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客座評論:西方能撼動中國的稀土壟斷地位嗎?

德國之聲

更新於 2021年12月30日12:31 • 發布於 2021年12月30日12:31 • 張俊華

(德國之聲中文網)稀土元素是17種稀有金屬元素的總稱。這17種元素又分為輕稀土和重稀土兩種類型。稀土是制造電腦硬盤、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渦輪機等必須用的材料,也可用來制造雷達、聲納、精確制導飛彈、戰鬥機等軍工產品。

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稀土真是那樣“稀有”,某些稀土元素在地殼中的百分比含量,甚至高於銅、鉛等常見金屬。在2020年世界稀土礦藏總儲量120萬噸中,中國有44萬噸,印度有6.9萬噸,澳大利亞有4.1萬噸,美國有1.5萬噸,越南則擁有22萬噸的儲量。而今後可能還有新的儲量被發現。

稀土礦開采本身就會對生態改變產生影響。而稀土的分離冶煉,也因全過程需要大量的化學藥劑,如果環保標准低,那則對環境產生很大的污染。 正是這個原因,相當一段時間,西方的公司不太在乎讓中國來當稀土出口的“第一把手”。於是乎,在2020年,中國已掌控全球54%的稀土開采能力和85%的稀土精煉能力。換言之,美國的80%以上,歐盟的95%以上的稀土都是從中國進口的。

中國如何掌握了王牌

中國在全球稀土出口之所以佔有壟斷的地位,是因為它的稀土產業擁有多個世界第一: 儲量第一、產量第一和銷售量第一。

中國在上世紀的90年代開始,憑借“低標准(特別是環境標准)、低工資”,降低稀土開采和精煉的成本,並用 “白菜價”出口稀土,傾銷式的出口,打垮了原來在西方稀土開發和加工的競爭產家。英國的稀土磁鐵產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上世紀90年代消失的。曾經風雲一時、供應全球90%以上產量的美國稀土龍頭“芒廷帕斯” (Mountain Pass)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也不得不在2002年全面關閉。

從2007年起,中國開始對稀土產品實施“出口關稅征收”和“出口配額限制”等政策。2009年,中國出台了有關稀土出口和打擊走私的規定,計劃在2010年至2015年,減少出口配額至每年3.5萬噸。出口額的減少,從而造成了稀土價格大漲。

2010年前後,美國的企業又決定,開始大舉投產本土內的稀土生產。而中國卻在2015年突然取消了出口配額限制和高關稅,表面上是遵守WTO規定,實際上是再次掀起了一場“價格戰”,目的搞垮美國和其他中國以外的稀土企業。其結果是,押注稀土的美國莫利礦業公司最後被一家名為MPMO的跨國集團收購,而股東之一正是來自中國的盛和資源 (Shenghe Resources Holding Co.)。

從90年代開始,中國在一系列國家產業政策的指導下,建立了五個資金充裕的國家級稀土實驗室。 到2021年,中國所擁有的稀土技術專利數量超過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專利數量之和。

由此可見,大批低價傾銷,加之有成熟的精煉技術支撐的,又加之低環保的標准,使得中國經過30多年時間,獲得了稀土出口的壟斷地位。

稀土開采對環境產生很大的破壞。這是包頭市的一個稀土礦
稀土開采對環境產生很大的破壞。這是包頭市的一個稀土礦

建立沒有中國的供應鏈的必要性

鄧小平曾說過,中東有石油,中國則有自己的稀土。2010年中日出現了釣魚島爭端,中國便首次使用了“稀土武器”。中國暫停了對日本的稀土出口兩個月。此作法致使當年國際稀土價格一度飆升。

中國對日本的“懲罰” 、加之中國政府決定大量減少出口,大大震蕩全球稀土市場。於是,2012年3月,美國、日本和歐盟聯合在世貿組織(WTO)起訴中國,原因是中國對稀土、鎢、鉬三種原材料出口配額和關稅不符合有關世貿規則和中方入世承諾,結果中國敗訴。

2010年的記憶至今無法抹去。而前兩年的情況又讓西方國家增加一份擔憂。 2019年5月2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考察江西贛州稀土產業,官方也接連幾次釋放中國可能跟美國打“稀土牌”的信號。於是,保證稀土供應鏈的問題又重新被提到西方各國的日程上來。

新的情況

但是即便中國不想用稀土作為武器來打擊西方國家,稀土出口量緊縮,價格不斷上升,似乎是大勢所趨。

為什麼呢? 首先,中國在宣布了雙碳目標後,比以往更努力地發展電動汽車、風電和太陽能。這意味著將大大增加中國國內對稀土的需求。全球逾70%的電動車電池產能在中國,而美國不及10%;全球興建中的142座鋰離子電池超級工廠中,中國佔了107座,而美國僅有9座。同時,實現雙碳目標也意味著,嚴重耗電的有色金屬的提煉工業的產量,在目前嚴重排放的問題無法解決的情況下,會受到限制。 2021年中國的鎂產量約為正常水平的50%,就是因為煤炭價格飆升和限電導致冶煉廠削減或關閉業務。上述的努力方向已在中國於工信部2021年初公布“稀土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 表述出來。

當然,稀土漲價還有一個地域政治的因素,譬如緬甸的局勢。中國在2018始從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國變成了最大稀土進口國。2018年,中國從緬甸進口重稀土礦石2.58萬噸,與中國國內的產量相當。緬甸提供了全球大約一半的重稀土礦產量並在中國冶煉。而現在,由於政局不穩,造成了中國出口的稀土漲價。

但是中國官方在稀土漲價方面也面臨著兩難:漲價固然對中國稀土產商有利,卻不利於中國自己的消費者。同時,如果稀土價格過高,下游國外的企業會千方百計地在中國外尋找替代品,就不用或少用中國稀土了。

為了保持中國的壟斷地位,中國政府決定通過合並幾家大企業,不久成立了“中國稀土集團”,構建集稀土礦開采、冶煉、研發、生產、應用為一體的稀土礦業航母。為了強化中國對稀土的定價權,中國也加強了國內3 個交易所合作。當然現在還很難說,這些辦法是否能湊效。

中國、日本、美國和歐洲國家是全球最大的稀土消費國, 目前的消費量分別佔到全球消費總量的 57%、21%、8%和 8%。 而這個比例在今後隨著歐盟美國加速實現碳中和,肯定有一個巨大的變化。所以,西方各國必須突破單面依靠中國這個瓶頸。一場跟時間的賽跑已開始。

擺脫困境的可能性和困難

從今年全球稀土礦開采情況來說,中國佔全球的54%,北美、亞洲(中國除外)和澳大利亞分別為18%、14%、12%。而歐洲在此佔比僅為2%。 有跡象表明,中國稀土資源像以前的優勢似乎正在減弱,中國在全球稀土采礦的份額已經從2010年的98%下降到2020年的58%。當然,要使西方國家完全擺脫對中國的依賴至少還需要5-8年時間。

這一變化也決定了,中國跟西方各國尤其是美國將更激烈地爭搶全球的稀土資源。目前中國已將稀土產能轉移到亞非地區。同時,中國企業在美國和歐洲也相當活躍。在前20年期間,盛和資源公司在境外參股了美國芒廷帕斯稀土礦,包銷芒廷帕斯稀土礦的稀土礦產品。今年11月格陵蘭島國會通過新法,停止開發格陵蘭南端寬納斯特(Kuannersuit)的稀土礦藏。此舉直接重擊了中國在格陵蘭島開采稀土的計劃。

稀土開采固然重要,但加工與精煉至今對西方各國還是個薄弱環節。中國在稀土冶煉加工產量佔全球的 88.2%。西方好多公司開采不成問題,但一旦涉及到提取稀土,那就取決於環境、技術和政治因素的綜合影響。按照環保的高標准行事,克服來自環保組織和政府機構的阻力,不可避免地會使西方各國公司的稀土成本提高。

好在英語國家的努力,跟中國已經形成一定的競爭能力。即使是分離冶煉環節,澳大利亞 Lynas每年生產近2萬噸的稀土氧化物,足以完全滿足美國需求。但如果中國再用大傾銷方式來打一場價格戰,那將會對現有的西方產家,依然可能產生毀滅性的打擊。而在消費這一塊,即便西方的企業永遠是跟著價格低的稀土走的,它們才不講“愛國主義”呢。

勝負未決

目前,中國稀土產業在全球競爭優勢明顯,西方稀土冶煉分離產能有限,且資本開支和運營成本均高於中國。澳大利亞的Lynas稀土有限公司其開采一公斤礦物的成本為10美元,而大多數中國生產商則為7美元。如果沒有西方政府的補貼,西方的公司很難持久。當然,隨著 稀土加工技術能力提高 (比如美國Purdue University 已經研發出一種對環保有利的價格可接受的稀土精煉方式),成本可能降低。但其技術的商業化估計至少還需5年左右的時間。

從地域戰略角度看,中國以稀土為武器是其現實政治的一部分。 但中國似乎對美國不會也不敢隨便懲罰。而歐盟的成員國倒是可能成為中國懲罰的目標,尤其是當某一國比如說在台灣問題上,不是按照中國旨意行事,那麼掌握在中國手裡的稀土就是最好的武器了。

歐盟有很多功課要做。 歐盟進口的稀土有98%來自中國。跟美國不一樣,歐盟目前手中擁有的已開發稀土礦並不多,才是全球的1%。而歐盟的“可持續性”的高標准,必然會提高今後開發的成本。歐洲在建立一個沒有中國的供應鏈要走的路肯定比美國更長。

本文作者張俊華為徳籍華人政治學者,在德國生活三十余年。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曾執教於柏林自由大學等高校。現為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