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第1場馬拉松開始到2017年底已經完成了超過1百場馬拉松,但隨著空氣品質每況愈下,繼續跑下去的意願卻愈來愈低,參加馬拉松場次從一年20場降到去年只剩5場,為了追求新鮮空氣,我從去年開始加入山友的行列。
特別是在每次看完麥導的MIT台灣誌之後,台灣高山之美及自然景觀之壯麗就深深的吸引我,評估一下附近最近的百岳登山口就是北大武山,單攻北大武山就成了我的近程目標,但因為離開熟悉的床位就睡不好,特別是流過滿身大汗又無法洗澡,我肯定無法在山屋入睡,所以我只能選擇單攻。
2019年8月首先挑戰尾寮山,來回6小時45分,但在8K觀雲台後,那一段陡上到三角點的山路,我被折磨到七葷八素;後來又爬了力里山及里龍山後,2019年11月2日第1次來到北大武山步道,清翠的山林、清新的空氣及喜多麗斷崖壯闊的雲海,讓我忘記了疲憊,從新登山口到4K標示牌花了3小時,再往上爬時右大腿肌肉出現緊繃不適感,當下我不敢冒險,立即折返,第1次單攻北大武山鎩羽而歸,但是,北大武山的雲海美景,總是令我念念不忘。
後來,常聽馬拉松跑友單攻北大武山,從凌晨天未亮爬到到天黑,痛苦厭世,下山後三天鐵腿;個人覺得:爬山是為了親近山林、欣賞自然美景、呼吸新鮮空氣,是一件快樂愉悅的活動,爬到痛苦、厭世及鐵腿,這並不是我所希望的狀況;因此,我做了一番自我檢討,發現爬山和跑馬拉松使用的肌肉群是不一樣的,馬拉松跑者的體能及肺活量沒問題,但必須訓練兩腿肌肉群熟悉及適應陡上的坡度,於是除了原本的練跑外,我每週加爬一次力里山攻三角點,這樣的訓練非常有效,從圓山登山口上山到三角點,原本要3小時進步到2小時以內,從大腿肌及臀上肌會痠到不會痠,我覺得時機到了。
2020年3月28日再度來到北大武山步道,其實天氣並不好,我只希望不要下大雨,結果,到2K標示牌就開始下雨了,雨不大,穿起了雨衣繼續爬,雨愈下愈大,從新登山口花了3小時到喜多麗斷崖,崖頂上狂風暴雨加打雷閃電,我還是不死心,直到往4K標示牌的小路變成小河流、背包的防雨罩變成蓄水袋、我的登山鞋變成雨鞋,才心不甘情不願的撤退。
接下來氣象局的預報:從4月初到4月12日北大武山都是有雨的天氣,但是參考健行筆記上的分享,介紹了Windy這個APP,顯示了更詳細的降雨量,我發現4月4日有人成功登頂,而且是艷陽高照的好天氣;於是,運用Windy預報查詢了4月11日也是不錯的天氣,我立即上網申辦入山證,準備再度前往。
2020年4月11日第三度單攻北大武山:
3:38抵達新登山口,地面潮濕顯示前一天有下雨,帶頭燈前進,路線因施工有些改變。
4:32舊登山口,填寫入山時間時,發現今天有許多來單攻的人,已經出發了。
5:30抵達2.5K,天未亮,光線昏暗,休息6分鐘,隨著者海拔升高,溫度下降,趕緊穿上外套,吃餅乾補充水分後出發。
6:30喜多麗斷崖,很開心,天氣晴朗,沒有雲海,但視野景觀良好,很有機會上三角點,休息10分鐘,拍照、吃水果及補充水分後出發。
6:48抵達4K標示牌。
7:51抵達大武神木,4K過後的上坡果然很硬,休息10分鐘,拍照,吃了1罐花生湯,補充水分後繼續前進,刻意放慢速度,避免受傷中途折返。
9:40高砂義勇軍紀念碑,連續陡上超累的,但稜線上台灣鐵杉俊秀挺拔、高聳入天,相當壯觀,休息15分鐘,吃水果補充水分,這裡的鳥(聽說叫作:金翼白眉)非常有趣,不怕人,在四周跳來跳去,分給牠一小塊水果,迅速叼走,其他同類則追來追去,休息夠了,放下背包直攻三角點。
10:40抵達三角點,天氣非常好出大太陽,人超多,現場約有20幾人,拍照需要排隊,除了自拍外,還請山友幫忙拍下這難得的一刻,停留8分鐘後下山。
11:30回到高砂義勇軍紀念碑,休息12分鐘,非常餓,吃了1罐八寶粥、餅乾及水果,補充水分後回程,覺得兩腿狀況良好,快步下山。
13:38一路回到喜多麗斷崖,喝水休息,這裡手機有信號,告知家人預計回到家的時間。
15:15回到舊登山口,繳交下山回條,水喝完了,非常渴,一路狂奔。
16:00回到新登山口。
心得感想:
這次單攻,上山時間:7小時02分鐘,下山時間:5小時20分鐘,合計時間:12小時22分鐘。
一、上山比較耗費能量,所以採用多休息、多補充食物及水份的方式上三角點,因為上坡過程會又累又飢又渴,餅乾幾乎吃不下,這時候水果、花生湯及八寶粥之類的食物非常有用。
二、事前的體能及爬山腿力訓練非常重要,下山時不易因腿軟而滑倒,才能有足夠的肌耐力快速下山。
三、回到家,人很累,但心情愉悅,最開心的是兩腿無恙,隔天還帶老婆去爬力里山。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