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立陶宛新總統將更名台灣代表處?分析:非總統一人可決定

太報

發布於 05月18日06:55 • 國際中心
我國駐立陶宛代表處資料照片。路透社
我國駐立陶宛代表處資料照片。路透社

正在角逐連任的立陶宛總統瑙塞達日前表示,為了讓立陶宛與中國關係回穩,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應該改回「台北辦事處」。此言引發外界揣測,若瑙塞達本月底贏得總統決選,是否會更改近年與台灣的友善關係?有分析指出,立陶宛的外交政策並非總統一人便能決定,而立陶宛副外長也說,會繼續擴大和台灣之間的合作關係。

瑙塞達(Gitanas Nauseda)本月7日接受立陶宛國家廣播電台訪問時表示,台灣在立陶宛設立的「台灣代表處」應該改名為「台北辦事處」,以穩定立陶宛與中國的關係。他說:「雖然原則上歡迎 (台灣)在立陶宛設立這樣一個代表處,但在穩定對中關係的背景下,我認為有必要更改其名稱。」

瑙塞達在本週日(5/12)舉行第一輪總統選舉時獲得44%選票支持,他的主要對手、49歲現任總理席莫尼特(Ingrida Šimonytė)則獲得20%選票。兩人將在本月26日最後一輪選舉中對決。

美國之音報導,如果瑙塞達選後真想更改「台灣代表處」的名字並不容易。因為立陶宛憲法規定,外交政策是同時由總統和內閣,即總理以及外交部長等官員來決定的。

保守黨黨魁、立陶宛外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執掌的外交部,在台灣以及與民主國家結盟問題上的立場,依然堅如磐石。

立陶宛副外長艾德梅納斯(Mantas Adomėnas)近日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也說,立陶宛重視和台灣在各領域的合作,「尤其是高端科技領域的夥伴關係,包括生物科技、鐳射產業、金融科技、綠色能源、半導體產業,等等,我們將進一步發展雙邊之間的合作和夥伴關係」。

立陶宛於2021年因允許台灣以「台灣」而不是「台北」的名義在立陶宛設置辦事處,而受到來自中方的大規模政治、經濟打壓,另外北京還降級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級別。

梅魯納斯說,在包括美國和其他國家盟友的幫助下,立陶宛已經成功抵禦了來自中國的經貿領域的脅迫性行為。

他特別提到台灣方面迅速做出反應,購買被中國海關禁止入境的產品,並於2022年1月宣佈斥資兩億美元,設置投資基金,用於半導體、鐳射、生物科技領域的合作,並另外設置了價值10億美元的信貸,用於支援立陶宛和台灣之間的合作專案。

正和瑙塞達角逐總統職位的現任總理席莫尼特也持親台立場。根據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臺,席莫尼特近日在接受波羅的海通訊社(BNS)採訪時表示,台灣駐立陶宛辦事處的名稱是台灣人自己選擇的,因為他們「根據國際法原則,擁有這樣做的正當道義權利」。

她還告訴BNS,立陶宛大多數決策者已經意識到,立陶宛強迫台灣更改辦事處名稱既不明智又無用。而且瑙塞達本人在最近的一次外交政策辯論中也支持這樣的立場。 她說:「如果他的立場發生變化,那將是令人驚訝和難以理解的。」

不過,有熟悉立陶宛外交的人士告訴美國之音,如果保守派聯盟在今年10月國會大選中失去多數席位,左翼政黨得以組閣的話,那麼,台灣代表處何去何從,或許會成為一個問號。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