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2024母親節.體驗世界》詩人吳俞萱:在世界各地活出喜悅的生命,成為比孩子更瘋狂的媽媽

Openbook閱讀誌

更新於 05月14日10:49 • 發布於 05月12日01:50 • 余筱芒

如果要以一句話來描述詩人吳俞萱,或許是「不安分的靈魂」。成為母親後,她的不安分化作推動生命的滾燙引擎,帶著孩子滿世界跑,周遊列國,甚至放膽涉險,讓兒子小川擁有與眾不同的生活體驗。

訪問進行時,台灣天色漸暗,視訊那端身在德國柏林的吳俞萱,頂著一頭精靈氣息的極短髮席地而坐,近午的日光籠罩客廳,她綻開微笑。現年7歲的小川在旁安靜聆聽參與,大人間語氣逐漸嚴肅,他便自在離開,去做喜歡的事。

讓每個成員能自由自在去做喜歡的事,可以說是這個家的核心精神。

➤讓自己跟小孩都過最想過的生活

曾在苗栗全人實驗中學擔任老師的經驗,讓吳俞萱在小川誕生前有如「當過100次媽媽了」。當時她跟學生幾乎24小時都在相處:有戀愛中的孩子坐在吳俞萱房內織打圍巾;有難過失措的孩子說出傷心事在她房內嚎啕大哭。

「那時我常想,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大人,來陪伴這些孩子?對孩子說出我的信念並不困難,困難的是為每一個獨特的孩子,引出他們對自身的信念。對我來說,回應每個孩子的生命追尋,就是最困難的事。若有100個孩子,就有100種回應的方式。我想成為支持他們生命的力量,當他們對自己的存在有一份確信,那麼接下來,當他們心有所願,學習就是自然的事,完全不需要我的支持,他們也會熱烈地投入。我想做的只是,盡力找到方式去愛每一個孩子。」這是全人實驗中學的經驗,在她心裡撒下的火種。

吳俞萱眼神清澈的繼續說:「小孩是看著大人的背影長大的,我怎麼活,會影響我的孩子怎麼活。所以我沒有一點妥協地在每一刻做出自己最渴望的選擇,然後去承擔自由帶來的責任。」她提到,為了過著「說走就走」的遊牧生活,每週都得要努力賺取下一週的生活費,承受隨時斷炊的風險。「但這太值得了。我們一家人的生活,可以隨著當下的心願而超展開,不斷接收意外的禮物。」

吳俞萱在全人實驗中學帶領孩子們討論聶魯達的詩。(取自吳俞萱臉書)
吳俞萱在全人實驗中學帶領孩子們討論聶魯達的詩。(取自吳俞萱臉書)

➤與孩子站在未知這條線上,一起摸索

問她自認是怎樣的媽媽?吳俞萱的答案是:想被孩子挑戰、跟孩子一起成為初學者、比孩子更瘋狂。

她解釋,挑戰指的並不是親子間的對立,而是希望孩子「不聽話」:「我期待小川說出跟我完全不一樣的感受和想法。他不用聽我的話,而是聽他自己的話。我們之間的差異才能打開我們的認知和行動邊界,見證生命的豐富可能性。」

至於跟孩子一起成為初學者,則可呼應到吳俞萱一家接近游牧的生活型態。

她在《沙郡年紀》讀到李奧帕德(Aldo Leopold)說:「應把土地想像成一種生物機制,因為只有當我們能夠看到、感覺到、理解、喜愛或信任事物時,才會產生倫理感。」這啟發了她帶著小川遷居花蓮玉里,讓當時3歲的小川跟著「Pinanaman河邊的教室」阿美族的孩子一起在秀姑巒溪邊玩水、捕魚、採劍筍、生火、學習部落祭儀。

吳俞萱說:「要浸泡在鮮活的自然之中,才會發自內心去珍惜和守護自然的土地和生物,切身理解人和萬物是一體的。就像繪本《被生下來的孩子》找到自己跟世界的連結,才會心動、心疼、心痛,自發地體會到存在的責任。」

有一天,吳俞萱跟小川共讀完繪本《影之島》,在廚房聽到小川獨自向書中滅絕的動物說:「對不起,讓你們消失了。」這是她意識到孩子長大的瞬間。而小川在讀了繪本《野溪怎麼了?》之後,他現在無論去哪裡,都自備袋子,撿拾路邊和山林中的垃圾。他最近還主動宣示:「俞萱,我決定不再吃肉了。殺動物就是在殺人,這是一樣的意思。」於是,小川一家人開始吃素。

在Pinanaman河邊教室的小川(左)與同學。(吳俞萱提供)
在Pinanaman河邊教室的小川(左)與同學。(吳俞萱提供)

2022年夏季,吳俞萱離開花蓮,與愛人和孩子二度赴美,前往新墨西哥州攻讀印地安藝術學院創意寫作研究所。

沉浸文學的時光外,她除了安排新墨西哥州公路之旅盡情探索,並四處造訪民主學校,邊玩樂也邊學習觀察,足跡遍布美國、祕魯、法國、德國、保加利亞、土耳其。

在異國,大人孩子都是初學者,吳俞萱很享受與孩子共同探索世界的歷程。吳俞萱與小川在大峽谷合影。(吳俞萱提供)
在異國,大人孩子都是初學者,吳俞萱很享受與孩子共同探索世界的歷程。吳俞萱與小川在大峽谷合影。(吳俞萱提供)

吳俞萱享受與孩子共同探索世界的歷程。評估風險後,她會邀請小川在語言不通的地方搭便車、跳進大海游泳、在陌生的街道和森林夜遊。「踏上異國,我和小川就是共學的夥伴,一起學習新的語言、認識新的文化習俗、建構新的生活模式。我們什麼也不會,什麼都能學。越多歸零的經驗,讓我們越來越敞開,越來越信任我們在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都能發芽。」

今年還過不到一半,她已與家人穿梭於世界各處:在位於巴爾幹半島的多山國家蒙特內哥羅(Montenegro)度過一段時光;往花蓮玉里探望織羅部落的阿美族朋友;在台東池上舉行詩歌舞踏工作坊;到義大利參加波隆那童書展;在柏林,帶小川參與聲援巴勒斯坦的政治集會;在英國劍橋,跟她以前的學生、剛拿下第16季《魯保羅變裝皇后秀》冠軍的妮妃雅討論創作的構想。

小川在蒙特內哥羅的濱海小鎮,跟吳俞萱一起去探險。(取自吳俞萱臉書)
小川在蒙特內哥羅的濱海小鎮,跟吳俞萱一起去探險。(取自吳俞萱臉書)

「衡量現實狀況,知道怎麼自我保護、應變之後,去做一些跨過社會隱性制約的事。總是有各種意外存在,但我試著在各種事情上比他瘋狂。我想要把孩子培養成勇於冒險、勇於去想像的人。」吳俞萱勉勵自己比孩子更瘋狂,也常自問:要怎麼不讓自己的已知去干擾小孩的未知?能不能站在未知的線上共同摸索,同時允許孩子發展想法跟行動,成為有主體性的人?

這份精神,從她2020年的臉書貼文貫徹至今:

童年就是盡可能地晃遊、盡可能地打開經驗的世界、保持身心的野性,在愛之中而不為愛命名。等到小川長大一些,再慢慢透過知識所帶來的視野,穿透事物的表象去整合那些破碎而真實的經驗,慢慢從無限複雜和浮動的訊息裡,抓出一個相對清晰的圖像,去鍛鍊和鞏固自己的直覺。

吳俞萱時常自問:要怎麼不讓自己的已知去干擾小孩的未知?(吳俞萱提供)
吳俞萱時常自問:要怎麼不讓自己的已知去干擾小孩的未知?(吳俞萱提供)

➤訪問小川

Openbook:小川有喜歡的書,想跟大家分享嗎?

小川:創造學校、創造車子(如果我是設計師系列:《如果我是汽車設計師》、《如果我是學校設計師》、《如果我是房子設計師》),還有狗狗跟青蛙(《包姆與凱羅》系列)。

Openbook:在小川的心中,俞萱是怎麼樣的人?詩人或媽媽?(舉例:很自由、很有自己想法,或讓你很快樂的媽媽)

小川:讓我快樂的媽媽,讓我很快樂的媽媽!(高興地說)

Openbook:跟俞萱會一起做什麼?

小川:跟我一起煮飯,還有學英文。

吳俞萱:我們會一起看繪本,會一起搭便車,出去冒險。(看向小川)早上的時候,我們會陪你騎腳踏車或溜直排輪去柏林民主學校,然後,讓你自己待在那裡去過你自己的生活。我們下午、傍晚會怎麼樣?我們去接你回家,跟你聊天,聽你講在學校發生的事、喜歡的女生。然後就一起煮飯,有時候一起看電影。我們每天晚上睡前會怎麼樣?

小川:快樂的事、感謝的事、還有成長。

吳俞萱:我們每天晚上會有一個固定的儀式,就是要講自己今天快樂的事、感謝的事,有什麼成長。

Openbook:小川一開始說,俞萱是讓你很快樂的媽媽,可不可以跟我們分享跟俞萱相處時,快樂的事?(小川沉默)還是沒有特別原因,跟俞萱相處就是很快樂,是這樣嗎?

小川:嗯!(篤定)

Openbook:在小川的心中,俞萱是怎麼樣的媽媽? 小川:讓我快樂的媽媽,讓我很快樂的媽媽!(吳俞萱提供)
Openbook:在小川的心中,俞萱是怎麼樣的媽媽? 小川:讓我快樂的媽媽,讓我很快樂的媽媽!(吳俞萱提供)

➤吳俞萱的推薦書單

  • 《我的海盜父親》,大衛・卡利(‬Davide Calì‭)作,葛雷羅(Maurizio A. C. Quarello)繪,柯倩華‭譯,大塊文化【內容簡介➤

推薦對象與原因:父親編造自己是海盜,但小孩發現父親只是一名礦工。當他跑去礦場,看到父親房間貼了海洋的照片,小孩忽然有了新的感受。礦工必須在完全漆黑的山洞中工作,跟他父親渴望的海盜生活完全不一樣。小孩最後爬上梯子,把父親的海盜旗掛起來,他想鼓勵父親就算做礦工,也可以繼續把自己當海盜。想跟家長分享這本書。我們不要小看小孩對於真實的承受力跟轉化現實的能力。《我的海盜父親》是讓家長去感覺、看見小孩魔法的一本書。

  • 《敵人》,大衛・卡利(‬Davide Calì‭)作,沙基.布勒奇(Serge Bloch)繪,吳愉萱‭譯,米奇巴克【內容簡介➤

推薦對象與原因:「敵人」概念是被塑造出來的。當書中士兵躺在地洞看星星,就覺得有這麼多夢想,有這麼美麗的世界,我們到底為什麼要戰爭?他回到自己真實的感受,就離開了戰場。想要跟小孩分享的是,一定要找回自己相信的價值。乖乖聽令的小孩,要怎麼重新感覺到自己的心?怎麼脫離體制,脫離大家都遵行的價值?

  • 《被生下來的孩子》,佐野洋子著,青林出版【內容簡介➤】 (已絕版)
  • 《野溪怎麼了?》,莊詠婷著,尖端出版【內容簡介➤
  • 《影之島》,大衛・卡利(‬Davide Calì‭)作,‭克勞岱雅.帕瑪魯奇(Claudia Palmarucci)繪,穆卓芸譯,大塊文化【內容簡介➤
  • 《沙郡年紀》,奧爾多.李奧帕德(Aldo Leopold)著,李靜瀅譯,果力文化【內容簡介➤

受訪者簡介:吳俞萱

詩人。2022年夏天從花蓮的阿美族部落移居美國,就讀美國印地安藝術學院創意寫作研究所。為了跟兒子小川一起探索地球,曾在庇里牛斯山打工換宿,在美國的荒漠、法國的古城、紐約的河畔駐村創作,也曾一起踏上祕魯、土耳其、保加利亞、蒙特內哥羅、義大利……現在,為了小川的教育而移居德國柏林,每天活在那些讓心臟怦怦怦的飽滿瞬間。

閱讀通信 vol.281》打棒球真是一件熱血的事啊!

【2024母親節特別企劃】系列人物專訪

(視覺設計:廖宜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定期贊助

  • 單筆贊助

  • 300

  • 500

  • 1,000

  •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 300

  • 500

  • 1,000

  •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 余筱芒
    2024-05-12 09:50 吳俞萱, 詩人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