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今年首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 未滿10歲女童感染

NOW健康

更新於 2022年08月26日12:51 • 發布於 2022年08月25日05:10 • 葉立斌 報導
▲疾管署24日表示,國內出現今年首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個案,為中部未滿10歲女童。(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疾管署24日表示,國內出現今年首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個案,為中部未滿10歲女童。(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葉立斌/台中報導】疾管署24日表示,國內出現今年首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個案,為中部未滿10歲女童,於8月11日出現腹痛、水瀉等症狀,就醫後因症狀持續未緩解,8月14日再次就醫收治住院,經檢驗後於23日確診(大腸桿菌O157:H7),目前症狀已緩解出院,將再複採追蹤健康狀況。衛生單位已匡列相關接觸者共15人,均無疑似症狀,並安排家人5人及潛伏期飲食之餐廳廚工採檢,相關疫調及防治工作持續進行中。

前2例為2001與2019年 從1999年起共3例

疾管署指出,我國自1999年將「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納入第三類(甲種)法定傳染病,並於2004年修正公布傳染病防治法,將該疾病修正為第二類傳染病,迄今累計3例確診,均為本土病例;前2例分別為2001年8月確診之外籍未滿10歲男童及2019年4月確診本國籍20多歲男性。疾管署說明,大腸桿菌血清型約100多種,病原所產生的志賀毒素是導致腸黏膜出血及腎臟病變的主要原因。較常見的血清型主要為O157,另其他血清型如O26、O45、O111、O103、O104、O121及O145等亦可能造成相同症狀的疾病。

傳染來源多為飲食 甚至可以人傳人

疾管署說明,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為食因性傳染病,致病原為大腸桿菌,人可經由接觸受感染的動物、食入受汙染食物、飲水,或經與患者直接接觸而感染。已知最重要的感染源是吃了「未煮熟的牛肉」(尤其是牛絞肉)及其製品,此感染源是牛隻在宰殺過程,屠體或生牛乳受糞便污染,或吃了受污染的果汁、蔬菜等感染。其他也有在游泳池及海水浴場中喝了受污染的水感染。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這與一般大腸桿菌不同,如果是抵抗力差的人,例如幼兒、老人,在感染後會出現腹瀉、嘔吐等症狀,少部分會有「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發生溶血、血小板低下、嚴重時要洗腎。感染方式多以飲食為主,或是人傳人。顏宗海提醒,廚房人員在處理食材時,雙手務必洗乾淨。食材的部份,把碎牛肉和漢堡肉徹底烹煮至中心部分的溫度達到攝氏70度或以上至少2分鐘。同時新鮮水果和蔬菜,應在攝氏4度或以下的溫度存放。最重要的是,如果出現發燒等疑似症狀,就不可再接觸食材。

更多NOW健康報導
▸5大醫學中心揭露猝死4大危險因子! 心房顫動尤其當心
▸6旬男肝癌反覆復發抗戰30年! 醫曝:控制肝癌3關鍵

就❤NOW健康:社群影音官網醫級邦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