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那一年中共的飛彈,使臺灣距離戰爭僅一步之遙

中央廣播電臺

更新於 46分鐘前 • 發布於 7小時前 • 新聞編輯採訪
臺海飛彈危機時部署在臺灣東北方海域的獨立號航空母艦 (CV-62),攝於1996年3月10日。(維基百科)
臺海飛彈危機時部署在臺灣東北方海域的獨立號航空母艦 (CV-62),攝於1996年3月10日。(維基百科)

中華民國剛剛過完雙十國慶,共軍東部戰區就宣佈,在台海進行聯合利劍-2024B軍演,儘管這場軍演只演了短短13個小時,就宣告結束,卻讓我想起了「第三次臺海危機」。在1996年,中華民國第一次的總統全民直選,中共當局宣佈在臺海周邊,舉行軍事演習。那次事件因為美國柯林頓政府前期的軟弱,讓中共誤判形勢,越來越囂張跋扈,差點變成引爆軍事衝突的導火線。

五〇年代的二次臺海危機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以後,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協防臺灣海峽,確立了世界長時間的冷戰格局。但並不是美國第七艦隊協防臺灣,就可以嚇阻中共,從此「西線無戰事」,相反地在1954和1958年,有兩次驚濤駭浪的臺海危機。

1954年9月3日,共軍以重砲轟擊金門,國軍也展開了反擊轟炸。隔年1月,共軍佔領一江山、威脅大陳島。由於剛通過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範圍只在臺澎,沒有包含金、馬等離島,美國國會在1月24日通過「臺灣決議案」,授權總統在必要的時候,以武力防衛離島,但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國軍被迫從大陳島撤退,只留下了金門、馬祖,作為反攻復國的前進基地,這是第一次的臺海危機。

1958年8月23日早上,短短兩小時裡面,金門被砲轟了4萬2千枚砲彈,到10月25 日,中共宣佈「單打雙不打」為止,估計金門一共遭受到了50萬發的砲彈攻擊,造成3千名居民跟1千名國軍的死傷,但都沒能讓國軍撤出金門。而毛澤東自說自話認為,「實現了根本消除美軍跟國民黨軍隊,利用福建沿海島嶼威脅大陸的目的。」第二次的臺海危機,是國民政府來臺以後,跟中共爆發的最大規模軍事衝突。在那之後,兩岸的實際統治疆界,基本就被固定了下來。

而在1956年,臺灣實施全面性梯次徵兵以後,這也是臺灣本省人跟外省人,共同並肩作戰的第一場戰役,區分「匪共」和國民的「中華民國國民」概念,也在這次臺海危機裡面,被實際確立和動員。「臺澎金馬」作為國家範圍的概念,並不是1949年政府來臺之後確立的,而是經過了五零年代兩次臺海危機之後才確立的。

兩次臺海危機的性質,屬於軍事衝突,只有迎戰才能戰勝,目標跟手段都相對單純。而在九零年代的「第三次臺海危機」,則是政治大於軍事的「恫嚇」,有可能會擦槍走火,但最高原則是避免戰爭。另外前兩次發生在冷戰時期,中華民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的成員,外援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層面上的,都比較充足,而在國內施行戒嚴的威權統治,社情民意相對還好控制。第三次則是在後冷戰時代,美國在「擁抱熊貓派」的操控下,一廂情願的幻想中共會民主化,對自身國家利益的計算比較複雜,中華民國已經民主開放,社會控制基本解除了,導致了危機更為多元,危機處理的難度更高。

正因為這樣,中共才會在1995到1996年,對臺灣發動軍事演習,跟「射飛彈」的武力威嚇,造成「第三次臺海危機」。但在臺灣的一些統派朋友看來,這次危機的源頭,是李登輝總統制訂的「國家統一綱領」。

阻礙統一的「國家統一綱領」?

李登輝繼任總統以後,對於兩岸之間的交往,規劃以國統會作為決策層,具體由陸委會來執行,半官半民的海基會擔任白手套。設置國統會的目的,首先是爭取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減少我方內部的歧見跟猜忌,爭取憲政改革的時間。

但李登輝心中的真實想法是,兩岸統一的條件並不成熟,國統會在1991年,制訂的「國家統一綱領」,規劃的近、中、遠程,統一的「三階段」沒有時間表,而是以自由、民主、均富、平等,來作為統一的前提,等於對統一設置了一道安全門檻。這是有史以來中華民國,第一次在文件裡面明確承認,臺海兩岸分處不同地緣的政府,是兩個不同的政治實體,階段性的意義非常重大。

國統會跟「國統綱領」建構起來以後,中華民國在1991年,終止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隨後被廢除,兩岸關係產生了「結構性的改變」。李登輝之所以把國統會,作為一個策略平臺,是對中共而言,會有一個安撫的作用。國統會可以讓中共對於「統一」,持續抱持「想像」的空間。

但是蔣緯國等一批「嚮往統一」的國民黨大佬,對於「國統綱領」很不以為然,因為它的近、中、遠程計畫的設計,是近程計劃達到目標了以後,才進行中程計畫,中程計畫完成後,才進入遠程計畫,要等到進入遠程計畫後,才能跟中共談判,於是蔣緯國抱怨:「這種綱領能稱為計畫嗎?訂定這個計畫的人,一定是個內行人,因為他懂得如何阻礙統一,所以做出這種計畫,讓我們永遠無法達成統一。」

柯林頓時期的臺美關係

1979年以後,中美關係以《臺灣關係法》為基石,美國關切臺灣安全,但不承認臺灣或中華民國是個國家,臺灣以什麼身分、如何繼續參與國際社會,美國的支持與否,非常關鍵。1991年11月,在韓國召開的第三屆亞太經合會,臺灣就是在美國的支持下得以參加的。

台美之間所謂的「非官方關係」,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美國的行政跟立法部門,對於如何處理對臺關係,常常是針鋒相對、南轅北轍。例如1994年9月,美國國務院才重申,不允許中華民國高層訪美,不允許臺灣的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訪問華府的慣例,隨即六位參議員卻提出了一項跟國務院針鋒相對的決議案,「歡迎中華民國在臺灣的總統,以及其他高層首長訪問美國。」美國眾議院以390:0票,參議院以97:1票的壓倒性多數,支持李登輝總統到美國進行私人訪問,柯林頓總統被迫改變立場,發出李登輝參加康乃爾大學校友會的簽證,這件事大出中共的意料之外,指責美國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臺」,開始一連串的報復行為。

當時柯林頓的對中政策,在競選期間屬於「屠龍派」,當選總統後卻變成了「擁抱熊貓派」。他一改競選期間,對中共的激烈批評,對媒體宣稱,「不要去孤立中國,期待中共繼續向市場經濟發展,這攸關我們的重大利益。」在1993年5月,柯林頓提出7項和人權相關的問題,作為延長對中國最惠國待遇的條件。但是那時正處於鄧小平的南巡講話以後,中共擴大改革開放,外商紛紛進駐中國,搶占商機發大財的時間點,美國的大公司、大財團不斷給柯林頓施加壓力,於是在163天以後,白宮發表聲明,宣佈終止「人權掛鉤政策」。

就在這個時候,中華民國向美國申請,希望李登輝總統能在夏威夷過境一晚,方便專機在前往中美洲的途中加油,美國國務院為了向中共表明台美關係的非官方性質,只准李登輝在空軍基地轉機休息廳下機,而且不得離開機場。於是經典的一幕就出現了:李登輝總統拒絕走下波音747飛機,身穿汗衫、腳穿拖鞋,在機上會見美國在臺協會的主席。這件事迅速引起了美國輿論,還有國會的批評,認為是柯林頓政府對臺灣卑劣,對中共苟且的下流政策,從而使美國國會,更大程度地介入友臺政策。

白宮決定發給李登輝回母校訪問的簽證,還有一個重要的背景因素,那就是1994年,美國國會的期中選舉,共和黨在參眾兩院,都取得多數黨的地位,這是從1954年以來,從來沒發生過的事。而在新國會裡面,幾個共和黨的新任委員會主席,本來就對共產中國,「狐疑滿腹、甚至懷有敵意」。

1995年6月7日,李登輝前往美國進行為期六天的私人訪問。在母校康乃爾大學發表「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演說,李登輝在眾多的媒體面前侃侃而談「中華民國在臺灣」,請求國際社會給中華民國國家的發展空間。在中共看來,這是美國跟臺灣相互勾連,有計畫的執行「兩個中國」,或是「一中一臺」的臺獨陰謀。

江澤民聯想到兩年前,布希總統出售150架先進的F16戰鬥機給臺灣,1994年秋天美臺關係的升級,還在1995年1月,江澤民自以為很有誠意,提出發展兩岸關係的「江八點」,遭到了李登輝的無情拒絕,當美國給李登輝發簽證的時候,江澤民承受不了黨內批評的壓力,也是瀕臨崩潰了。而李登輝在康乃爾發表演講,一再提到「中華民國在臺灣」,「明顯背離一個中國的政策」,江澤民覺得既然李登輝,敬酒不吃吃罰酒,就一聲令下對臺灣進行軍事演習跟飛彈恐嚇 ,對美國進行外交反制。

中共的外交反制和軍事演習

中共對美國的外交反制包括:召見美國駐華大使提出強烈抗議,推遲國防部長原訂對美國的訪問,停止中美之間副部長級以上的高層訪問,停止中美之間一些重要的雙邊磋商,召回駐美大使回國報告。當然最激烈的行動就是:7月共軍在臺灣東北80海浬、靠近日本跟臺灣中間的地方試射飛彈:8月到臺灣北方90海浬的地方試射飛彈。柯林頓除了表達關切以外,美方沒有其他行動。

在共軍試射飛彈期間,柯林頓寫了一封信給江澤民,提到美國繼續奉行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三個聯合公報,反對「兩個中國」跟「一中一臺」的主張,反對臺灣獨立,反對臺灣加入聯合國之類的;並且邀請江澤民「在不久的將來訪問華盛頓」。美國的副國務卿隨後到達北京,向中共通報了美方今後,對「臺灣當局領導人」的訪問,將採取的限制措施:首先是這類訪問必須是私人的、不是官方只能是為個人目的,不能具有任何政治目的;其次是這類訪問,不只要避免實質性的官方性質,也要避免可能被人認為,具有政治象徵意義的禮節性跟標誌性;第三是這類訪問將是很少的,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才能被允許,並且是「個案處理」。

有學者研究分析,根據嚇阻理論的觀點,嚇阻會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發動衝突,並且升高衝突的一方相信,他們行動的風險是可以計算的,可以控制跟避免行動裡面,不可接受的風險。在臺海兵凶戰危的敏感時刻,美國總統仍然在給中共,作出奉行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三個聯合公報,這種對中共綏靖的危機處置方式,讓美國的嚇阻戰術失去了效果,反而間接鼓勵了中共,對臺灣採取更加冒進的武力脅迫。

1996年3月8日,零時跟一時,共軍分別發射兩枚東風15飛彈,落在高雄外海西南30多海浬處;3月8日一時,又從福建南平發射一枚東風15飛彈,落在基隆外海29海浬處。儘管白宮對中共提出嚴重警告,但是中共毫不理會。最終在美國國會的質疑,跟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彈之下,逼得柯林頓在3月8日宣佈,派遣「獨立號」航空母艦戰鬥群,從日本的母港出發,到臺灣鄰近的公海,3月11日又宣佈派遣「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戰鬥群,從波斯灣出發前往臺海。

熟悉美國軍事行動的人都知道,美軍派遣兩個航母戰鬥群,前往同一個熱點地區,就是發出了「準備作戰」的強烈訊息。這表明美國軍方,對中共的軍事演習跟威脅,準備不惜一戰了。

美國的強力反應發揮了效果,因為中共很快就得知,美國派出兩個航母戰鬥群的決策,除了柯林頓總統本人之外,國防部長、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國務卿、國家安全顧問等美國高層官員,都是一致舉手通過。終於在美國的保駕護航之下,中華民國迎來了第一次總統全民直選。

中華民國第一次總統全民直選

1996年3月23日,中華民國完成第一次總統民選,中共在25日宣佈,結束為期8天的軍演,美國隨後發表聲明,獨立號航母戰鬥群,將在3月28日回到日本基地,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則繼續在西太平洋執行例行任務,直到接獲新命令為止。

而中華民國第九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在臺海飛彈危機的衝擊之下,投票率居然高達76.04%,被中共設定為打擊目標的國民黨的李登輝和連戰,得到54%的選票,民進黨的彭明敏和謝長廷,得到21.1%選票,新黨的林洋港和郝柏村,得到了14.9%選票,前監察院長陳履安和王清峰,得到9.98%的選票。

後面兩組候選人的立場反對臺獨,譴責美軍是「外力干涉」,跟中共的論調接近,而國民黨跟民進黨的兩組候選人,則是對美軍的支援表示歡迎。換句話說選舉結果顯示,反對中共武力恐嚇,打壓的民意高達了75%以上。

但在共軍一波接一波的軍演和飛彈試射之下,臺灣社會也受到了驚嚇,股票直接跌了17%,政府動用了18億元來救市,房地產和新臺幣價格一洩千里,申請護照跟外國簽證的人暴增。為了安定民心,李登輝告訴民眾,對岸打來的飛彈是空包彈,並沒有攜帶彈頭,據說李登輝說的話,還暴露了潛伏在共軍內部的臺灣高階諜報網,成員遭到了中共的軍法處決。整體而言,李登輝的危機處理得宜,成立股市穩定基金、央行介入匯市跟房市等措施,基本上穩定了股匯市,選舉結果更加鞏固了李登輝的領導地位。

曾經在1997年到2002年之間,擔任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的卜睿哲認為,21世紀如果有強權之間的戰爭,最有可能發生在中美之間,為了臺灣問題而導致的戰爭,而且「非常可能升級到恐怖的局面」;他認為要管理海峽兩岸的關係,避免軍事衝突的最好方法,就是實施「雙重嚇阻」。

也就是美國政府對共產中國,以及自由臺灣都進行嚇阻。華府警告北京,不可用武力來對付臺灣,但是向中共保證,美國不會支持臺灣獨立。同時華府警告臺北,要避免出現挑釁行為,以免造成中共使用武力,但是同時向臺灣保證,美國不會犧牲臺灣的自由。就是美國將威脅使用武力,阻止中共師出無名的攻擊;如果臺灣採取不必要的魯莽行動,美國也威脅將不會協防臺灣。美國在任何時間,都會視某一方的行為來決定,到底是警告重於保證,或是保證多於警告。

以現在的眼光,重新看待1996年的臺海危機,台灣透過友台的美國國會施壓,得到柯林頓總統讓步,給李登輝簽證去母校演講,讓全世界都聽到了臺灣人民的心聲,美國出動兩個航母戰鬥群,為中華民國總統直選保駕護航,這是臺灣得分的地方。但是隨後柯林頓為了「彌補」對中共的虧欠,1998年訪問中國,在上海公開宣示「三不政策」:不支持臺灣獨立、不承認兩個中國、不贊成臺灣加入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這是美國總統第一次在公開場合,賣力討好地靠向中共版本的「一個中國」原則。也許在親共的柯林頓心裡,李登輝不是民主的推動者,而是一個「麻煩製造者」。

但在臺灣全民直選總統期間,中共的軍事威脅,一方面塑造了蠻橫不講理,窮兵黷武的惡劣形象,引發大多數臺灣人民的反感,一方面也意外受到美方展示強大的武力嚇阻。這至少是1979年「臺灣關係法」施行以來,美國宣稱嚴重關切臺海問題,只能用「和平方式解決」,一次具體而有效的行動介入,為兩岸關係畫了一條不准使用武力的紅線,也為所謂的戰略模糊、雙重嚇阻,做出了一個積極而影響深遠的詮釋。

最後,讓我們重溫一位經歷過那場危機的網友,在《國際橋牌社2》,「同島一命」影片下的留言:在我21歲那年,第一次碰到共產黨,將炮彈全部對準臺灣。也第一次在人生中,收到了全軍戒備的指令。當時在澎湖服役。又是外島唯一的特種單位,忘不了班長說的那句話:「萬一真的打起來,我們就是中華民國的第一先鋒部隊。」心裡又驚又喜,驚的是完了,真的打起來了,寫遺書嗎?我腦袋一片空白,不知道要寫什麼。喜的是我終於可以像電影演的那樣,當一名特種部隊的英雄了。話說回來,說不怕戰爭是騙人的!最後奉勸臺灣現在跟未來的年輕人,永遠別低估共產黨想統一臺灣的決心,未來臺灣的走向,唯有不斷的增長國防武力,才能有效嚇阻共產黨的文攻武嚇。民主自由永遠不會平白無故的降落,唯有不斷的努力爭取,才有展望的未來。臺灣加油,中華民國,加油!

作者》龔與劍 參與1989年湖南益陽六四民運,後遭勞改2年。2012年組讀書會遭關切後來台。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8

  • Alex 余
    1996飛彈用啞彈發動戰爭?媒體查資料再扯吧!
    5小時前
  • Henry
    柯林頓就是個窩在白宮叫實習生吹喇叭的美國總統,垃圾
    47分鐘前
  • Jeffrey
    爺爺們還沒打完的戰爭,孫子輩繼續打的啦
    1小時前
  • 蕭和達
    吹、捧、拉、抬通常為解決自己的吃飯睡覺,片面只講當權者愛聽的。但是歷史何其現實,在必然與偶然衝撞中,走出意外的路。 有一件事情大家必然記得也常忘記,英國、美國當年隔得老遠,只為了茶葉稅打了一場革命戰爭,坦白講當時戰爭型態,兩國軍事裝備差異不大,打的就是人頭,美國獨立了。但是台灣要獨立,我們的英國就在隔壁———大陸,武器裝備各自解讀,美國心裡有數,台灣政客為了搶權利又各自解讀了,人民處在一種尷尬空間與矇混訊息中,只能自求多福燒好香。
    3小時前
  • 楊吉正YP
    民主自由永遠不會平白無故的降落,唯有不斷的努力爭取,才有展望的未來。臺灣加油,中華民國,加油!
    7小時前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