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Rachel S
影像: Rachel S
特別感謝: 臺北市立美術館
更多FLAT43最新文章內容,請追蹤我們的Instagram
以「世界」入題,在台北雙年展史上並非毫無先例,不過,在《小世界Small World》誕生前,或許是由於甫掙脫彷彿時間機器的疫情,渙散的體感尚處於得加速重聚階段,所以上一屆已走到「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了,這次倒是重回近身範圍,剖開未必細細端詳過的層次,靈活地窮盡知覺,探索經隔離、解放而後洗牌的秩序。
時至2023 年,既然我們仍舊討論著世界何以在精密的演算下,演變得模糊到不似現實,此時索性躍入展覽想一想——現實究竟由什麼組成,又讓我們感受到什麼?
剪票進場的入口固然在一樓,不過,入世的法門從來不只固定一種,如果天色清朗,不妨先飄然下樓穿過玻璃門抵達中庭花園,娜塔莎・薩德爾・哈吉安(Natascha Sadr Haghighian) 六件一組的聲音雕塑《心・坎》如幻獸般蟄伏在草木間,色彩隨光影流轉,聲響嘈嘈切切交織著,汲取環境中若隱若現的瞬間,磨碎後摻著綠意灑進耳裡,順便把不自覺閉上眼的我們拉住,輕輕按著周遭的韻律重塑。
稍坐片刻再起身,掉頭入館時已是一座嶄新的世界,若逕行探索,甫暖身完畢的感官會觸及皮歐・阿巴德(Pio Abad) 的雕塑:一枚枚巨型陶製字母平躺著,土地如同反芻己身血肉,在大理石磚上疊加一層詩意;穿梭在這篇菲律賓原住民伊巴丹族詩文中,思及他們的語言與蘭嶼達悟人幾乎相通,剎那間,四面泥塑的湛藍牆面似乎也泛起了浪霧。
在三層樓之間,踏尋物我共享/ 錯失的默契
對照是探測維度的方法之一,那格局當然不只在於比較相似度或見怪獵奇。分別來自台灣、美國與黎巴嫩三國的《小世界》策展人,運用自成一座小時空的長期計畫顯影今昔變遷,或並置象徵符號相呼應的多組作品,或挑戰關於物種的觀點、對於空間的慣習認知,在展間與樓層間布置伏筆,靜候人們體會背景殊異的藝術家思考前世今生的同工之妙。
比如說,一樓展間不吝於一口氣羅列許村旭的《當我們同在一起系列》,用多幅新聞時刻縮放似遠實近的台灣命運,雙年也好世紀也好,海島始終是小世界概念的精闢註腳;阿迪亞・諾瓦力(Aditya Novali) 的《亞洲(虛構)房地產計畫》構築瀰漫現代性的齊整家屋,一片片鐵欄杆後的斗室,各種欲念、身分認同、未竟的理想橫流著,炫目而迷惘;唐納天(Nadim Abbas) 的《漫遊微觀宇宙》特別設在有樓梯且挑高的 1B 展間,俯瞰時宛若尺度奇異的護國神山,若視線貼齊沙堡,投向對面保羅・維希留 (Paul Virilio) 的《碉堡考古學》,置身於功能曖昧的實體及納粹占法留下的海濱廢墟遺照間,又不禁思索,人類交流著什麼樣的生生滅滅、共同體想像與當代意識?
動員全球記憶的龐大力道上樓後,打散成涓流滲入更不羈的場域中。李俊陽《七彩迷魂妙靈儀》亦莊亦ㄎㄧㄤ,小小神壇內上上下下布滿另類水墨畫、用現成物自製的傳統樂器之餘,竟然尚有餘裕供人在連環驚奇間倚牆冷靜一下,才推開墨跡淋漓的木門一窺迷幻螢光隧道;楊季涓的《你的淚痕是我未來的眼淚》串連微縮的生活面貌、易忽略的生物與朦朧呢喃,交響成一片亂中有序的聲景,才發覺愈是探討混亂的焦慮和恐懼,反而愈撫慰人心;當藝術迷人的矛盾發展到極致,也許最乾淨俐落的把戲,就是賴志盛將廁所前空地化為現成公共展品的《2B205》。廊道彷彿欲喚住行人卻什麼也不表態,唯獨存在感強烈的電風扇成排拂出弦外之音,那麼從容鬼黠,容得下任何甚至尚未存在的創作理念。
小世界內外的眾聲喧嘩:對談、現場表演、音樂廠牌聆賞會
從開幕當週開始,《小世界》便預告著一連串超越語言或媒介的特別計畫,包括展場內的放映單元在內,12 月起地下室特設的Music Room 也將舉辦駐地研究與創作、錄音實驗、即興演奏、藝術家講座⋯⋯等公眾計畫,另有集論文、訪談的「小世界線上誌」——區區「多元平台」一詞,恐怕也不足以形容《小世界》蘊藏的立體感和遼闊。
《小世界 Small World》展覽日期:2023 年 11 月 18 日至 2024 年 3 月 24 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