝

為何不打造台版Space X,而是學南韓?

為什麼是學南韓,而不是打造台版Space X?

在台灣才剛敲鑼打鼓地宣告,通過《太空發展法》、升格太空中心,而進入太空元年的同時,鴨子划水的南韓,2022年中,早已經透過自製的「世界號」火箭,成為世界上第11個有能力獨立送衛星入軌的國家。

故事還得從冷戰結束的30年前說起。

在揭牌典禮的這一天,吳宗信細數台灣太空政策的歷史。冷戰結束的1991年,台灣出現與軍事脫鉤的太空政策,設立「國家太空計畫室籌備處」,籌備十多年,計畫室在2003年歸建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2005年更名「國家太空中心」,一度也有發射火箭的計畫,卻無疾而終。

在科研脈絡下,太空中心有了台灣唯一合乎標準的衛星整測廠房,模擬衛星在輻射、震動下的表現。兩層樓的粉色矮房,與竹科園區裡大興土木的廠商相較,低調而神秘,即將在年底發射的「獵風者」氣象衛星,靜靜地躺在裡頭。

位於另一棟大樓的「衛星操控中心」則如科幻電影場景,環狀螢幕呈現的是台灣自製的操控系統,扮演台灣對衛星溝通的「大腦」,也是地面接收衛星圖資的第一站。「這可是我們同仁一行一行code敲出來的,」吳宗信驕傲地說。

吳宗信細數台灣太空政策的歷史。白育綸攝
吳宗信細數台灣太空政策的歷史。白育綸攝

吳宗信細數台灣太空政策的歷史。白育綸攝

儘管吳宗信強調,對於衛星的系統、次系統,台灣都有能力掌握,科技政策的總舵手、國科會主委吳政忠也在開幕式上對親自出席的總統蔡英文說,歐美也是這兩至三年才將衛星用於商業,「台灣沒有落後」。

然而真相是,過去30年,太空政策中最核心的的思維,在於科研、氣象、防災,且任務繞著研製「人造衛星」公轉,但歐美能發展商用的太空,仰賴的是一套純熟的火箭發射技術,將衛星打上太空。

火箭計畫在過去30年台灣的太空政策,如一塊缺失的拼圖,僅有少數探空經驗,遑論籌載。借鏡南韓,南韓走上人跡罕至的路,夢的大小,造就了一切的不同。

回頭來看,若將台、韓的太空發展放在同一份年曆上,其實南韓出發的時間與台灣相近,且兩國在太空上面對挑戰,如看美國臉色、發展進口替代,一度亦步亦趨。比起美、中軍工大國,從冷戰的軍事到「太空商機」,南韓小而美的太空計劃,儼然是台灣太空政策的教科書。

吳宗信提到衛星操控中心是地面接收衛星圖資的第一站。白育綸攝
吳宗信提到衛星操控中心是地面接收衛星圖資的第一站。白育綸攝

吳宗信提到衛星操控中心是地面接收衛星圖資的第一站。白育綸攝

台灣福衛一號雖成功,慢南韓一大步

1989年南韓成立KARI,僅早台灣2年。但在世紀末以前,南韓就已發射第一顆衛星KITsat-1(「我們的星」),更進一步自製「阿里郎一號」衛星,藉此建設整操廠房與控制中心。1999年,台灣也發射了華衛一號(或稱福衛一號),但始終慢了南韓一步。

然而歷史真正的轉捩點,出現在世紀初,南韓狠下心造火箭那刻起。2000年,雖然沒有美軍的祝福,KARI仍啟動「羅老宇宙中心」的建造計劃,並2004年與俄羅斯簽約,除了建造火箭的家,更要打造一艘能籌載衛星入軌的火箭。

到了羅老宇宙中心在2009年落成時,光是硬體建築,KARI就已經花了3124億韓元(2.486億美元),更不用提,發射第三次才終於在2013年成功入軌的「羅老號」火箭(KSLV-I),讓KARI燒光超過5000億韓元(約4億美元)。

有了成功的經驗,南韓再接再厲,「世界號」則擺脫了與俄羅斯合作的色彩,循著製造衛星、技轉、進口替代的模式,透過科技公司的「民間力」,百分百國造的世界號,在羅老號發射的10年內,就成功運衛星升空,驗明正身。

但南韓在太空的野心,沒有就此結束。

南韓百分百國造的世界號,成功運衛星升空。取自KARI官網
南韓百分百國造的世界號,成功運衛星升空。取自KARI官網

南韓百分百國造的世界號,成功運衛星升空。取自KARI官網

南韓目標:2032登月,2045上火星豎太極旗

「2032年我們要登月、2045火星上會有一面旗幟,那時剛好是南韓獨立的100週年,」南韓總統尹錫悅在2022年11月的太空研討會中首度透露,南韓在太空發展的下一步。

尹錫悅的一席話雖然「狂」但沒有人笑他是瘋子,因為如今的南韓,是真的有底氣。30年的太空之路,KARI同步造衛星、太空基地、火箭,用美、中強權一半的時間、零頭的預算,躋身太空俱樂部(Space Club)。

台灣也能急起直追嗎?就要看政府對此的堅持了。

白育綸整理
白育綸整理

白育綸整理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