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漲價潮來了嗎? 學者:台灣不太可能大規模通膨

中央廣播電臺

更新於 2021年11月20日06:12 • 發布於 2021年11月19日10:23 • 謝佳興採訪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台經院提供)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台經院提供)

近期餐飲業多家業者宣布漲價,外界關注台灣是否面臨通膨危機。台經院院長張建一今天(19日)指出,台灣這波物價上漲主因是反映油價帶動的成本成長,幅度溫和,且在政府緊盯下,明年也不太可能有大規模通膨。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則提醒政府莫讓預期心理發酵,提前實現通膨。

國際通膨壓力出籠,聯合國示警,若疫情影響供應鏈的問題沒有解決,海運運費飆漲恐繼續推升全球通膨,2023年全球物價水準可能再上漲1.5%。而另一方面,國內物價也蠢蠢欲動,近期國內速食業者、餐飲業者紛紛喊漲。

台經院院長張建一19日受訪時指出,歐美物價漲幅相較位處供應鏈中心的亞洲來得高,主要是反映物流成本上揚以及原物料價格,尤其疫後需求拉高,供不應求,使得供應端拉高採購價格搶料,推升終端產品價格。

不過,張建一認為,全球物價上漲只是短期,當疫苗覆蓋率拉高,即可慢慢恢復人員往來,讓碼頭、物流人力回歸,解決供應鏈阻塞的問題;至於國內,他則強調,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將破6%,CPI則有約2%,研判物價上揚仍屬溫和,未來不至於有大規模通膨。他說:『(原音)事實上(物價)是溫和上漲,沒有錯,有超過2%,主要還是油價上漲,不過油價這個部分,因為中油有吸收大部分(漲幅),也沒有說油價漲得像過去那麼誇張,然後政府對於一些物價的穩定也有相關措施,包括桶裝瓦斯、天然氣凍漲等等,基本上穩定物價都有幫助,所以等到整個供應鏈恢復正常,這個物價就會慢慢恢復穩定。』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表示,台灣當前物價上漲壓力來自供給端,但要小心社會出現預期心理搶購物資,拉抬需求,反而會回頭影響供給端,兩端交互影響,將促使通貨膨漲實現。他建議政府短期內要緊盯物價波動,長期則是要設法提升薪資結構,民眾本身也要加強理財,才能對抗通膨。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