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這不是個大使館》 量身打造臺灣故事

青年日報

更新於 04月10日10:22 • 發布於 04月10日10:22
《這不是個大使館》將中華民國國旗搬上舞台。(記者黃朝琴攝)
《這不是個大使館》將中華民國國旗搬上舞台。(記者黃朝琴攝)
《這不是個大使館》12至14日登臺北國家戲劇院,改採中英文版演出。(記者黃朝琴攝)
《這不是個大使館》12至14日登臺北國家戲劇院,改採中英文版演出。(記者黃朝琴攝)
《這不是個大使館》將中華民國外交處境以及政治發展歷史與現況搬上舞台。(記者黃朝琴攝)
《這不是個大使館》將中華民國外交處境以及政治發展歷史與現況搬上舞台。(記者黃朝琴攝)
《這不是個大使館》讓演員舞台表演禮兵操槍。(記者黃朝琴攝)
《這不是個大使館》讓演員舞台表演禮兵操槍。(記者黃朝琴攝)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國家兩廳院、瑞士洛桑維蒂劇院共製《這不是個大使館》,歐洲巡演感動無數觀眾,12至14日返臺登臺北國家戲劇院獻演,瑞士導演史蒂芬.凱吉採紀錄劇場形式,透過3位各具外交代表性的臺灣表演者,真實說出臺灣的故事,將中華民國外交處境,以及政治發展歷史與現況搬上舞台,充滿濃厚臺灣元素,邀觀眾一起參加這場為臺灣量身打造文化外交之作。

國家兩廳院今(10)日舉行《這不是個大使館》彩排記者會,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臺灣走過許多自由與民主歷程,國家兩廳院終於有一個真正代表臺灣多元文化、自由風氣的作品,跨上世界舞台,這部作品來的正是時候,非常歡迎大家來到這一座「不存在的大使館」。

《這不是個大使館》是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瑞士籍導演史蒂芬.凱吉( Stefan Kaegi),2022年於兩廳院駐館期間所發展作品。凱吉表示,近兩個月的駐館期間,他深入訪問了超過70位臺灣民眾,包括歷史學家、地質學者、半導體工程師、外交官、藝術家及記者等,與他分享和探討臺灣既複雜又奇妙的外交現況;最後從百人挑選出3位「臺灣代表」表演者,舞台上模擬一場不存在的大使館開幕,逐步揭開臺灣外交挑戰與地緣政治困境。

凱吉表示, 3人橫跨不同世代,都不是專業演員,舞台講出自己真實的故事,也是關於他們的人生,希望觀眾透過他們的故事,找到自己心中有關於臺灣的形象。3位臺灣表演者分別是擁有37年外交經驗的退休外交官吳建國、致力非典型外交途徑的數位外交協會創辦人郭家佑,以及家族為全世界最大珍珠奶茶原料供應商,本身也是爵士音樂人的王思雅(Debby Wang)。

《這不是個大使館》作品元素也處處充滿「臺味」,導演不僅將臺灣國旗、臺北101、臺北街景搬上舞台,也巧思置入臺灣與國際對話的元素,例如珍珠奶茶近年風靡全球,成為另類臺灣之光,以及用地震及半導體隱喻臺灣在國際上的外交地位。3位表演者表示,作品內容雖然都是臺灣人熟悉的故事,但一位來自瑞士的導演能把臺灣政治現況和發展,精準呈現在舞台上,真的很不容易。

《這不是個大使館》英文版今年1月到3月歐洲巡演,在德國柏林、奧地利維也納、瑞士Basel、洛桑4大城市演出15場,獲得極大迴響,讓外國觀眾對臺灣產生深層認識,本週返回臺灣改以中英文版,參與國家兩廳院「臺灣國際藝術節」演出,預計今年10月參加韓國首爾藝術節演出。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