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和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左)及眾議院議長艾達莫娃(右)的合照。Photo Credit:劉郁葶 提供
上篇:踏上駐捷克記者之路(上)駐外要具備哪些能力?「冷門」選擇意外成了優勢
身為一名駐外記者,我的主要任務是報導捷克的每日新聞(daily news),工作日常包含:到新聞現場採訪、寫稿;每天一早打開捷克各大新聞媒體網站,選擇具新聞價值的報導進行編譯。
蔡明亮導演來捷克開電影課,我前往現場蒐集素材。圖/劉郁葶 攝影
揭秘:駐捷克記者的工作日常
捷克的新聞環境和台灣有些不同。在台灣,記者經常需要參加各類記者會,有時一天多達數場;然而在捷克,就我目前所知,只有在重大事件發生、政府需要對外界傳遞訊息時,才會辦記者會。這意味著我的新聞大多需要靠自己主動挖掘。
為了不漏掉新聞,我隨時關注在地媒體,並密切追蹤捷克總理、總統、反對黨領袖、參議院議長、眾議院議長,以及友台議員等重點政要的社群媒體,當有重大事件發生時,他們往往會在社群平台上第一時間回應,這些都有可能成為新聞素材。
除了突發的新聞,也有許多事件是可以先「預測」的,例如:駐處每年舉辦的國慶酒會、捷克的國定假日或節慶。我會在自己的行事曆上把這些日子標記起來,日子一到就去現場做報導。
每天在捷克發生的事情不勝枚舉,當然無法一一進行報導。身為駐捷克的台灣記者,在選擇題材時,心中便會以「台灣」為座標:有哪些是台灣讀者感興趣的?為什麼讀者需要知道這個?什麼主題才具有「新聞價值」?
來捷克前,我以為能報導的新聞很有限,但實際工作後卻發現恰恰相反,我每個月幾乎會產出 20 至 30 篇稿件,新聞題目源源不絕。加上現在台灣和捷克的互動頻繁,每個月幾乎都有各種文化團體來捷克,這些均成為我的報導主題。
舉例來說,捷克觀眾怎麼看台灣的電影、舞台劇和音樂?台灣作家如何看待捷克的文學?不論是從捷克角度看台灣,抑或從台灣角度看捷克,都是很有趣的切入點。
許多新聞素材要自己挖掘,圖為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來布拉格進行演出。圖/劉郁葶 攝影
挑戰:「人情」與「人際」才是最棘手的?
如果問我,從事「駐外記者」的最大挑戰是什麼?對我來說,寫稿、剪輯等技能面都不是最困難的,「人際互動」往往才是最艱鉅的層面。
例如,時不時會遇到有人來「盧」我:「妳發稿前可以先給我看過嗎?我想先審一下。」或是在我發稿後才表示:「妳可不可以把我們單位的名稱加進去,幫我們宣傳一下?幾個字應該不難吧?」又或者,也偶爾會遇到有人跑來說,某篇標題不符合他們的期待,能不能改成 OOXX?
也遇過採訪完後,受訪者突然寫信來表示自己有些顧慮,所以希望整場訪談都不要放。(當下心裡 OS:如果一開始就有顧慮、不想訪,早說嘛?訪完後才說,不是在浪費彼此的時間嗎?)
還遇過,有歐洲學者在「公開場合」表示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組織,但當我在會後跟他確認頭銜時,他卻希望報導不要寫到他的頭銜或任何有他的畫面:「妳就在報導寫『有人說』就好了,我怕之後惹上麻煩。」但「有人說」是過於模糊的寫法,呈現出的意義便完全不同。
這些變化多端的「人情壓力」,考驗著記者如何在「堅守新聞原則」與「維持良好關係」之間找到平衡。要怎麼拒絕得漂亮?要怎麼在堅守新聞自由的同時,又不破壞與對方的關係?對於這種細膩拿捏我仍在持續適應與學習。
異鄉人:光「生活在海外」就很不容易了
除了在新聞工作上的挑戰外,生活在他鄉本身也是一項考驗。
還記得數月前,來捷克當駐地記者不久後,我就病倒了。先是發燒,再來是不停咳嗽,連續幾週都是從深夜咳到天亮,躺在床上看著窗外的天空轉為魚肚白顏色,心中感嘆:「又一晚沒睡好……。」
當時我把從台灣帶來的藥差不多吃光了,終於受不了跑去看醫生,在我家附近的門診外坐了一個小時,想著:「我都咳成這樣了,醫生會收留我吧?」沒想到醫師走出來冷冷看了我一眼:「妳不能在我這邊看病,要去找妳的保險公司,我要下班了。」
面對異國陌生的醫療系統,摸索著如何透過保險公司聯繫合作診所,歷經百般波折才看到醫生,也花了不少錢,讓我深刻體會到「在國外千萬不能生病」的無奈。
此外,獨自生活在外,很多情緒都容易被放大,像是生活的不順遂、工作上的壓力與委屈等,如果沒有好好消化、紓壓,累積過多時容易壓垮自己。尤其是,當意識到親人、朋友都離自己很遠,異國又是天寒地凍的,想吃點家鄉菜也遍尋不著時,那種「孤單寂寞覺得冷」的心情,大概只有長期待在海外的人能深刻體會。
兩難:得到與失去
海外工作看似得到很多,但是也失去不少。這份駐外工作讓我見識到世界的另一面,但也失去與家人朋友共處的時光。
許多事情都是有正反兩面的,選擇當駐外記者時,需要衡量自己是否具備足夠的獨立性、是否能承受異鄉生活的孤寂。如果選擇了這條路,那麼就好好迎接一切的好與壞吧!願我們都能不忘當初的熱忱與信念,迎向每一格獨特的風景。
【延伸閱讀】
●走進德國電視台,完成無數「第一次」
●意外愛上新聞,她從台灣一路走進白宮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