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沈如峰宜蘭縣28日電)印度太平洋儒艮被視為傳說「美人魚」原型,1937年台灣有捕獲紀錄。時隔88年後,1隻儒艮在宜蘭外海現蹤、誤入定置漁網,漁民發現後已野放。
「美麗神話再現台灣!」中央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鄭明修告訴中央社記者,印度太平洋儒艮目前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列入「易危」物種,台灣更標註為「滅絕」。
宜蘭陳姓漁民25日清晨在宜蘭東澳粉鳥林定置漁網收網時,於箱網內意外發現1隻疑似印度太平洋儒艮,體長約3公尺、體重約500公斤,當下因不了解物種,為延續牠的生命隨即野放,但留有相關過程影像紀錄。
這些影像紀錄之後輾轉流出,海洋學界發現後相當震驚,鄭明修證實這是日本極其重視的珍稀印度太平洋儒艮。
鄭明修指出,1937年北台灣漁民曾捕獲儒艮,之後被送至日本作為標本典藏,自此就未有捕撈紀錄。1986年曾有儒艮在小琉球擱淺,台灣本島及離島都沒有相關蹤跡,尤其這次的活體捕撈是前所未聞。
他表示,溫馴、游動緩慢的儒艮主要分布棲息在日本石垣島、東南亞、印度洋等淺海海域,是海洋哺乳類動物。成體1天需要的海草攝食量約40公斤,習慣單獨行動,也會組成親子小群體移動。這次再現台灣沿海,可能是迷途誤入漁民的漁網,相信也會受到日本關注,因為追蹤儒艮是日方重要研究方向。
儒艮昔日因不斷遭人類大量獵殺,加上海洋環境與棲地受干擾,族群數銳減。
根據國立台灣博物館官網介紹,儒艮的體型一般約1.5至2.7公尺,呈紡錘狀,外觀與海牛相似,但海牛的尾部扁平略呈圓形,外觀有如大型的槳;而儒艮的尾巴與鯨類近似,中央分岔。(編輯:林恕暉)11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