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我是個內向者,我的解決方法就是從書裡找答案」──專訪5月店長程世嘉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更新於 05月10日08:44 • 發布於 04月29日06:10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我是個內向者,我的解決方法就是從書裡找答案」──專訪5月店長程世嘉

文/犁客

「中學時其實我蠻熱衷在研究數學,」程世嘉說,「我到現在還會回頭把機率的課本拿起來看,無聊的時候會拿數學來算,很多人覺得那是他們一生的痛,不想再面對,但我覺得蠻紓壓的,我可以充電,除了放鬆,也因為我真心喜歡這些東西。」

程世嘉坦承小時候並不特別愛讀書,「尤其小學階段很愛玩,父母對我的教育態度又比較開放,所以過得蠻自由的。我哥比較早開始看書,我那時印象很深的是我哥在看一本很厚的書,劉墉的《螢窗小語》,我拿來看半天覺得很難消化,第一次覺得說喔,有這麼厚的書,然後大家會花多時間去看。」

不過到了中學時代,閱讀在生命中的比例日漸加重,「主要是國中時開始理解到:世界上有很多知識、很多學科,而我有個天生的好奇心,希望理解事物怎麼運作──無論是電腦怎麼運作、或者社會怎麼運作──如果我不知道,我就覺得有個問題沒解決。」程世嘉說,「所以書變成我一個很重要的媒介。在2000年前後,網路沒這麼發達,剛開始不像現在有那麼多資訊可以取得,我都是從書本去探索所有事情。而且我是個內向者,我的解決方法就是從書裡找答案,這樣可以迴避我社恐的問題,這還蠻重要的。」

現在回頭看當年的選擇,程世嘉有了些不同想法,「我和很多台灣學生一樣,不大喜歡問問題,會怕問笨問題、怕被笑,所以我就自己讀書;現在想想,從書裡找答案是很好的習慣,但也要懂得舉手問問題,因為與人交流和自己思考,兩者都不可或缺。」

興趣就是蒐集知識

中學時期培養出來的閱讀習慣,後來一直持續,「我們知道台灣的教育就是很硬,就是在考試,但沒告訴我們這些東西背後的有趣事實和我們為什麼要學這些東西,我覺得閱讀幫我補上了這一塊,我那時讀了很多包括數學在內的科普書,以及一些數學和藝術結合的書。」程世嘉說,「我的樂趣就是在蒐集知識,知道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不要只是為了考試。我覺得這就是所謂的素養教育啦,也正好替人生找一些興趣。後來我自己做這一行,AI雖然日新月異,但背後那些數學,也是以前的人累積下來的東西啊。」

程世嘉在史丹佛念的就是AI,「當時大家都邊念書邊找工作,而且那時候全世界的網路泡沫化剛結束沒幾年,所以剩下的公司不是Amazon就是Google,大概有一半同學會去Google,一半會去創業,在矽谷嘛,大家覺得創業是個選項。」程世嘉笑著說,「那時系辦地下室還有兩張其他招募海報,大家幾乎不考慮應徵那兩家公司,沒人要去──一家是Facebook,另一家是還沒被Google買走的Youtube。」

近年「AI」幾乎成了流行辭彙,但當年沒有公司運用AI、或者想把AI應用在哪些發展,「Google是唯一一個把AI用在搜尋引擎的公司,我們剛開始進去就是做搜尋引擎,那時Google也沒有其他產品。」程世嘉說,「當時Google的搜尋已經要擴展到全世界,搜尋資料必須在不同語言間轉換,以及對搜尋品質的評估,都需要先透過大量自動翻譯,再用人工去幫忙改善,我們那時就在做機器翻譯,所以『Google翻譯』是Google很早期就出現的產品,它其實是做機器翻譯的開山祖師。」

演算法是個黑箱

搜尋引擎與演算法有很大的關係,不過程世嘉對目前在社群平台上廣泛運用的演算法並不認同。「首先人會變得被動,幾乎不會主動去探索,就等人家餵給你吃;所以我後來把我手機上的通知全部關掉,幾乎不看推送的內容,確定我想看的我會訂閱,然後定期篩選。」程世嘉說,「推送的資訊太多了,大部分除了讓人分泌多巴胺之外,沒有太大的用處,尤其是短影音當道,人的注意力只剩八秒,一件事情八秒講不清楚就好像這事沒辦法談,我覺得人會限縮自己──每次只用八秒來了解一件可能很複雜的事情,會讓他們的判斷,尤其是重要決策,出現很大的問題。」

演算法的問題不僅如此。「還有演算法本身,它是個黑箱,連Meta可能也不大確定整套演算法是怎麼運作的,那是很多程式堆疊之後形成這樣一個狀態,就像人腦一樣,你突然問一個人『你的腦部是怎麼運作的?』他說不出來,但他還是可以正常生活。」程世嘉說,「演算法是很多不同的邏輯混雜在一起,可能有很多副作用,就好像很多藥,分開吃你都知道會怎麼樣,合在一起就可能造成原本醫生不知道的副作用。這種黑箱的狀況在AI時代會更嚴重,因為大家只知道怎麼去訓練神經網路的演算法,但不知道為什麼有用,這很可怕。」

最大的麻煩則是現在已經在各個國家的出現的狀況,「演算法會形成偏執的效應,它一直推一樣的東西給你,形成同溫層,你的視野就越來越窄,窄到你的世界的認知是扭曲的,有一群人的想法和你不一樣的時候,你沒辦法接受。」程世嘉說,「然後是會放大負面效應。壞的事情大家會很生氣就一直傳。但實際上這世界上99%是好事,只是大家覺得理所當然,不然世界上99%是壞事、99%是壞人的話,怎麼可能運作?當然,社群媒體可以讓大家保持聯絡,可以聯合新的輿論對抗不好的事情,不過剛講的那些效應繼續擴大的話,人類社會是會有問題的。」

超級自大狂才有這種宣稱

身為科技業CEO,程世嘉對許多技術的看法相當公允,包括他的專業,「從前資訊不好取得,現在則是過剩,雜訊太多,AI出來之後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就更多了。」程世嘉搖頭,「之前大家很喜歡貼一些AI產生的精美圖片,但那些圖片一點意義也沒有,如果好笑我還可以收藏到我的哏圖資料夾,但它們就只是很精美,看了好膩。如果我今天是宮崎駿,花了一生累積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你把我的資料全部吃進去之後弄了一個仿冒的宮崎駿作品出來,然後沾沾自喜說『宮崎駿的風格我也可以模仿』,這是什麼呢?你為世界帶來了什麼呢?只帶來破壞而已啊。我對這些人發展AI的方式非常不認同。」

程世嘉認為,很多人用AI著眼於掠奪性的商業利益,相當危險,目前相關產業大多迴避交待「用多少版權物訓練AI」的問題,「它不是創造新價值,是破壞其他的、把價值掠奪過來,我認為這是不對的。」程世嘉說,「你可以利用它當助手,因為它有很多知識在裡頭,協助發想文案啦,文獻查詢或建議,這就是正向的。但現在的狀況是AI公司不說自己的訓練資料是哪裡來的,掠奪的東西越來越多,表面上再怎麼包裝說是為了人類的福祉,我覺得他們其實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社會機制和政府立法絕對跟不上技術的變化速度,現在很多公司的想法也就是先搶再說。「AI不該樣發展,我很強調要先考慮到使用者體驗,不只是你的產品好不好,而是社會要不要接受這樣的服務,對誰有好處,對誰沒好處?這都要先釐清。」程世嘉說,「不要以為我有超級強的技術,我就代表人類的演化和進步,超級自大狂才會有這種宣稱。」

科技的發展、使用,以及在人類社會當中應該有的自省與考量,在程世嘉新作《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讀得出來,在他擔任本月店長的選書也看得出來,「那是兼顧生活中各個面向,盡量平衡,」程世嘉說,「歷久彌新,我認為不大會改變的原則和事實。」

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 - 程世嘉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AI,與人: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