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之間,在德國展開博士班生涯的旅程已近半年,在生活日常、與周遭人事物相處時,體驗到了許多面向,以下藉由文章談談有趣的文化與生活觀察,希望能勾勒出更清晰且富有生命力的德國輪廓,與讀者分享這個國度較少被描繪的一面。
閱讀習慣仍盛行?
現今手機等 3C 產品普及,當一有閒暇或空檔之時,不難想像多數人會如同自動導航般原地成為低頭族一員。滑手機、逛網站都無暇他顧了,身處資訊爆炸下數位時代的我們,似乎很難騰出額外的時間,好整以暇地翻閱實體的紙本書籍。
而在德國生活,我看見令人驚嘆的一面:搭大眾公共運輸工具的上班族們,即便低頭族仍不在少數,但另一群為數不少的人們卻會趁此一空檔時間,拿出紙本書籍認真翻閱啃讀。根據與德國外交部共同合作的網站 deutschland.de 於 2020 年的統計資料,全德國超過 2,000 萬人(約占德國總人口四分之一)每天會翻閱紙本書;相比之下,電子書的比例僅占 30%。閱讀人口的年齡層,更是年長到幼少的分布皆有。
與 BBC 合作的數據分析網站 WordsRated 更顯示,2017 年,德國 10 歲到 70 歲的人口,每十歲為一層,每個年齡階層皆有至少超過 300 萬的購書人口,並非刻板印象中僅有遭數位落差荼毒的長者們才看紙本書。
現實世界裡,在週末或連假的公園長椅、鋪好野餐墊的草地和風景名勝的台階上,甚至是商場內給訪客歇腳的椅子與沙發裡,總是不難看到獨自靜靜享受閱讀美好的人們。當人們身處閱讀氛圍濃厚的環境中,看見周遭的人們都投入書本懷抱,或許更能容易且安心地沉浸於開卷片刻的悅愉。
在德國生活後,我發現許多生性較為低調的德國人們,比起團進團出的集體活動,似乎更享受有多一點的個人時光。獨自一人開卷有益、跑步運動以及園藝種植等各類休閒活動,在德國也相當普遍。
以筆者的個人經驗來說,在臺灣生活時與好友頻繁相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更濃厚的人情味,凝聚力也更強,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更沒有隔閡,實為一優點;但若能騰出多一點獨處時間,或許更有機會認識、了解自己,也不失為一大好處。
德國人對「紙本文件」的執著
許多人對德國的既定印象,是嚴謹而精密的工業 4.0 大國、歐陸最大經濟體之一,以及高度開發的現代國家。但或許會令我們驚訝的是,科技發展如此蓬勃的強國,其日常生活中的數位化程度,和臺灣相比下竟有許多不及之處。
舉一個簡單例子,即便於德國大城市裡的餐廳消費,很多店家在結帳時多半還是只能選擇收現金一途,信用卡不一定可行,雖然在疫情的推波助瀾下,數位化服務的進展總算有所成長,但離全面普及還有著非常遙遠的距離。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所發布的 2022 世界數位競爭力調查評比,恰巧佐證了筆者的觀察:在全球共 63 個受評國家中,臺灣名列第 11 名,而德國位列第 19。
而談到紙本文件之於德國的關係,若以陽光、空氣、水三大要素之於生命來比擬,雖稍嫌誇飾,但竟也相去不遠矣。德國人通常事事講求「有憑有據」,而那憑據即轉化為一疊又一疊的實體紙本文件。初來乍到德國的我們,仍處在懵懂之際,卻已必須踏進五花八門的行政流程,「入籍、銀行開戶、居留證申請」更被俗稱為新手來德國的「三寶」。
在德國,各種申請多半還是要繳交一份紙本文件送至有關機構備存,即便有上網申請的管道,且線上文件內頁多半會標示著「少影印,多為地球與環境盡一份心力」的溫馨提示,遺憾的是,在填寫完成後,申請者總還是會被要求印出紙本以作為憑證,所謂的環保標語在此也只是僅供參考,令人困惑而無語。
舉例來說,筆者於德國銀行開戶時,已經上網將所有資料都填妥,但最終還是被要求要把填好的整份申請文件影印出來,以供現場櫃檯人員逐頁稽核,這樣的經驗往往讓已經習慣數位化的人,較難以適應。
德國人另一項貫徹對紙本文件熱愛的事蹟,體現於實體信件的往返。很難想像身處 21 世紀現代社會的我們,於生活中,上至與各類公家單位、下至和各種公司行號打交道,相關溝通管道還是非常依賴紙本信件。靠書信一來一往,中間的等待時間以及傳遞誤差,也常造成溝通的順暢程度大打折扣。
好比最近筆者與德國當地的電力公司簽訂電力合約,即使電力公司本身已有數位網站,但合約內用戶相關個資的修正,電力公司除了以紙本信來函外,仍要求筆者務必使用書信回覆(甚至連回郵信封都附上了)。以筆者看來,其實線上登入後,於網路上幾分鐘內即可處理的事情,還是要走書信往返如此曠日費時之途,老實說不太符合經濟效益與辦事效率。
對於德國令人意外的數位落差與盛行的實體紙本風氣,個人推論造成此一窠臼最根本的原因,恐在於害怕改變會帶來「錯誤」。這或許與嚴謹不苟的民族性多少有關,但遵循既有現狀的社會成本短期看來最小,長遠看來,仍非良久之計。
愛好大自然的全民運動風氣
除了閱讀風氣的觀察,在德國生活之後,我也觀察到當地人對運動的熱愛,全面且深入地體現在生活中。
在臺灣,普羅大眾對運動健康的意識愈漸抬頭,養成固定運動習慣的人口也顯著提高──例如上健身房做重量訓練、戶外路跑訓練等等。於德國生活的這段時間,則再一次感受到絕大部分德國人那早已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運動習慣,以及他們熱愛、擁抱大自然,對於戶外活動投入的狂熱。
一份德國運動研究報告分別在 2010、2017 以及 2020 三個年度做德國運動喜好調查,結果發現,自行車、路跑和重量訓練長久以來都位居德國人所熱愛運動項目的前 3 至前 5 名。
確實,不論是平日或假日,白天或黑夜,晴天、雨天還是下雪天,筆者在德國依然可以看到人們風雨無阻地進行各式運動與戶外活動,舉例來說,走在路上很常能遇到推著嬰兒車健走、跑步的新手爸媽;在公園,甚至是那些需要一定程度腳力的自然風景保護區,也時常能看到身體硬朗的高齡爺爺、奶奶,有說有笑地散步著;傍晚時分在住宅區周遭,更經常可見到家長帶著學齡子女們,頭戴著頭燈一起路跑。
此外,德國騎自行車的人口不在少數,許多學齡前的小孩都以全副武裝之姿(戴好安全帽是基本),在父母或是爺奶的陪同下出外玩耍,成為假日常見的景致;亦很容易在生活周遭發現設備完善的足球練習場,與為數眾多、揮灑青春汗水的年輕人們。
個人認為,若要一窺某個國家大眾日常的喜好與習性,一項具參考價值的活動即為:來去逛一趟百貨公司。畢竟於商場貨架上、展示櫃裡的販售商品,多半即反映出當地人的購物習慣與注重的消費領域。
而於德國百貨公司中,不難發現琳瑯滿目的運動用品專區,舉凡路跑、登山、露營、滑雪等無一不包,且其販售商品的詳細程度與種類之包羅萬象,令人歎為觀止,再次體現出德國大眾對於運動與戶外自然的喜愛與投入。
除了德國人對於大自然和戶外休閒活動的愛好令人印象深刻外,他們在進行運動的事前準備與安全重視程度,更是令我佩服。光就騎自行車時戴安全帽這一件事,於筆者日常生活所見,絕大部分的民眾、不分老少都會乖乖遵守。
總的來說,來到異國打拼的我們,褪卻過去於原生地的各式包袱、身份,以及曾經的社會集體意識,更能單純從一外國人的角度來觀察並審視著新的生活。
藉由此一契機,多留意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形塑出來的社會型態與風氣,我們會發現未曾思考過的面向與令人驚艷的視角,進而見賢思齊、反之內自省。若能理解不同文化相異之處其背後的原因,並學著包容,將會收穫更大幅度的個人成長,以及更全面的視角,是在外生活無價的禮物。
【延伸閱讀】
●德國人都喜歡吃豬腳?誤會大了——德國飲食文化在地分享
●德國人究竟是不會說英文,還是不肯說英文?答案出乎你意料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3
o
呆丸人喜歡當8+9啊。當然團進團出
2023年05月14日00:39
Jim Wu
實體書好啊
2023年05月05日10:19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