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發現,網路上的流行趨勢總是轉瞬即逝?如前幾年的 Quiet Luxury,轉個眼已被另一波趨勢取代?放心,你並不孤單。隨著 TikTok 與 Instagram 等社群媒體的快速發展,這類微趨勢(micro trends)正加速影響消費者的穿搭風格。而這些快速迭代的趨勢,究竟為我們的生活及環境帶來什麼影響?
微趨勢是什麼?為何興起?
「微趨勢」指的是在社群媒體上快速興起且壽命極短的風潮。例如從疫情期間受到關注的 Cottagecore,到 2022 年的 Coastal Grandmother,再到 2023 年的 Quiet Luxury 和 2024 年初的 Mob Wife,每一波微趨勢都僅維持短短一季不到。
根據創意機構 The Digital Fairy 的策略總監 Natalia Christina 所說,微趨勢的崛起源於消費者對新鮮感的渴望,以及網路上的各種靈感素材庫。
「這是一種對新鮮事物的快速消化,同時也加速了消費者對時尚的倦怠感。」
疫情期間,人們因居家隔離重新思考穿搭風格,社群媒體上興起各種小眾美學,讓微趨勢紛紛出現。加上 TikTok 的推波助瀾,每一種審美風格得以在短時間內吸引大批粉絲。然而,隨著生活逐漸回歸常態,微趨勢的生命週期似乎越來越短,也讓許多人開始感到厭倦。
微趨勢如何影響生活與環境?
微趨勢的快速更替不僅造成了消費者的迷茫,更讓購物變成了一種壓力。正如 University of York 的學生 Fiza Faheem 向《NBC News》所言,「衣櫃裡的衣服好像在嘲笑我。三、四個月前我可能還很喜歡的東西,現在卻不再想穿了,因為新的趨勢已經取代了它們。」
消費者發現自己擁有的衣服越來越多,但卻總覺得「沒有衣服可穿」。另一方面,社群媒體不斷催促人們:
你必需跟上潮流,否則就會被認為「過時」。
住在 Washington D.C. 的個人造型師 Dejeuné Harris 表示,這種現象讓很多人陷入了過度消費的亂象,「如果只一昧追逐潮流,你會發現自己買了越來越多的衣服,但卻從未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
更嚴重的是,微趨勢不僅讓消費者迷失,同時對環境造成巨大傷害。根據《Fashionopolis》作者 Dana Thomas 的研究,如今每年生產的服裝高達 1000 億件,是 2000 年的兩倍。
平均每件衣服只穿七次就被丟棄。
大量廢棄服飾最終流向像加納 Kantamanto Market 這樣的市場,對當地環境和社區帶來沉重壓力。
微趨勢逐漸放緩中
即便微趨勢近年在社群媒體上掀起一波波熱潮,但如今這股現象似乎正在減速。時尚預測機構 WGSN 的 Mia Jacobs指出,2024 年新興的微趨勢數量比起往年大幅減少,消費者逐漸對「今日流行、明日過時」的模式感到疲憊。和過去幾年相比,當人們因為疫情多出閒暇時間和儲蓄而樂於追求新鮮感,如今,現實的經濟壓力以及對過度消費的反思正在改變消費習慣。如今,越來越多TikTok影片不再推崇新興美學,而是批判過度消費文化,例如倡導反影響力(de-influencing)以及「少買常用」。
品牌和消費者開始意識到,快速消退的微趨勢不僅難以延續,也無法滿足消費者對更具個性化和永續性的追求。
儘管如此,微趨勢並未完全消失。而這些趨勢的生命週期已經延長,它們開始轉向更廣泛的主題,並持續在文化對話中占有一席之地。
趨勢預測專家兼 Depop 潮流發言人Agus Panzoni 曾向《Vogue Business》表示,潮流並未走向消亡,真正逐漸式微的是將風格劃分為極小眾美學的需求。「我們正逐漸遠離『這些單品放在一起就是一種美學』的思維,轉向更為流動的狀態,」Panzoni 這麼說。
與其全盤接受某一種美學,消費者更傾向於挑選其中的元素,融入自己的風格之中。「這種轉變也是為什麼近期我們很少看到微趨勢爆紅的原因之一。」
對於品牌而言,微趨勢的弱化算是好消息,因為比起過往小眾美學的限制,品牌因此能得到更大的自由,但仍需持續打造消費者願意買單的故事,Panzoni 提醒:「在這個充斥著各式穿搭範本的時代,品牌須成為提供範本的角色。能做到這點的品牌,才能打動消費者。」
微趨勢的下一步?
雖然微趨勢依然持續中,但越來越多人開始反思這種快速消費模式所帶來的影響。微趨勢的短命與快速更新,讓許多人感到時尚變得越來越難以掌控,個人風格也逐漸被沖淡。然而,這樣的現象是否意味著真正的個人風格已無法存在?其實不然。
回歸個人風格的本質,應該是重新審視衣櫃中單品。正如時尚評論家 Luke Meagher(又稱 HauteLeMode)所指出,微趨勢雖為我們帶來靈感,但它們不該成為一種枷鎖。二手購物和修補舊衣的習慣正在重新受到關注,人們也漸漸體會到,耐穿且富有情感連結的衣物才是真理。
時尚不該只是追逐短暫的流行,而是探索和建立屬於自己的風格。藉此反映個人的品味與價值觀,亦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讓每一次選擇都更加永續而有意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