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旅遊

木紋演繹-阿美族 馬浪.烏瓦日

花蓮縣政府

發布於 01月29日05:25

★馬浪.烏瓦日/阿美族

2012第一屆Pulima 藝術獎 優選

2013第八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主題展─臺灣原住民文創聯展

2013花蓮縣文化局石雕博物館六人展─原山木藝六人聯展

技藝心路

那夜,我決定不再做木雕,把一年多來做的一百多件作品放火燒。看著熊熊烈火,想哭又哭不出來,村長以為我要燒房子,還驚動消防車。天亮以後,我繼續拿起刀子雕刻,作品名稱《舞》,6米高的大型系列作品,4件賣到剩1件,「升火工作室」就這樣成立。

不少人認識馬浪,是由這把火開始,當他還用漢名「阿雄」的時候。從臺東隻身到花蓮港口部落創作木雕,當時還聚集部落幾位青年一起,作品卻乏人問津。陸續有人離開、放棄,馬浪撐到後來,心一橫,索性放火全燒了。深夜的東海岸,海風起鬨下,火焰放肆的狂舞,帶著睥睨、野性的意味與馬浪凝視。

如電影場景般,餘燼還冒白煙,黎明破曉的海浪聲裡,隱約聽見敲擊木頭的聲響。是馬浪,他用雕刻迎接斬新的一天,幾小時前的烈火彷彿與他無關。舞動的焰火延燒到他的眼、他的心,「火」化身為舞者,《舞》系列作品得到買家青睞,後來僅存的1件作品,矗立在臺11線公路「升火工作室」入口。

馬浪就像他的名字,流浪基因強大,每隔一段時間,他會暫離工作室到山裡隱居,住在石洞,過著沒水沒電的生活。和大自然深刻對話,馬浪會想起部落傳說,阿美族的起源,人與動物不可思議的神話,在幽靜山澗林木星月,孕育部落不輟的口傳文化。

重返工作室的馬浪,創作力道總是猛烈而豐沛。有陣子,他刻了許多人頭,那是隱居時感覺看到的臉,刻好就擺在臺11線公路旁。創作線條越趨簡潔,極簡扼要地切中形體與精神的核心,表現手法抽象,甚至不太像印象中的原住民木雕風格。

第一屆Pulima原住民藝術節,馬浪以6件1組的《人間系列》獲得優選,主題為阿美族傳統年齡階級,頭目、領唱者、老人、青年之父、倒酒的人、年輕人等,部落豐年祭各司其職,象徵社會結構與分工。

幾經輾轉,工作室目前落腳秀姑巒溪泛舟終點的遊客中心旁,也結合陶藝夥伴成立「當漂流木遇見陶」工作室,尋求創作的更多可能性。馬浪也從雕刻收藏的藝術品,轉向兼具實用與美感的家具或小物件,讓木頭走進現代人的生活。

馬浪近期的漂流木桌椅特色,是搭配藤增加視覺流暢度,藤的靭性和張力,與木頭彼此拉張與聚合。扁舟般的木盤,作為食器、花器或擺飾,皆營造素樸生活的質地。馬浪刻意保留不易處理的樹瘤,木紋泛起漣漪,昇華為海與島或山水的意境。

馬浪持腕刀刨起細細的木花,他說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也是基本功,不禁想起,以前部落的人看他每天對著木頭,責怪他懶惰,還不如當板模工還能賺點錢。馬浪感慨的笑說:「我就是厭倦在臺北做板模才回東部」。喜歡木頭,喜歡木頭的香氣,他自豪能堅持木雕創作一、二十年,浸淫其中。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