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國家公園平均每年400多萬人次造訪,震後掉到21萬人次,颱風加重災情,熱門砂卡礑步道、白楊步道、錐麓古道因地質敏感,靠人力、機具修復有限制也隱藏風險,太管處保守估計7年才能完成修復。
太管處環境維護科長何文晟說,太魯閣地質與地形敏感,須審慎評估重建工作,無法像風災在半年內完成,因此太管處以搶災、復原和強化等3階段投入修復。
他指出,地震重創太魯閣峽谷至天祥以東段,經盤點受損較輕微7處景區先修復,其中太魯閣台地、蘇花公路崇德步道、大清水遊憩區、大同大禮步道、長春祠前停車場,力拚今年暑假前完成。
災情較嚴重的砂卡礑步道、燕子口、長春祠步道、九曲洞、天祥、布洛灣台地與山月村、白楊步道、蘇花匯德步道,將依專家調查評估災況規畫重建方案提升整體遊憩安全,盼2031年後完工開放。
何文晟以砂卡礑為例,步道落石坍方規模大,有些坍方處不只阻斷步道60至70米,甚至從稜線開始崩塌,有些地方太高要上去有難度,沿線景觀敏感不宜用人工復原,且溪谷和步道狹窄,搶災車輛無法進出,目前只能先監測變化,讓河川自然復原,須時多久無從而知。
另外,台電過去欲開發水力發電闢建的白楊步道,機具雖可進入,但康芮颱風大水沖毀部分路段,重型機具無法進入,增添修復難度。
何文晟說,錐麓古道步道沿途都有災況,搶修最大瓶頸路段為斷崖段,地震造成岩石鬆動、坍方,只能先做詳細調查、評估風險及未來可能遇到的困難。他坦言,去年震後接連颱風造成很多災區2次災害,雖概估7年復建園區,但後續仍會有各種挑戰,大自然隱含風險並非肉眼可見,修復前須評估清楚、滾動檢討計畫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