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以色列歷史學家預言,2050 年 AI 將創造大批「無用階級」

科技新報

更新於 2017年09月19日10:58 • 發布於 2017年09月18日18:01

面對人工智慧對人類工作造成的影響,有人樂觀看待,也有人很悲觀,樂觀的人參照過去歷史,認為有破壞才有新生,人工智慧可以取代令人痛苦、低價值的工作,讓人類從事更高階的工作,與機器和諧共存。悲觀的人看到的是代價,認為人類求取進步是天性,但是付出的代價可大可小,人類社會不見得有能力和平處理,如馬雲即言大量失業恐釀第三次世界大戰。這是兩個極端,更多人思考的是,當人類沒有了工作,如何度過漫漫長日?

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工作雖然是人生的束縛,但能成就生命意義、拓展社交生活,是社會運作的基石。工作是人生重要風景,一旦沒有工作,人類與生俱來在馬斯洛心理需求層級往上爬的動機,會驅使人類去做其他事情;他們做什麼,對未來的影響茲事體大。

以色列歷史學家,也是人類大歷史的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大膽臆測,人工智慧將創造一大群拿著基本收入的「無用階級」,他們將成為尖端科技的採用者,當現實世界將他們屏除在外的時候,乾脆沉浸在虛擬世界的遊戲規範裡,在虛擬世界拚搏,累積人生的積分,尋找人生意義。作者以自己的小姪女玩寶可夢比喻,大家都走在同一條路上,玩家的眼睛看到的是不一樣的世界,他們會因為捉到稀有怪而找到滿足感。

但或許讀者會問,在電玩世界過關斬將贏得的滿足感,遠不如在社會上功成名就得到的財富,拿去住豪宅、買名牌包、開名牌車,發展到現在所謂的花錢做體驗式消費來得有意義。但哈拉瑞認為,意義是來自大腦解讀,不是永恆不變的東西,就像宗教信仰,許多信徒願意遵循宗教給予的規範,滿足於貧困的日子。他舉例,以色列的超正統猶太教拉比接受政府微薄的補助,或是仰賴太太出去工作賺取微薄的薪水,每天研讀聖經就是他們的工作,這些人卻是全世界最快樂的人。

哈拉瑞還舉例,這種感覺就像家裡有一個青少年,在父母允許下寧可每天吃漢堡可樂,也不願意走出房門一步,為的就是沒日沒夜的打電動。他們不需要追求外面的功成名就,反正外面也沒什麼機會。哈拉瑞在這裡暗諷的是無條件基本收入政策,他認為 2050 年社會的無用階級就會變成這種靠微薄收入度日、滿足生理需求,精神上一頭鑽進宗教般的虛擬遊戲裡,按規矩生活,靠積分追求意義的人。

人工智慧樂觀派一定不同意哈拉瑞的論述,因為他們認為,人工智慧雖然會取代大部分工作,但同時也會創造很多新工作。OECD 報告指出,現在唸小學的兒童,長大後從事的工作有 65% 現在還沒產生,另外 35% 的工作一半將被自動化取代。Forrester Research 預估未來 10 年自動化、AI 的興起將為美國創造接近 1,500 萬份新工作,同一時間機器人等新興技術也讓 2,500 萬份工作消失。

如果考慮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影響,人工智慧或許可以彌補缺工的問題,但沒有考慮到的是,人類一定能駕馭人工智慧創造出來的新工作嗎?哈拉瑞可不這麼樂觀。譬如金融科技會讓許多銀行行員或從事金融保險業的員工失業,但這些人無法轉去做未來缺口很大的虛擬實境設計師,就算有完善的職業訓練機制,至少要花 10 年才能養成一項全新的技能。在人力重新安頓的期間,勢必歷經社會動盪。簡單來說就是樂觀派聲稱人類可以駕馭人工智慧,但現實是轉行沒那麼容易。

哈拉瑞是以色列人,又是歷史學家,他看待人類千古至今對宗教的狂熱與非現實化,認為人一旦失去現實世界的希望,就會轉求虛擬世界。他形容面對電腦打線上遊戲或虛擬實境的玩家,跟在耶路撒冷面對一片殘骸廢墟彷彿看到神蹟的人,心理上其實一樣。信教的人只要遵循宗教給予的規範,就可以離神更近,玩電玩的人也同樣,藉由積分得到人生意義。

我們早就知道,金錢不一定帶來快樂,很多時候金錢與名氣會成為痛苦的根源,很多人都是退休之後或不工作時,才發現人生的意義與快樂,所以只要有維持溫飽的基本收入,人類不見得一定要工作。哈拉瑞就此推斷,人不工作的時候,很可能會活在幻想裡,遵守虛擬世界想像出來的律條,追求人為目標。

哈拉瑞的推論或許有幾分道理,但是唯一可慶幸的是,今年是 2017 年,距離 2050 年還有 33 年。在人工智慧準備好取代人類的那一刻來臨前,人類還有時間做好應變機制,譬如現在的保險業務員未來可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駕馭人工智慧,現在的貨運駕駛員未來可操縱無人車系統,不見得俗哈拉瑞所述,保險業務員非得轉行做虛擬實境設計師不可,只要努力做到產業與技能同步升級的目標,就可以把失業的衝擊降至最低。

但前提是相信人腦還有很大的開發潛能,可以駕馭人工智慧,以及要有實際作為,尤其是教育。至於那些沉迷電玩才能獲得滿足感的人,無論這個世界變得怎麼樣,總是會有這麼一群人無聲的存在著,至於要如何讓這群人無害,甚至積極進取貢獻社會,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首圖來源:Flickr/greentleaf CC BY 2.0)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