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街拍王者再臨!RICOH GR III 全面革新 有感進化!

Mobile01

更新於 2019年03月12日05:12 • 發布於 2019年03月08日01:51 • 吉姆林

相隔近四年的時間 Ricoh GR III 終於問世!小編從 2005 年最初的 GRD 起就是 GR 系列的忠實粉絲,手上也保留著 2013 年推出的 GR 一代,因此對 GR III 的出現更是充滿了期待。GR III 搭載全新的感光元件與影像處理引擎,為了讓機身尺寸更加緊湊同時提升近拍能力,同時也採用全新的鏡頭組;另外加入 3 軸 4 級光學防手震與觸控螢幕也是前兩代 GR 所沒有的新功能,至於在對焦系統方面更是搭載混合式對焦系統,藉此提升 AF 的表現,就連近拍能力也提升至 6 公分。Ricoh GR III 可以說是全方位的進化,但這是否正是 GR 粉所要的呢?實際表現又是如何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2005 年 GRD 數位化以來,著實帶給許多玩家美好的攝影體驗,小編也是受惠的其中一員,走到 GRD IV 後總算有新的曙光;搭載 APS-C 片幅的 Ricoh GR 讓新世代 GR 擁有更精緻的影像品質,同時可運用的景深也更寬廣,而也是從 GR 開始才出現 FULL HD 錄影功能。理光的造機思維從來不隨波逐流而是特立獨行,但隨著數位時代的大爆發與日漸萎縮,我想大家從規格方面都能感受到 GR III 的企圖心,市場上相仿的對手也只剩 Fujifilm XF10,如果回覆中有百位以上網友連署的話,小編很樂意重啟 APS-C 隨身機的終極對決!Fujifilm X70 vs. Ricoh GR II 當年的特企!

 

▌GR III vs. GR II 規格比較

 GR IIIGR II發表時間2019 年 3 月2015 年 7 月感光元件APS-C 2,400 萬畫素APS-C 1,600 萬畫素影像處理器GR Engine VI

Acclerator Unit 加速元件

GR Engine V感光度100 - 102,400100-25,600對焦方式混合式(相位+對比式)對比式防手震3 軸 4 級液晶顯示器3吋 3:2 可觸控3吋 4:3除塵功能超音波除塵拍攝模式P / Av / Tv / M / U1 / U2 / U3 / MovieAUTO / TAv / Movie / *P / Av *

/ Tv / M / MY1 / MY2 / My2

鏡頭規格28mm f/2.8光學結構4 群 6 枚(含兩枚非球面鏡片)5 群 7 枚(含兩枚非球面鏡片)光圈葉片數量9 枚9 枚最近對焦距離6cm10cm內建閃光燈無線網路連接Wifi / BluetoothWifi / NFC可拍攝張數200張320張體積(mm)109.4 x 61.9 x 33.3117 x 62.8 x 34.7重量(g)227221   

▌GR III(左) vs. GR II(右)外觀比較 

▲正式進入本文前各位可以透過這部 6 分多鐘的口述影片,快速瞭解 GR III 與 GR II 的主要差異唷!

正面

鏡頭伸出

鏡筒長度比較

GR III 體積明顯比 GR II 短一截,不過因為加入光學防手震機構的緣故,重量反而增加 6 公克;機身變小也使得 GR III 的握感略遜於 GR II,這也是我始料未及的部分,有得必有失這也是非戰之罪。 

機背一覽

螢幕比例

GR III 因為機身變短所以捨棄機背原有的「AEL/AFL/C-AF 撥桿」,同時取消機背右上方既有的「曝光補償按鍵」,這使 GR III 的操控模式需要重新習慣;再來機背螢幕的比例從過去的 4:3 改為 3:2,對構圖及檢視原生 3:2 的照片更有利。

機頂一覽

熱靴座差異

從初代 GRD 到 GR II 這十年間,電源鍵與快門鍵的位置一直處於左下與右上的關係,GR III 首次改變了這個傳統,雖不至於到影響操作,但手感上就是差了那麼一丁點(請原諒我的龜毛),曝光模式轉盤上的種類也略有不同。眼尖的你一定有發現兩機在熱靴上的接點有所不同吧!?沒錯!從 GR III 開始將全面改用 Pentax 的 TTL 閃燈系統,如果你手上保留過去的 Ricoh 閃燈的話,還是支援單點觸發只是需要手動調整出力。 

右側比較

左側比較

機底

機身左側可以看到 GR III 藉由藍牙取代過去的 NFC,這似乎也是近來的趨勢,畢竟 Wi-Fi 遙控或傳輸都太過耗電。GR III 因為取消內閃的緣故,也少了一顆內閃開關;錄影前必須透過機身左側的獨立鍵切換模式,相較於 GR II 來說就少了 Effect 效果的獨立鍵。

GR3正面握持

GR2正面握持

GR3背面握持

GR2背面握持

上圖其實不容易看出來 GR III 跟 GR II 在握感上的差異,握把及蒙皮面積乍看之下差不多,但機背拿掉的空間其實還是會影響到整體的手感,前兩代 GR 的手感及操控感若滿分 10 分的話,絕對有 9 分的水準,但 GR III 我只能給 7.5 分就是了…有疑慮的話建議開賣後到門市摸摸實機你就能比較出差異了!

▌GR III 主要規格及特色介紹

GR3 vs. GR2 外盒

GR3 主要規格

已經很長一段時間小編都沒在拍產品外包裝了,但 GR III 的外盒包裝跟前兩代有不小的差異,應該也是第一次採用灰色外盒;盒裝側面備註 GR III 的主要特色,包括 2,400 萬畫素 APS-C CMOS,28mm f/2.8 廣角鏡頭,6 公分近拍能力,採用 SDXC 儲存媒體,首度搭載 SR 防手震,支援 DNG 檔案格式、FHD 錄影規格,內建 Wi-Fi 與藍牙功能。

如果你不是 GR 系列的忠實用戶,光看相機的外觀應該很難分辨它是第幾代產品,正如同就跟過去的 GRD 一樣,好處是偷偷升級不容易被太太或女友抓包 XD。GR III 維持鎂合金機身與帶有磨砂質感的黑色外殼。

外套口袋

褲子口袋

前兩代的 GR 體積就已經非常適合收納在口袋中,也是許多攝影師愛不釋手的主因,街頭速寫毫不費力且不張揚更是它的優勢之一, GR III 體積縮減為 109.4 x 61.9 x 33.3(mm)我想會更適合女性玩家使用。

GR III 的蒙皮面積與材質與 GR II 相同,從過去到現在我都很中意 GR 這部分的設計,止滑效果出色且耐用度也不錯,同時與體積及重量達到一個絕佳的平衡。

GR III 最大的進化莫過於畫素的提升,雖然片幅同樣是 APS-C CMOS,不過畫素卻從 1600 萬提升到 2400 萬,這樣使用 35mm 及 50mm 裁切功能作業時,分別也能記錄下 1,500 萬素及 750 萬畫素的影像;維持無低通濾鏡的設計,這讓 GR III 的成像品質同樣銳利,如拍照或錄影有摩爾紋方面的困擾,則是可以啟用選單內的「低通濾光鏡模擬器」來改善這問題。GR III 的影像處理引擎也經過重新設計,使用 GR Engine VI 與 Acclerator Unit 加速元件來處理效率,開機速度縮短至 0.8 秒,可以參考以下的比較影片。

▲【RICOH GR III vs. GR II】開關機速度比較,GR III 不論是開機或關機速度就是比 GR II 要快上一點點!

鏡頭環

電子接點

GR III 延續鏡頭環的傳統,卸下後可以看到它多了電子接點,搭配 GA-1 轉接環使用 0.75x 超廣角鏡頭的話,EXIF 資訊上便可顯示 21mm 的焦距數值。

因為原廠這次僅能先提供 GW-4 廣角鏡,但沒有 GA-1 轉接筒,所以這次在拍攝 21mm 的樣本時我都是用左手扶著鏡頭右手按快門,實際焦距是 21mm 但在 EXIF 上的焦距依舊只能顯示 28mm,以下就是小編拍攝的範例。

21mm

28mm

35mm

50mm

▲以上是各焦段的實拍範例,不得不說 21mm 真的很有戲劇張力,只是要透過轉接環及廣角鏡才能實現總是有點麻煩,也少了隨身機的攜帶性,但若是有帶去海外拍攝的計畫,倒是值得入手。

GR III 搭載全新的鏡頭組,光學結構簡化為 4 群 6 枚(含兩枚非球面鏡片),等效焦距維持在 28mm 光圈範圍 f/2.8~f/16,未能提供更大的光圈不免感到遺憾,就跟 GR 未能提供數位全幅的原因一樣,畢竟還是有整體上的考量;不過 3 軸 4 級的 SR 防手震加入倒是挺有感的,等效 28mm 又搭配 4 級防手震,手持夜拍 0.5 秒的成功率還是挺高的唷!過去 GRD 時代也是拖到第四代 GRD IV 才有 VC 防手震的加入,當時的快門補償約 3.2 級。

機頂

電源/快門/轉盤

前轉盤

GR III 這次給我的感覺有點像是 Leica 產品中掛有「P」的相機,例如:Leica M-P、Q-P,因為 GR III 的外觀比過去更加低調,包括正面的「GR」字樣從過去的白改為灰,鏡頭上「GR Lens」的GR 也從過去的紅色回歸灰色,直到現在似乎也未見官方特別為 GR III 推出的特殊色鏡頭環,再來 GR III 更取消了曝光模式轉盤上的 Auto 模式,也就是說 GR III 是為專業攝影人所打造的相機,似乎更有 Leica「P」的味道?!

機背結構是 GR III 改變最大的部分,不過設計宗旨還是維持「單手操作」這個大方向,所有按鍵及轉盤皆集中在畫面的右半部,方便單手拍照及操作這也是初代 GRD 至今的傳統。機背搭載 3 吋 104 萬點的觸控螢幕,螢幕比例為 3:2 可以滿版顯示照片,其觸控的反應相當靈敏且支援觸控對焦、釋放快門、多點觸控放大及縮小影像,以下有觸控的影片範例可以參考。

▲【RICOH GR III】觸控對焦與釋放快門的反應,這表現確實不俗啊!

過去熟悉的「ADJ 多功能按鍵」在一般模式下「左/右」可以調整感光度數值,下壓就可以喚出常用設定,GR III 這代則是取消機背右上原有的曝光補償按鍵,現在調整 EV 值必須透過「ADJ 多功能按鍵」;另一個讓我不習慣的就是拿掉「AEL/AFL/C-AF 撥桿」,原先這個設計讓我想拍移動目標時可以快速切換至 C-AF,但現在可就麻煩多了…而且大拇指可放置的空間也變小了。

GR III 機背新增第三具轉盤,順勢也讓 GR III 晉升三轉盤俱樂部的一員,在口袋型 DC 中似乎還不曾見過三轉盤的機種,GR III 可能是唯一一款,隨著轉盤的加入在操作方面也需要點時間去適應,因為調整光圈、快門還是透過上面兩個轉盤,機背這片主要是調整感光度及操作選單時用到的機率比較高,在一般模式下操作它是沒有任何功能的,我想為了防止誤觸所做的設計。機背的 Fn 鍵預設為「AEL/AFL」,另外五向按鍵的左右鍵也支援功能自定義,這點倒是比前代進步許多。

小編自己的 GR 不支援機身充電,GR II 雖然支援機身充電不過得透過原廠的特規線材,GR III 則更加友善支援 Type-C 供電,同時也支援行動電源供電,但不支援邊充邊拍;欲傳輸檔案的話同樣是透過這個傳輸埠,GR III 已經精簡到只有一個對外插槽了。

機身左側唯一個一顆按鍵在拍攝模式下可作為「錄影模式」的切換用途,如果你不常錄影的話,可自訂為其它功能,如果是我的話可以會把這個快捷鍵設為「影像控制」也就是影像風格,操作上會比 ADJ 更直覺也就是前兩代 GR 的操作方式。 

這次 GR III 的產地從中國改為越南,而 GR 系列為了兼顧機身的輕便性,其實機板及鏡頭的配置都已經壓縮到極限了,光軸底下實在挪不出多餘的空間安置腳架孔,這也是為什麼 GR 系列的腳架孔設在光軸以外的位置上,為了就是要避開鏡頭結構。

GR III 鋰電池從原先的 DB-65 改用 DB-110,續航力也從 320 張掉到 200 張,少了近四成左右了續航力這對 GR III 絕對是個致命傷,儘管支援機身充電但這續航力實在有點難看。GR III 內建 2GB 的儲存空間,如果忘記帶記憶卡出門的話至少備而不用,GR III 支援 SDXC UHS-I 規格的記憶卡,只可惜未支援到 UHS-II。

官方推出的兩個皮套分別是  GC-9 與 GC-10,看起來又是要價不斐的原廠配件,畫面右邊 GC-10 的皮革觸感很柔軟,但需要費點功夫才能把 GR III 塞進去,相較之下 GC-9 實用許多。

▌GR III vs. GR II 自動對焦速度比較(一般/微距)

▲【GR III】AF Speed Test(Normal)▲【GR II】AF Speed Test(Normal)

▲【GR III】AF Speed Test(Macro)▲【GR III】AF Speed Test(Macro)以上小編比較了一般模式下與微距模式下的 AF 表現,加上我自己長期使用 GR 一代的經驗來說,搭載混合式對焦系統的 GR III 在這兩種對焦模式下的表現相較於 GR II 似乎沒有明顯的優勢,這也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不過 GR III 的近拍能力的確是大勝。

▌「臉部偵測」 +「追蹤 AF」示範

身為 GR 用戶讓我苦等已久的臉部偵測與像人像風格遲遲不肯下放至韌體,直到現在 GR III 都已經推出我想也沒機會了…GR II 的臉部偵測必須在 EFFECT 的「人像」模式中才支援,GR III 則是直接提供「臉部偵測」開關選項,在任何「影像控制」模式下均支援,不過在 C-AF 連續對焦模式下不支援臉部偵測…這真的是很奇怪的限制,另外直拍有一定的機率無法成功偵測人臉,橫拍的成功率較高!…繼續閱讀

延伸閱讀:

【快訊】全幅隨身機Leica Q2正式發表!4730萬畫素防滴防塵、台灣售價17.8萬!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蕭小芳
    只要蒙皮久了不溢膠,有改善就拍拍手~
    2019年03月08日07:48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