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追劇

【闖百老匯試水溫番外篇】以新穎手法呈現牽亡歌陣 他分析《勸世三姊妹》成功原因

鏡週刊

更新於 03月01日21:29 • 發布於 03月01日21:28 • 鏡週刊 Mirror Media
台灣原創音樂劇《勸世三姊妹》融入大量台灣元素,結合道士、孝女白琴和西索米等喪葬習俗,創下票房佳續。(躍演提供,Jeff Yu攝影)
台灣原創音樂劇《勸世三姊妹》融入大量台灣元素,結合道士、孝女白琴和西索米等喪葬習俗,創下票房佳續。(躍演提供,Jeff Yu攝影)

台灣原創音樂劇《勸世三姊妹》融入大量台灣元素,結合道士、孝女白琴和西索米等喪葬習俗,推出後傳出好口碑,去年創下單日完售2萬8,000張票券的紀錄,被喻為現象級的音樂劇。

導演曾慧誠分析該劇成功的原因,主要是編劇暨作詞詹傑,以及音樂總監暨作曲編曲康和祥的精準創作,「當然製作本身帶進很多設計,還有我們自己切入這個製作要呈現的樣子。」

他表示,詹傑筆下的角色非常真實,不像有些劇作的台詞就像書寫文字的人在講話,可是詹傑的角色不一樣,若角色說她是三嬸婆,當她講到第四句,觀眾就會覺得她好像我家隔壁的三嬸婆,「那個建立感是非常非常強烈的。」

曾慧誠以新穎的方式呈現古老的牽亡歌陣,讓觀眾耳目一新。 (躍演提供,Jeff Yu攝影)
曾慧誠以新穎的方式呈現古老的牽亡歌陣,讓觀眾耳目一新。 (躍演提供,Jeff Yu攝影)

曾慧誠執導這齣劇時,思考如何以新穎手法呈現古老的牽亡歌陣,讓觀眾耳目一新。他跟康和祥說,或許可透過音樂點出故事的時空背景是現在,康和祥便做了搖滾樂團的編制,加上他的歌本也有嘻哈和流行元素,融合美式音樂劇的感覺,是造就此劇的功臣。

此外,劇中主要人物的老家在雲林虎尾,當時曾慧誠擔心故事元素涉及牽亡、回老家,且地點在虎尾,怕觀眾會有距離感。因此他要求設計團隊想辦法讓舞台看起來不要太繁複,把場景建構出來。「當時所有的設計完全朝那個方向走,這麼做是正確的,此舉拉近故事與觀眾的距離。加上兩位創作者的語言運用有幽默感,超級厲害,是我覺得最成功的地方。」

加鏡LINE新聞不漏接

更多鏡週刊報導

【娛樂透視】《勸世三姊妹》改編接地氣 台灣原創音樂劇登百老匯
【闖百老匯試水溫番外篇】如何依市場需求挑選音樂劇? 百老匯資深製作人心法大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