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真是不簡單,全幅無反大戰終於上演。
不讓SONY一支獨秀,Nikon和Canon也先後於今年推出了高階全幅無反相機,也為此開發了屬於自己的專屬介面Z-Mount、RF-Mount,原以為局勢不過回到三國鼎立,沒想到Panasonic、Leica、Sigma三家也聯手採用了L-Mount,消費者紛紛拉板凳看好戲。
無反光鏡相機,擋不住的趨勢
無反相機顧名思義,就是將反光鏡從機身移除,以減少機身體積,鏡頭後距(Flange, 法蘭距)與CMOS的距離可以縮得更短,也因此必須開發出全新的鏡頭介面。
開發全新的鏡頭介面一點都不容易,會遇到的重大問題如:品牌現有的單反是否並存? 如何區分產品定位? 如何開創光學上的優勢? 兼容舊鏡頭? EVF可否勝任、取代OVF? 除了體積縮小、新機的性能值得說服人? 如何打出全新規格產品的市佔率以創造通用性?
基於以上,我想這就是採用Leica先前的SL、TL介面的原因,重新包裝整合為L-Mount,不失為一個妙計,一方面不需重新開發制定規格,一方面Leica SL的相容鏡頭可直接沿用,有望將目前的Leica SL用戶轉換為L-Mount的第一批user。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SONY佔地為王,N、C兩家具有強大的研發能量,其餘品牌即使各有一片江山,想攻下全幅無反山頭,肯定還是得聯手,於是有了所謂人稱」三個臭皮匠」的結盟。
先說到Panasonic,之前不斷傳聞GH5系列算是Lumix的最終章,現在看來Lumix還有一段路要走。其實Panasonic與Olympus共同開創Micro 4/3系統後,單眼機身的電子規格一直都算是走在很前面,SONY的無反成功,也汲取了不少來自Panasonic無反的經驗,自從GH2之後讓不少動態攝影師注意到其表現,之後的GH3到GH4,更是藉由M4/3鏡頭的低門檻套牢了不少動態攝影師,且達成了第一台將4K錄影搭載於機身的成就,到了GH5時,再靠著機身內錄的超強格式10-bit 4:2:2叱詫風雲。
GH4,率先開出4K錄影的專業無反
Leica也是出了名的老牌,過去也協助Panasonic補足了不少光學上的技術,包括Panasonic的鏡頭鍍膜技術與鏡頭認證…等等。一個是DC的優勢、一個是鏡頭優勢,德日二廠共同開創出不少新局面,Leica在這次無反全幅之戰中,貢獻的就是先前的介面規格:L-Mount,和Panasonic再度攜手也不是讓人太意外的事情。
L-Mount的標誌,可看出繼承Leica的Logo
讓人驚訝的是Sigma也加入了這一隊,相較於前二品牌,Sigma在近期的鏡頭市場上可說是空前的成功,尤其是Art系列,可說是一鳴驚人,不論是平面、或是動態攝影市場,這絕對有助於拉攏消費者加入L-Mount家族。
Sigma Art 系列的成就有目共賭
如雨後春筍般的全幅無反
至於L-Mount是否對S、N、C造成威脅,我想是肯定的,畢竟從前M43系列再怎麼黑科技,對於全幅或是Super35來說,還是各吃各的,現在一樣都是全篇幅了,你的規格&價格都會被直接拿來比較,勢必壓力不小。
比較好奇的是,對抗三巨頭之餘,是否也會有」介面」內互打的情形,畢竟都有兩下子,不論是在鏡頭的研發或機身的研發上,是否會」甘願」只扮演自己的角色? 尤其是Leica,雖不是主流市場,說到機身也不是省油的燈,Leica SL就是一個例子,人家可是支援DCI 4K呢。
Leica SL
各家全幅無反鏡頭比較
研發廠商 Canon Nikon Sony Leica, Panasonic, Sigma 對應機種 EOS R z6, z7 α9, α7, α7R, α7S, α7 II, α7R II, α7S II, α7 III, α7R III, α6500, α6300, α6000, α5100, α5000, α3000 Leica S1, S1R 介面規格 RF-Mount Z-Mount E-Mount L-Mount (原Leica T-Mount、SL-Mount) 口徑 54mm 55mm 46.1mm 51mm(待確認) 法蘭距 20mm 16mm 18mm 20mm(待確認) 片幅大小 36.0×24.0 mm 35.9×23.9 mm 35.8×23.9 mm(全幅), 23.4 × 15.6 mm(APS-C) 36 × 24mm (Leica SL) 優勢 光學技術優勢 光學技術優勢、口徑最大 無反技術成熟,市佔目前最高,擁有最多品牌鏡頭與電影鏡頭支援。 承襲Leica SL-Mount、Leica與Sigma具優良光學優勢、Panasonic具備先進電子規格。
身為高階無反先驅,所面臨的挑戰
SONY奠定的是目前在無反相機中領先的地位,A7、A9系列如此,低階的Axxxx系列也算是十分成功。身為全幅無反的偉大先驅,在介面的設計上卻仍得面對後來居上的現實,在此對於E-Mount介面的好壞不予置評,但確實後來的RF-Mount和Z-Mount,相較E接環,縮短了鏡後距、也增加了介面直徑,在光線傳導與鏡頭功能設計上勢必更有優勢,雖不能代表鏡頭畫質一定更好,但至少鏡頭在大光圈設計上將有更多發揮空間,Nikon的Noct 58mm f/0.95就是一個例子。
電子方面,黑科技一向是SONY α新無反的代名詞,現除了得面對C、N堀起,連Panasonic Lumix S1、S1R也要來攪局,尤其是Lumix長期來深受動態攝影師喜愛,披著L-Mount勢不可擋,A7S三代遲遲不出線,是否意味著SONY還保有更多的底牌?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