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佳樺 圖/袁圈
嫁入夫家後面對婆婆,相機有時是她的眼。
她的婆婆常將職場官威帶至家中,沉臉地說著己是人非。那個場合,她試著抹掉自己眼神中的不馴,不與人正視,謙恭,寡言,微笑是她的語言。
廚藝極好的婆婆常親自教導祖傳菜餚,說料理是思鄉思人的源頭,必定要有傳人。她擔心忘記,用手機拍下每道做菜步驟。婆婆示範料理的過程聲音略揚,她不著痕跡地調整相機鏡頭遠近,拍攝眼前的人物料理動作、菜色,也藉由鏡頭,觀察婆婆的表情。
「怎麼隔著相機看?直接看,觀察得才細啊。」事後丈夫提出心中疑問。
「直接看,有時看不清。」猶記新婚不久,她邀請公婆到自家聚會,丈夫正在廚房幫忙,婆婆連說好、好,揚起熱情笑容。她怯怯地回以微笑,婆婆下一句話忽然在她耳畔回盪嗡鳴:「好媳婦是不會讓先生進廚房的。」
她才恍然,表面的笑不是真心的讚許。之後,每天都得回婆家的她將面對公婆的壓力發洩在丈夫身上。漸漸地,她經常在廚房中以鏡頭拍下遠處、近景中令自己畏懼的人,然後拉至手機螢幕上放大細看——婆婆眼神緊盯自己,有什麼意思嗎?挑眉、扯動嘴角,方才自己說話不得體嗎?拍攝這種人像照,對於當初喜歡攝影的她而言,已失去對線條、比例、景深與光影的講究了。
丈夫覺得她本末倒置,看著手機相片,忖度影中人的表情及內在,不如找當事人問清楚,才能消弭彼此嫌隙。
她則認為,沒有聲音的照片比起問話相對安全。有次婆家大家族聚會,她幫忙攝影,二十多位長輩誇讚她賢慧,婆婆說:「我這媳婦真好命,不用做家事,天天有人伺候。」她轉向說話的那張口,兩側刀刻的法令紋凸顯了高聳的顴骨,似笑未笑的眼神分辨不出方才話語是不滿或是戲謔。她真希望婆媳互動只存在相片而非現實中,無聲,且可以刪除。
有年端午家族聚會結束,她待在婆家,等待去取車的丈夫前來接送,婆婆邀約隔天至家中學習祖傳科理,她委婉拒絕,婆婆笑笑地說,來家裡要三催四請,婆家永遠不是自家。
有那麼幾秒,她常在螢幕上觀察的那張臉在眼前不斷放大,精細地連毛孔、嘴角銀白細毛、眼角多層皺摺裡的黑斑、鬆垮皮膚都清晰地可見。
她也回以淺淺的笑,心中浮現一個想法:人在驚嚇時,腦中原來不是空白,她竟分神地比對眼前人與照片上膚色的細微差別,此刻婆婆的直白話語充滿撞擊力道,不必費心猜測話語深意。她常對著手機上婆婆的五官,模擬如何回應對方的變化球,完全沒料到真實的觸身球竟然痛感不小。
她盯著眼前的怒眉圓眼,心想,原來螢幕上相片的放大,可以造成拉近彼此距離的幻覺。現實裡,有些關係比宇宙銀河還遙遠。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