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潮流時尚

2018年藝術界熱議人物-「陽光老男孩的美麗世界」─ 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

非池中藝術網

更新於 2018年12月26日08:40 • 發布於 2018年12月21日16:00 • 詔藝

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7年出生於英國布拉德福德(Bradford)一個非常崇尚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家庭。1948年在藝術學校就讀時,年僅11歲的他,便立定志向要成為一位藝術家。1957至59年期間,霍克尼先後進入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和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Chelsea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就讀,1966年在克斯明畫廊(Kasmin Limited)舉辦第一次個展。至今獲得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機構的9個榮譽學位,2012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頒發給他英國功績勳章(Order of Merit),目前往返於美國洛杉磯和英國兩地工作和生活。

他是一位全方位、全才的藝術家,在繪畫、攝影、設計等領域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對於上個世紀的當代藝術發展,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備受推崇。他也是英國史上,繼盧西安.佛洛德(Lucian Freud, 1922~2011)之後,第二位被英國女王頒發功績勳章的藝術家。他很早就公開自己的同志性向,但這一點也毫不影響到他受歡迎的程度。他的作品風格綺麗亮眼,廣受大眾和收藏家喜愛,不但在他自己祖國可說是「最著名的英國在世畫家」,也被媒體公認為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在世畫家」(the worldrsquos most popular living painter)之一。而不同於多數藝術家,他對於自然與藝術之間的關係,有著獨到的體會方式與見解,他也願意和人分享這些看法並侃侃而談,這也讓他因此成為一位藝術哲學思想家。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David Hockney Fan Account(@david.hockney)分享的貼文 於 PST 2018 年 1月 月 10 日 上午 6:28 張貼

藝術家大衛.霍克尼。圖/取自David Hockney instagram 帳號

在今年,霍克尼1972年所創作的名作《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Portrait of an Artist(Pool with Two Figures)),預定於2018年11月15日在佳士得拍賣行(Christie#39s)上拍的消息一出,全世界藝術圈對於他以及該作品的熱議,從未間斷過。最終不負期待,以約9030萬美元(新台幣27億一千萬元)成交,打破在世藝術家作品的最高拍賣價紀錄。

綜合言之,2018年可以說是大衛.霍克尼人氣與市場大噴發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以下分五大特點來介紹這位當代藝術大師:

一、當代最有影響力的英國藝術家

自1960年代起英國藝術評論家羅倫斯‧艾偉(Laurence Alloway)提出「 普普藝術 」(Pop Art)這個詞彙後,這樣一股藝術創作熱潮便持續從英美兩國流轉放射到世界各地。藝術家們揚棄古典傳統、解開抽象表現氾濫的束縛,開始運用各種新媒材及新手法去詮釋人們的日常生活,開啟了大眾藝術文化的黃金時代。

除了那個時代起至今熱度不墜的美國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以及這幾年來紅透半邊天的日本點點藝術家草間彌生(Yayoi Kusama)外,一直以來依舊被藝術圈長期關注的另一位,就非大衛‧霍克尼莫屬。

霍克尼同時擁有藝術家、攝影師、舞臺設計師等多重身分的他,總以新的嘗試和始終有著清楚脈絡的創作方式,在這數十年來持續引領藝術創作者和觀者思考色彩與空間關係,並創作出了西方美術史近半個世紀以來識別度最高的繪畫系列。除了跨領域的創作,在技術層面,他非常願意去嘗試各種新手法創作,並深入研究藝術史上的古典名家如何利用光學儀器協助繪畫產生「再現」。他作品所使用的媒材廣泛,包括油畫、水彩、攝影、印刷版畫,並一直使用時代最先進的科技進行創作,甚至會用到像是傳真機、雷射影印機、電腦及影音錄像、iPhone、iPad等設備。但他卻始終堅持創作皆須根植繪畫,並與繪畫本質相符。霍克尼曾表示:「我始終堅信繪畫不會消失,因為它無可替代。」上述種種,讓霍克尼在藝壇上被譽為20世紀英國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

除了作品本身的魔力之外,霍克尼足以擔負起當代最有影響力藝術家的名聲,大概肇基於他繪畫以外的堅實理論基礎。在他的言談與作品中時時流露出他獨到創作理論的貫徹:「我多數不是在戶外大自然中畫的,而是根據速寫和記憶在工作室裡畫的。」他表示為了讓畫作的畫面更加緊湊,他偏好使用多種對比強烈的色彩,嘗試賦予畫面更好的幾何感。

他主要依靠草稿與記憶作畫,且他一再強調,「記憶當然是人類認知的要素之一,也是繪畫的要素之一。」「我們用記憶觀看,我的記憶和你的不同hellip。視覺不可能是客觀的。」

二、最受歡迎的在世藝術家

霍克尼作品已先後於巴黎的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和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巡迴展出。2017年在倫敦泰特不列顛美術館(Tate Britain)他的回顧展「DAVID HOCKNEY」,吸引了近「50萬人次」(歐洲大部分非一線大城市都很少有超過這麼多的人口數)入場,來自全球的粉絲瘋狂前往朝聖,世界各大藝術媒體也爭相報導,此展成為有史以來泰特不列顛美術館參觀人次最多的展覽!

展覽中1972年的《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不但是他各處巡迴展的封面作品,也可以說是霍克尼最具標誌性的作品之一。其創作花絮也頗值玩味:1971年,當時他在工作室的地板上偶然並置了兩張照片,其中一張是一個人在水中游泳,因此影像顯得有些扭曲hellip另一張則是一個男孩正凝視著地面,他因此從中獲得啟發:「以不同風格繪畫兩個人物的念頭令我著迷,於是我立刻動筆。」照片中凝視地面的男孩,正是他前任情人彼得bull施萊辛格(Peter Schlesinger)。據考證資料所稱,他從照片組合中汲取靈感,連續兩個星期每天工作18小時,最終在運送公司過來取畫前完成此作。

另外一件幾乎在所有當代藝術教科書中,一定會載入的經典之作,便是霍克尼最早以加州為創作主題的一系列作品中,以特別調出的藍色作為基底,並加入獨特的幾何構圖,創作出1967年經典作品《更大的水花》(A Bigger Splash)。該作透過藍色平面映襯出白色噴沫,表現出一幕跳水者剛剛入水的一剎那。除了畫面上湛藍陽光下的場景外,還似乎別有寓意,令人印象深刻。

《更大的水花》(A Bigger Splash),1967。
《更大的水花》(A Bigger Splash),1967。

《更大的水花》(A Bigger Splash),1967。圖取自flickr

三、最有名的LGBT藝術家

據資料顯示,年紀輕輕20歲時剛到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學習的霍克尼,很早便開始透過繪畫來探索自己作為同性戀的身份。在當時1957年的英國,同性戀仍然是非法,甚至有相關刑罰。因此當1960年他在「當代青年」(Young Contemporaries)展覽中獲得青年組大獎,他成為與英國普普藝術宗師Peter Blake一同啟發英國藝術家們對於普普藝術的重要人物。而他特意金髮黑框眼鏡、身著鮮豔服飾的造型,從此變成他的個人標誌。

1961年,他第一次遠涉重洋造訪紐約,在那邊霍克尼結交了很多美國朋友,其中包括安迪bull渥荷(Andy Warhol, 1928 - 1987)。他的作品很直接表現出對男性的仰慕,及描繪出現實的同志生活。當時的他大概25歲上下,那些建於洛杉磯大宅後院的私人泳池,為他帶來自由探索男體的奇妙空間。在當地的所見所聞令霍克尼感到驚奇,他曾說:「當我向下凝視著游泳池滿眼的藍色時,我意識到,在英國是奢侈設備的游泳池,在這裡卻再平凡不過。」這樣眼下的特殊美景配上心儀的對象,成為他人生至今最重要的創作主題。

而其中,讓他一舉成名的作品就是於1967年得到約翰.摩爾繪畫大獎(John Moores Painting Prize)的《彼得從尼克家的游泳池爬上岸》(Peter Getting Out of Nick#39s Pool)。畫中人物依舊是時常在霍克尼作品中出現的彼得‧薛斯辛格(Peter Schlesinger),他的第一位情人。他們於1966 年相遇,當時彼得19歲,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藝術學生,而霍克尼是當時是科羅拉多大學的老師。深受彼得吸引的霍克尼,後來搬到洛杉磯,和彼得同居一起生活好幾年,直到分手為止。

在霍克尼的作品中,他一點也不避諱他對於健康性感男體的著迷,畫作表現直接而純粹,除了一般常見相對曖昧的畫面,較為稀少但更為肉慾的紙上作品,在二級市場中倒也不算少。那些描述年輕時對情慾渴望的感受,都是他創作靈感的來源,也著實讓不少當代藝術收藏家們津津樂道,樂於追求。

《彼得從尼克家的游泳池爬上岸》(Peter Getting Out of Nick#39s Pool),1966。圖取自liverpoolmuseums,copy David Hockney. Photo Credit Richard Schmidt。@P四、作品價格最高的在世藝術家

今年(2018)11月15日紐約佳士得 「戰後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專場中,最大亮點莫過於霍克尼(David Hockney)經典作品,以無底價、無任何擔保形式出現的《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 Portrait of an Artist( Pool with Two Figures))。根據《彭博商業週刊》的報導,這幅作品的賣家是英國億萬富翁喬bull路易斯(Joe Lewis)。

開拍前,佳士得全球總裁兼首席拍賣師彭肯南(Jussi Pylkkanen)風趣地調侃道,「大家都想知道我從多少開始出價吧?」場內有人建議「就從2000萬開始吧!」。在當晚長達9分鐘的競投中,出價聲此起彼落,最終以含傭金9031.25萬美元(約合新台幣27億一千萬元)的價格成交,正好超過賣家路易斯本來設定的底價!這不僅刷新了藝術家個人最好戰績,還一舉攻破了五年前美國當代藝術家傑夫bull昆斯(Jeff Koons)在紐約佳士得創下的《氣球狗(橙色)》(Balloon Dog(Orange))mdashmdash5840.5萬美元的拍賣記錄。這樣的紀錄,令霍克尼成為作品最昂貴的在世藝術家。

佳士得戰後及當代藝術部門聯合主席Alex Rotter表示:「大衛bull霍克尼的藝術才華在這幅巨作中表露無遺,作品體現了完美池畔風景的精髓,以及極其複雜的人際關係。這幅畫鞏固了霍克尼成為名留青史的藝術家之地位。」《藝術家肖像》可以說是霍克尼最具辨識度、最為膾炙人口的畫作之一。artnet新聞藝術市場撰稿人Tim Schneider也曾評述,《藝術家肖像》「是藝術界最沒有爭議的偉大畫作之一。」畫中人物穿著粉紅色外套的金髮男子上身微傾,靜靜地注視著游泳池內的棕髮男子上岸。關於這件作品,有人如此描述:「連綿的遠山,傾瀉的陽光,寬大的游泳池,連空氣裡都是荷爾蒙的味道。」的確,據前往參觀預展的友人表示,當站在警衛森嚴的佳士得展覽會場,抬頭欣賞此大作時,其身臨其境的暢快感受,都會使人頭皮發麻,震撼不已!

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Portrait of an Artist (Pool with Two Figures)》,1972。圖/佳士得提供。
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Portrait of an Artist (Pool with Two Figures)》,1972。圖/佳士得提供。

《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Portrait of an Artist (Pool with Two Figures)),1972。Courtesy of Christie#39s Images Ltd。

《跳板與陰影(紙泳池14)》(Sprungbrett mit Schatten (Paper Pool 14)),1978。Courtesy of Christie#39s Images Ltd。

值得一提者,性格直率的霍克尼幾乎從未受雇作畫,他坦言自己對「拍馬屁」非常不擅長。他只願意畫和自己關係親密的人,他甚至拒絕為英國女王委託畫像的邀請,受到爭議的新聞在當時佔滿版面。即便如此,2012年,英國女王還是將限量24枚的「功績勳章」授予霍克尼,以認可他的國寶級地位。

五、研究攝影成就最深入的畫家之一

由於霍克尼長期關注人類的「觀看」行為,很年輕時便對攝影有很大的興趣,也對攝影在繪畫史上的很多歷史謎題,花了很多時間研究。他在1967年起開始擁有一台35mm的Pentax相機。據說,到了1981年,他已經拍了2萬張,在那個照片都得要自己或送專門店家沖洗的年代,這個驚人的拍攝數字,足見他對於攝影藝術的熱愛。

1981年,霍克尼和兩位好友一起到中國寫生,開啟對東方藝術的興趣,尤其是中國古代卷軸水墨畫的多點透視,啟發了他後來攝影作品的許多觀念想法。後來的幾十年間,霍克尼使用即可拍相機,採取多角度地拍攝同一物體,並把它們拼湊在一起的作品,也自成一個具有脈絡的有趣系列。他曾多次提到《乾隆南巡圖》對他繪畫思考的影響,甚至表示:「那一天我花了3個小時觀看那幅畫,事實上,那是我人生中最美妙的一天之一。」「觀看中國卷軸畫時,你可以沿著其中的風景行走。目光一直移動著,從畫面上方的房屋到畫面下方的湖岸,你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歐洲繪畫像是一扇窗,你不得不思考自己所站的位置,像是從一間房中向外望,你不是畫面的一部分。」

這位具有研究實踐的學者型藝術家,後來在1987年拍攝了影片ldquoA Day on the Grand Canal With the Emperor of China or Surface is Illusion But So is Depthrdquo ,詳細解讀了這幅《乾隆南巡圖》的透視法與細節,並將之與西方透視法比較分析。調和圖畫的靜止感和世界的持續運轉,一直是霍克尼關心的問題。

乾隆南巡圖。
乾隆南巡圖。

乾隆南巡圖。圖取自wikimedia。

他有件稱為《梨花盛開的公路》(Pearblossom Highway, 1986)的創作,打破了西方傳統的單點透視,變成了幾十個不同的視角,便是吸收中國古畫中散點透視的精髓,進一步創造了採用西方油畫和拼貼技巧成為「反轉透視」,成為西方此類創作發想的第一人。

另外,霍克尼對於繪畫史中的謎團也一直抱持著高度科學驗證的精神。在他數十年的觀察後,他發現早期的小型肖像畫,其精細程度幾乎與攝影的結果沒有很大差別,因此猜想自15世紀到19世紀前後,畫家們其實普遍地借助了「凹面鏡」等光學儀器來繪畫。他後來花了兩年,做了無數實驗、翻閱相關參考資料,意圖尋找所有可得證據來驗證這一發現。2001年,霍克尼將他的發現及思考整理成一本書:《隱秘的知識:重新發現西方大師們失傳的技藝》,並與BBC合作製成紀錄片《隱秘的知識》。他所提出的這個發現雖然後來仍有爭議,但還是在藝術界和攝影界中都引起了軒然大波。

霍克尼曾說 :「 創作的本意是要讓人更加的看清楚這個世界。」這位快樂的老菸槍,以其特有的熱情、智慧與幽默感,暢談他一生追尋的繪畫意義。世界如何透過藝術家之眼,呈現在平面的畫布上,不只是畫家的課題,也是個哲學議題。他曾講過一句有點悲傷卻很文青浪漫的話,可以總結他之所以可以達到這麼高藝術成就的人生哲學:「我希望生活是一直令人興奮的,事實上我也得到了這樣的生活。另一方面,我承認,雨滴落到水坑裡我都能興奮的不得了,但很多人不會。我要這樣活著,直到倒下的那一天。」

加入【非池中藝術網】LINE@,藝文展覽訊息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