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關於陸生在台灣的生活的報導,文中化名的陸生們作為可能是兩岸之間最後一批「留學生」,道盡他們來台的生活與失語。而當中的改變很大程度上是根據兩岸關係的變化,而產生在陸生上面對到的相對應變化,例如去年前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來台、「台灣旅行法」的落實以及香港「反送中」運動等等。
如同文中的陸生所言,他們或許已經接受了自己在台灣,因為自己的身份就可能注定不容易被理解,更甚者可能被視為「敵國」人。而當香港在管治上以泛國安法方式處理後,「中國化」的管治模式漸漸確立,我們會見證著這些情況來到自己身上那一天嗎?
「我會不會在台灣不受歡迎?」
初次令我產生出「我會不會在台灣不受歡迎」的想法其實萌生於去年年中的時候,那是一些來自網路上與政治人物不實消息的「認知作戰」,如果你本身不是有真正對這些議題有認知的話,就會很容易被這些不實言論而帶著走。但是,既然我自己是一個來自香港,又在香港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人,加上長大後參與社會運動十幾年的經驗,看到這些只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光環而抹黑香港過去社會運動努力的「新科」議員,加上一直持續有一股聲浪一直附和著這些「認知作戰」,即使我本身作為一個2019後來台的香港人,雖然一直受了台灣人的照顧而心存感激,但還是會猶豫到底他們是「做真的」還是「做假的」;會不會那些包場觀看反送中運動紀錄電影《時代革命》的行動卻是「做假的」,而虛偽的卻運用自己「民意代表」的聲音來蓄意用假資訊撥污水,攻擊一些根本沒有人可以合法代表的人,從而收「以假亂真」之作戰目的。
成為「好移民」?
香港人長期飽受「雙非」(指父母皆非香港居民的在港出生兒童)問題困擾,加上香港政府本身並沒有每天700個的新移民審批資格,審批權一直在中國政府手中,從而成為香港日後本土運動興起的一個背景性因素,因此香港人本身對外來移民的議題就非常敏感。
而這種敏感性在移民潮的當下,亦令很多香港人到了其他國家之後一直非常警惕自己的言行,務求不令移民國的人民覺得自己如同香港新移民語境中「蝗蟲」的形象。但其實想深一層,成為一個「好移民」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如果一個移民已經完全共融於新移民國家的社會當中,其實不會有人覺得他是一個移民,自自然然就是一個英國人、加拿大人、台灣人;因此其實一個「好移民」的標籤反而真正突顯的是,「你不是本國人,你不是台灣人。」
移民去其他國家一定會面對很多生活文化上的差異,但當不同國家都在制度上不停革新來推行優待、方便移民的措施的同時,另一些卻在行政上在不同地方施加門檻,對移民申請人卻是一個玻璃天花板——看不見但撞到卻會痛。或許目前香港人並不如中國大陸的人一樣地位,但即使不是香港人,台灣人真的有能力與意願配合去接收其他移民嗎? 選舉當前,制定移民政策的未來大綱其實對國家成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希望台灣會有一個提出更完整移民政策路線圖的未來。
作者》關山月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