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身體是怎麼變老的?「只吃七分飽,延壽又防老」,古人智慧背後的分子機制

天下文化出版

更新於 2022年08月11日01:18 • 發布於 2022年08月11日01:18 • 周成功


圖片來源:pexels

美國有句玩笑話說:人生中只有兩件事是確定不變的:死亡和納稅!當我們長大成人之後,死亡的機會與時俱增似乎是件天經地義的事。過去一百多年中,文明進步最明顯的地方就反映在人類壽命的延長。我們有沒有可能進一步去創造一個沒有疾病的社會?或者說,如果不生病的話,人究竟可以活多久?

有人斷言容易做的事,過去都已經做了:像嬰兒死亡率的大幅降低、傳染疾病的消除等等。因此縱然我們有希望克服癌症或心臟病,人類平均壽命也不會超過120 歲。

人出生之後必然會經歷生、老、病、死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生理機能逐漸減退,生殖能力逐漸喪失,老化在生物世界中似乎是個無可逃脫的宿命。老化背後究竟是什麼機制在決定?為什麼不同生物彼此老化的速度會有天壤之別?這都是在討論「人為什麼會老?」時需要回答的問題。

一般對老化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機器用久了終究會損壞。但是這個解釋並沒有說明,有沒有特定的原因會造成身體在老化過程中的損壞;另外它也沒有解釋為什麼不同的動物,其壽命的差異會如此巨大,像老鼠最多只能活2 到3 歲,而人的壽命可以到100 歲!

在回答「人為什麼會老?」前,先要澄清一個觀念:「老」是不是一種病?老人家很容易生病,年紀大了之後,全身的功能都在衰退;隨之而來的是各種病痛乃至於最後的死亡。但老化並不是一個特定的致病原因所造成。因此「老」不是一種病!

老化現象背後的分子機制

接下來讓我們探討「身體是怎麼變老的?」,也就是問產生老化現象背後的分子機制是什麼?在個體成長的歲月中,細胞內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讓身體開始呈現不同的老化特徵?目前有兩個重要的理論可以解釋細胞或個體的老化。一是保護細胞染色體端點的端粒結構逐漸耗損;一是細胞內的氧化壓力造成傷害。

端粒與老化

端粒是由端粒酶所維護,用來保護線性染色體 DNA 端點的一個特殊結構。就像一條麻繩的兩端必須打結封死,麻繩才不會鬆散而瓦解。端粒酶在胚胎細胞中活性很高,但到了成人之後,活性會大幅下降。成人細胞每次分裂時,染色體 DNA 都必須完整的複製一份,如果沒有端粒酶的維護補充,端粒的結構就會一直縮短(見第七堂課)。

缺少端粒酶的成人細胞,染色體端粒無法補充。因此正常細胞只能分裂一定的次數,當端粒的結構被消耗殆盡時,細胞就會停止生長而呈現老化的狀態(圖12-3)。

如果缺少端粒酶是細胞老化的原因,那麼想辦法增加成人細胞中端粒酶的活性,細胞不就不會因端粒的消耗而變老了嗎?這個想法初看似乎可行,但仔細想想卻有它的致命傷。

正常細胞有了端粒酶,當然就可以不斷分裂而不會老化。但這種長生不老的細胞,其實與癌細胞只有一線之隔。許多研究都告訴我們:正常細胞走向癌細胞的第一步,就是要增加細胞中端粒酶的活性。

換言之,細胞老化可能是身體防止癌細胞產生的一個重要的機制。如果補充端粒酶有引發癌症的疑慮,還有沒有其他方法能讓細胞端粒變短的速度減緩?2009 年諾貝爾獎得主布雷克本的新書《端粒效應》倒是提供了一個簡易可行的方法,那就是多運動和少壓力。

氧化壓力、限制熱量與老化

另外一個造成細胞老化的因素就是氧化壓力。氧化壓力是什麼?簡單的說,氧化壓力就是身體燃燒食物產生的副產品。維持生命需要從外界攝取食物,食物在細胞裡燃燒產生能量,而在食物燃燒過程中產生的高能量電子(NADH),在粒線體中透過電子傳遞鏈把能量釋出,製造ATP 供細胞使用。

但在傳送過程中高能量電子如果碰到氧,就會產生像過氧化物這一類化學活性非常強的自由基,這些自由基會對細胞的DNA 或細胞膜造成傷害。如果細胞修補不及,傷害就會隨著年歲的增長而累積,最後導致老化(圖12-4)。

如果自由基在老化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那麼少吃一點,自由基生成減少,是不是就可以延緩老化過程呢?早在1935 年,美國生化學家克萊夫.麥凱(Clive McCay)就報告過他用大鼠做的實驗,發現在不影響正常營養的狀態下減少攝食的熱量,的確可以延長老鼠壽命50% 以上。後續的研究發現不僅老鼠,甚至果蠅、線蟲等模式動物,限制熱量都有很好的長壽效果。

限制熱量攝取可以延長小鼠壽命,間接支持了自由基促進老化的假說。限制熱量能延長小鼠的壽命,對壽命比較長的靈長類動物是否同樣有效?

2009 年美國威斯康新大學在《科學》雜誌上,報告一個花了20年時間的研究,發現30% 的熱量限制的確可以讓恆河猴活得健康而長壽。但是三年之後,美國國家老化研究所的團隊在《自然》雜誌報告,另一個花了25年研究的結果發現,30% 的熱量限制不能增加恆河猴的壽命!

雖然限制熱量不會延長猴子的壽命,但帶來的健康效益仍然可以從演化的觀點來理解。簡單的說,靈長類動物在過去幾百萬年的野外生活中,食物的取得絕非充裕,因此我們的身體是用來應對長期半饑餓的生活型態;愛吃甜食、油脂、不愛運動都是天性。如今衣食無缺,還長期美食過剩,文明病像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就因此而起。限制熱量只是再把我們帶回本來應該有的生活型態罷了。

熱量限制究竟能不能延緩我們老化的速度?在長期演化的過程中,不同的物種應用不同策略來應付饑饉的環境。也許要從演化的角度,我們才有機會真正掌握熱量限制對我們身體代謝的影響。

現在國外有非常多有關熱量限制的人體臨床實驗在進行,有隔天禁食;有一個月前五天每天攝取720 大卡,然後恢復正常,一個月後再重複;還有不管熱量,但維持每天下午2 點到次日8點禁食(這不就是佛教出家人的過午不食嗎?)等等。

當然,這些臨床實驗只能去看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的指標有沒有下降,而不能回答壽命是否會延長。不過初步的實驗結果證明,不同的熱量限制方式,的確都可以改善這些文明病的指標,使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機會下降。可惜的是,這些研究都是以西方人為對象,其結果是否也適用對東方人?還需要有更多本土、在地的探索才行。不過古人說「只吃七分飽,延壽又防老」,似乎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去實踐的方法。

➢【書籍資訊】《生命為什麼如此神奇?》

【延伸閱讀】端粒愈短,早衰病故風險愈高〉

>>馬上加入 天下文化 官方LINE好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