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在一個不是「努力就會成功」的時代,年輕人在意什麼?

換日線

更新於 07月22日04:11 • 發布於 07月08日09:19 • 王善/阿善 Café 的世界分館
在一個不是「努力就會成功」的時代,年輕人在意什麼?
在一個不是「努力就會成功」的時代,年輕人在意什麼?

幾天前,我和一位對人資工作很有興趣的學姐,聊到出生於 1997 到 2012 年之間的 Z 世代年輕人,在職場與生活上「及時享樂」的習慣時,她對我說:「其實我覺得,大家只是更注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而已!」

聽到學姐這麼一說,我想到自己在踏入「大人們」的職場領域後,也發覺到類似的情況──在前輩的社群媒體上,總會看到輝煌的工作紀錄,好似人生與公司綁在一起,公司的每個成就都是自己的亮點時刻。

然而,同儕或 Z 世代同事在社群版面上,卻多半完全不提工作,反而都是旅行、生活的點滴。相差一個世代,對於網路使用、人生重心,就出現了極大的不同,我這才驚覺 Z 世代是多麼地獨特。

Z 世代的臺灣人,長什麼樣子?

為了更了解其他同輩的 Z 世代年輕人,我和現居臺中、就讀高中的丞毅,以及就讀於歷史系的大學生承璦展開了對談。

丞毅跟我分享,他認為 Z 世代的年輕人背負著不小的生活壓力:隨著科技、網路的進步,世界變得更加複雜,年輕人面臨資訊爆炸帶來的生活壓力,還得花費心思思考全球暖化、氣候異常等人類文明發展帶來的衝擊。

不約而同地,承璦也跟我提到作為生活中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網路對自己帶來的影響。她說,由於社群網路發達,也讓很多事情在虛擬世界的討論「更加溫」,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被放大檢視;小至同學間的吵架被發到 Dcard 上公審,大則到一個人的自我形象被網路討論「未審先判」,使得承璦更容易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這也影響到了人跟人之間的距離,」承璦認為,因為這種愈趨激化的網路討論,讓過去口無遮攔的她,反而變得更小心處理與他人之間的關係。網路讓年輕人們更接近,也讓人們變得更遙遠——以此來看,「網路原生」大概就是最能代表 Z 世代的關鍵詞了。

不過,丞毅也提到了 Z 世代對於自我的「主體意識」比較高:在職場方面,多半會覺得自己跟老闆間只是雇傭關係,而非賣命的夥伴;政治社會方面,大家也不一定會為了團體的利益,而做出實質作為,不少年輕人的政治冷感現象即為一例。

丞毅的說法,與我在開頭提及年輕人更重視「自己的快樂」的工作態度不謀而合。然而,難道 Z 世代就是癱軟的草莓族嗎?

「草莓癱軟」的標籤,符合現實嗎?

Z 世代(或更資深的千禧世代)常被貼上「草莓族」、「月光族」等標籤,丞毅也跟我分享,常常聽到媒體或其他世代的人說,Z 世代就是無法承受生活壓力、抗壓性低;此外,Z 世代的消費習慣也跟年長一輩大為不同,「我們喜歡對自己好一點,」丞毅觀察到,年輕人很樂意「把錢花在自己身上,有些人甚至從沒有想過要存錢結婚生小孩,」因為不想肩負生兒育女的經濟壓力。

不過,我認為臺灣 Z 世代年輕人這樣的特質,不該被貼上過度負面的標籤;持平而論,新世代集體對人生的價值觀相近,無不希望在令人焦慮迷惘、且失控向前發展的世界裡,讓自己生活得更舒適、快樂,而不只是埋頭於工作、讀書考試。

「所謂的沒在讀書,是因為年輕人想去尋找不同體驗,了解生活的不同面向,」承璦告訴我,她觀察到周遭朋友的生活與消費習慣,好像常常在「出去玩」──可能是烘焙體驗課程、參與運動課程、藝術創作,甚至是近年很紅的流體畫體驗──雖然不是在做「正事」,但其實也在學習如何「好好生活」,感受世界的不同面向,這對 Z 世代來說是相當重要的。

由此可見,生活與工作間的平衡,是臺灣 Z 世代年輕人的生活價值觀,不該一味地被描繪為癱軟或無所事事。

雖說年輕人樂於享受生活,但其實也有不少人對改變社會很有想法。舉例來說,本文採訪的高中生丞毅,因為很關心教育平權的議題,在高中階段就和同學共同發起「荒野高飛老『英』計畫」,每個禮拜撥出一天午休時間,幫助雲林的偏鄉國小學生練習英文。看來,Z 世代即便重視自我追求,也同樣很關心社會發展。

關心正義、公平的 Z 世代

丞毅向我分享,他很關注偏鄉的教育問題,自己在進行「荒野高飛」計畫時,就深深感受到,儘管學生很樂意學習,偏鄉教育資源卻很不足;因此,丞毅也很關心雙語政策,擔心雙語教育會讓英語能力差距變得更加懸殊,希望城鄉間的「學習差距」不會進一步擴大。

承璦則跟我分享,身為歷史系學生,她最在意臺灣的轉型正義議題:「我們不能用現在的觀念去看過去的歷史,這樣太過武斷。回到轉型正義議題,身在此刻的我們,該用什麼樣的眼光看待過去,我也還在思考著。」

對我來說,我同樣關心語言教育、社會不平等、轉型正義、性別正義等議題,身為生活在臺北的外地人,也期待居住正義能夠被落實、低薪問題可以被改善。在訪談過程中,丞毅也接續跟我提到住房問題、原住民轉型正義等觀點,總結來看,臺灣 Z 世代青年最在意的,就是「正義、公平」這兩個關鍵字。

「因為網路,這個世代更敢反映自己的意見,大家會在網路上集結出一個聲勢,」承璦告訴我,這是 Z 世代青年的「集體力量」,渴望被聽見。

因為在意,我們期望被聽見

訪談尾聲,開啟了「社會議題」的話匣子,兩位同學都有好多話想跟我分享。

丞毅告訴我:「我曾經閱讀過相關報導,談到富人小孩比窮人小孩更容易上臺大,」身為臺大學生,我點頭如搗蒜。因為觀察到教育資源不平等的問題,丞毅很支持近期「私校學費補助」的政策,他希望弱勢族群的學習機會可以被好好保障。

非常湊巧地,承璦也跟我談到身為大學生,她所觀察到的教育延伸問題,「雖然推動了租屋補助,但對大學生來說,不是租學校宿舍的人根本無法享受到,很多房東不讓學生申請補助,」承璦說,很多政策都在「執行層面」出了問題,包含雙語教育也是,即使立意良善,卻可能發生意外的反效果。

Z 世代雖然共同關注「不平等」這個關鍵字,實際討論的議題卻相當「分眾、多元」,不論是政治或民生層面,每個人都對世界的進展有一絲期待,希望變得更好。正因為聲音多元,我知道不少地方及中央機關,都推出了青年諮詢委員,或是青少年委員等職務,希望廣納年輕人的聲音;然而,在我自己與身邊朋友的經驗裡,我們沒有「感受」到這些代表著 20-30 歲 Z 世代的委員會徵集我們的意見,產生實質功效。

臺灣 Z 世代青年,並不是成長於「努力就會成功」的時代。在學的高中生、大學生,各個有著不同程度的焦慮,擔心科技發展會如何影響職涯,擔心未來如何在工作與生活中找到舒服的節奏;至於已經出社會,年近 30 的青年,則焦慮著住房、薪資問題。

在意公平正義、重視生活的平衡、更照顧自己,這是我眼中的臺灣 Z 世代。

(本文原刊於換日線 2024 夏季刊《新時代、新出路──各國青年的世代挑戰》,欲閱讀更多新世代的期許與挑戰,敬請支持紙本季刊。)

【延伸閱讀】

●我的大開眼界、他們的習以為常──中國躺平世代的兩個真實故事
●提早到來的「中年危機」:邁入 30 歲的我們,還在折騰、還沒放棄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0

  • RIO
    這世界從來就不是努力就會成功。 而是用對方法、選對跑道或繼承長輩成就的人在成功。
    07月08日11:03
  • 鈞元(響
    以前的時代是腳踏實地做事,結婚買房生小孩都能做到,現在要踏實地做事連買房都有困難,這才是標題裡的“努力不一定成功”的本意,一堆在那邊強調不努力絕不會成功的人你們是小丑嗎
    07月15日07:12
  • Tien
    當然是詐騙能不能發大財啊
    07月09日05:28
  • 宗翰
    我年輕在乎房子能不能買的起房子
    07月09日03:33
  • linfwtw
    不努力會成功?你是靠(乾)爹族吗?
    07月09日02:2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