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前夕「省港盃」又踢畢一屆,最終廣東省繼去年互射十二碼後,今年亦以一球小勝,連續兩年掄元。今年球賽再度火藥味十足,有廣州隊球員入球後更走向香港球迷脫衣挑釁,瞬間點燃場內氣氛,導致球迷憤怒地向場內擲雜物洩憤。疫情前後幾屆省港盃都起衝突,這場廣東省對香港的足球盃賽雖然歷史悠久,這不禁讓人再度思考,這項歷史悠久的賽事,是否仍有續辦的必要?
除了場內的火藥味,今年的省港盃還出現了一個奇特的場邊現象——廣州隊球迷竟然對自家球隊報以噓聲。每當廣州隊球員觸球,球迷們便發出不滿的聲音,甚至與香港球迷一同為港隊加油。這一現象看似荒誕,卻折射出當前廣東足球的一個重大轉變:球隊的「本土性」逐漸消失。
省港盃最早由霍英東發起,作為粵港兩地交流的體育盛事。回歸後,霍氏家族對香港體壇的影響依然深遠,因此賽事的存續問題仍具討論價值。然而,這項賽事的發展,也讓我們見證了兩地足球的變遷。雖然自1999年起,省港盃取消了外省球員的限制,只要在當地球會效力的球員均可入選,但多年來粵港兩地仍多以本地球員為主。然而,今年的省港盃卻出現了明顯變化。
隨著中國足協又再「改革」整治國內聯賽,曾經稱霸亞洲足球的「廣州隊」在金主恒大自身難保下,連續三年未能還清債務而被取消資格解散,以往以「廣州富力」和「廣州恒大」為骨幹的廣東隊不再,今年廣東隊的組成核心是「深圳新鵬城」,前身為「四川九牛」,屬於「城市足球集團」——即以英超曼城為首的足球集團體系,陣中球員幾乎沒有廣東出身之粵系球員,甚至縱觀整支「廣東隊」,廣東省出身就只得兩人。當年廣州恒大以資本一舉登上亞洲足球殿堂,一時象徵的固然有中國市場崛起,但球會宣傳處處以粵語為先。對於不少廣州球迷而言,陣中球員只要廣東出身,同聲同氣就值得支持,但「深圳新鵬城」就有如外省人新到貴境已經喧賓奪主,影「廣東隊」被外省人奪舍,恰如廣東的縮影。
多年來盃賽縱使非正式比賽,並非國際足協國際賽週期賽事,賽程又多和香港聯賽撞期,球會有權不放行球員參賽,本來就難以湊出最強陣容。以今次香港的最後陣容,多非一線必選之人,而攤開近幾屆香港隊大軍名單一直只派出B隊,今年甚至再次一級,以考察年青球員為主,廣東隊派出卻是「準國腳」級陣容,近年不少年青「大港腳」成為主力前,都經過省港盃最後洗禮,不失為兩場香港隊練兵之仗,對於年輕球員而言,這是一個寶貴的比賽機會,可以讓他們適應高強度的對抗環境。今年香港主場一役錄得八千多人入場的成績,實在足夠成為續辦的理由,入場數字反映「香港隊」本身有叫座力,固然多踢多益善。
作者》布寒野 前香港網媒編輯,飄洋來台後繼續心繫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