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旅遊

鹿兒島人的驕傲:不同角度折射不同光芒的薩摩切子,為何曾失傳百年?

匠生活誌

發布於 03月14日03:02 • 陳育晟

架子上一個個帶著規則格紋,在透明玻璃間卻又隱約透露出不同顏色的杯子,在不同角度的光影折射下,呈現不同風采。這種用透明玻璃和彩色玻璃層層疊起,以切割技術在玻璃表面刻出各式紋路的玻璃器具,稱為「薩摩切子」,不只日常生活中很實用,更代表九州鹿兒島將近200年傳統工藝技藝的傳承。

歷史將近200年

薩摩切子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840年代。當時薩摩第10代藩主島津齊興,因為想要研發出能裝刺激性藥品的玻璃,從江戶(也就是現在的東京)找來玻璃職人四本龜次郎。

而後到了第11代藩主島津齊彬的時代,由於薩摩力推現代化政策,使得當地玻璃加工技術迅速發展,成功開發出讓玻璃上色的技術,這些有著美麗顏色的玻璃,在日本國內外均被視為極有藝術價值的收藏品。

而薩摩切子也在這時誕生,其最大特色就是在透明玻璃疊上彩色玻璃後,再用切割技術於表面刻畫圖案製造出的漸層效果「濛暈」,在當時被當作用來送給其他「大名」(指藩的領導人)的禮物。

玻璃上的漸層色彩,散發著炫目光芒。
玻璃上的漸層色彩,散發著炫目光芒。

然而,1858年時,島津齊彬突然過世,藩內因為力行財政整頓,使當地玻璃產業規模萎縮,後來又因為薩摩藩與英國在1863年發生戰爭,不少玻璃工廠受戰火波及而毀損,整個玻璃產業停擺近20年。

曾經失落近百年

一直到二次大戰後經濟飛速成長的1985年,薩摩切子的復興運動才重新展開。由薩摩島津家組成的株式會社島津興業,成立「薩摩玻璃工藝株式會社」,從解讀過去的文獻、研究薩摩切子實品,帶著年輕職人一次次嘗試,終於找回薩摩切子獨特的切割手法,使用紅、藍、紫、綠、黃、金、紅等上色技術,重現百年前的薩摩切子。

薩摩切子體現了鹿兒島傳統工藝之美。
薩摩切子體現了鹿兒島傳統工藝之美。

而在現代,薩摩切子導入高科技製程,除了新研發出兩色玻璃粘接工法,也採用過去少見的黑、白色玻璃,職人更能拼接出心目中想呈現的作品樣貌。如果對薩摩切子製程有興趣,還可到島津實業所屬的仙巖園見學,費用依照選擇製作的玻璃製品難易度而有所不同,約1000到5000日圓不等。

不可錯過「仙巖園」

見學行程前後,也千萬別錯過機會探訪面積達5萬平方公尺的仙巖園。仙巖園是取名自中國江西省龍虎山地名「仙巖」而來,是薩摩藩第二代藩主島津光久所興建的別邸,內部裝飾也深受中國文化影響,有不少假山、池塘造景。

內部還有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重要文化財之一的「尚古集成館」,館內展示島津家統治800年間的歷史和南九州文化,從中可了解島津家如何透過發展當地製鐵、製砲、造船、紡織、玻璃、製陶、製燈等產業,使日本躋身近代強國之林。

另外,供奉島津家族的鶴嶺神社也值得一看。這座神社原本設在鹿兒島市照國町島津齊彬銅像旁,1917年才由島津家第30代島津忠重遷移至現址,可看到島津家一家之主,以及以美麗聰慧著名的公主。

到仙巖園一遊,除了可了解薩摩切子的前世今生、一探薩摩切子得以發展的時代背景,還能認識背後推動這股浪潮的家族。

撰文:陳育晟

(圖片:鹿兒島縣觀光協會、PHOTO AC)

推薦行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