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電影

《誰怕愛麗絲米勒?》探索創傷事件的衝擊

青年日報

更新於 03月21日09:27 • 發布於 03月21日09:27
《誰怕愛麗絲米勒?》(Who’s Afraid of Alice Miller?)探討政治暴力創傷議題。(公視提供)
《誰怕愛麗絲米勒?》(Who’s Afraid of Alice Miller?)探討政治暴力創傷議題。(公視提供)
《公視主題之夜SHOW》播出瑞士紀錄片《誰怕愛麗絲米勒?》。(公視提供)
《公視主題之夜SHOW》播出瑞士紀錄片《誰怕愛麗絲米勒?》。(公視提供)
主題論壇以特邀心理治療師馬丁·米勒(Martin Miller)進行越洋連線探討。(公視提供)
主題論壇以特邀心理治療師馬丁·米勒(Martin Miller)進行越洋連線探討。(公視提供)

記者王丹荷/綜合報導

《公視主題之夜SHOW》明將播出瑞士紀錄片《誰怕愛麗絲米勒?》(Who's Afraid of Alice Miller?)上集,講述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雖為世界著名兒童心理學家,但兒子馬丁·米勒(Martin Miller)卻飽受母親帶來的創傷,本片記錄馬丁回到波蘭、探究納粹大屠殺如何影響母親的第一手影像。

電影中,愛麗絲·米勒畢生致力於兒童權利倡議、引領世人關注兒童早期心理創傷,然而在外界推崇的眼神背後,對愛麗絲·米勒的兒子馬丁而言,她卻是位冷眼旁觀自己受家暴之苦的母親,馬丁童年的創傷直到他踏上尋根之旅,從中理解到他與母親之間複雜的隔閡根源,是來自愛麗絲·米勒年輕時經歷過納粹屠殺猶太人的可怕歷史,深深壓抑的痛苦過往,才因此為情緒找到了出口。

論壇主題以《我憂鬱,原來我是政治受難者後代?─如何療癒家族創傷》為題,由精神科醫師鄧惠文擔任主持、邀請6位關心政治暴力創傷議題的公民來賓,並越洋連線片中男主角馬丁·米勒分享包括自己是透過寫書的方式面對深埋心底的創傷等,共同探討戰爭與政治暴力所造成的家族創傷,如何影響著受難者後代。

馬丁在越洋連線訪談中表示,因母親沒有面對與處理本身經歷戰爭的心理創傷,進而成了「加害者」,對他造成嚴重傷害的困境。聊起療癒的過程,馬丁以自身擔任創傷治療師超過40年的經驗提出,目前全世界沒有其他處理(政治暴力)創傷的專業治療師是值得重視的問題。他說,「克服內心的創傷不容易,創傷事件通常與情緒全然分離」,建議受難者後代尋求專業治療師協助,釐清對「容器」裡事件的所有感覺,藉此釋懷並重獲自由。

《誰怕愛麗絲米勒?》透過探索政治暴力下的長期陰影,呈現時代和社會在個人身上所造成的創傷無法以任何方式彌補,甚至會遺傳、複製到下一代身上的問題,也進一步揭示其傷痛應該先被看見與理解後,才有被梳理、被療癒的可能;本集論壇特別越洋專訪心理治療師馬丁·米勒(Martin Miller),礙於電視播映時間限制,完整內容可至《公視主題之夜SHOW》官方YouTube頻道觀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