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元宵節起源/漢武帝信奉太乙通宵拜神

寶島神很大

更新於 2021年02月26日02:19 • 發布於 2021年02月25日15:29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元宵節是華人重大節日之一,當天人人張燈結綵、提燈籠、吃元宵,那這項習俗從何時開始的呢?相傳就在漢朝時期,漢武帝信奉太乙的祭祀活動成為張燈結綵的起源;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百姓拿著火把急尋17位天神,演變成提燈籠的習俗;吃元宵則是自唐代開始,到了宋代被文人發揚光大。

▲漢武帝每年正月十五祭拜太乙的通宵祭祀活動,被視為是元宵節的起源。(示意圖/新北觀光局提供)

秦漢時期,奉北極星為太乙,尊為天帝,相傳漢武帝對於「太乙」十分虔誠,一年祭祀數次,尤其在正月十五最為隆重,祭祀儀式從黃昏開始,通宵不眠使用盛大的燈火祭祀,最後演變成民間張燈結綵的習俗。

不過,元宵節真正成為民俗節日,則是在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後,漢明帝篤信佛法,每年的正月十五夜晚,在宮內「燃燈表佛」,也由於帝王推崇佛法,民間仿效,直到東漢末年,元宵節逐漸成形。

中國還有傳言,約2千年前(漢朝),佛教傳入中國時,正月十五可見到17位天神在月光下翩翩起舞,某年突然浮雲遮掩了天空,百姓不見天神蹤跡,慌張下紛紛點起火把找尋天神,也成為「提燈籠」習俗的由來。

元宵節大家都會吃的「元宵」,按照中國學者推測,應是起源自唐代的「粉果」,到了宋代發揚光大,甚至視為珍品,南宋詞人姜夔作品提到「貴客鉤簾看禦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其中「珍品」指的正是元宵。

元宵由糯米製成,早期並沒有元宵、湯圓之分,古代稱作「圓子」或「浮圓子」,作法千變萬化,有實心、也有包餡料,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後來又演變出象徵團圓含意的「湯糰」、「湯圓」一詞,直到明代才稱呼為「元宵」。

立即加入寶島神很大官方 LINE官方帳號,給你最新焦點話題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