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不白
中國的歷史都是帝王將相的歷史,太多宏大敘事,太多氣吞如虎,平民百姓往往只是一串數字。做為一般人,假如回到戰國時代,很可能做不了商鞅、張儀,更做不了秦始皇,很可能是秦治之下的農民,而且極有可能在時代的裹挾下,被徵召去前線做士兵。在被稱作虎狼之師的秦軍之中,普通士兵的境遇是怎樣的?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出土大量秦簡,其中有兩片木櫝是兩封家書。寫信的是兄弟二人,一個叫「黑夫」,一個叫「驚」,信是寫給他們的兄長「衷」。
先看第一封信,是黑夫寫給衷:
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衷,母毋恙也?黑夫、驚毋恙也。前日黑夫與驚別,今復會矣。黑夫寄益就書曰:遺黑夫錢,母操夏衣來。今書節(即)到,母視安陸絲布賤,可以為襌裙襦者,母必為之,令與錢偕來。其絲布貴,徒(以)錢來,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陽,攻反城久,傷未可智(知)也,願母遺黑夫用勿少。書到皆為報,報必言相家爵來未來,告黑夫其未來狀。聞王得苟得……(轉背面)
毋恙也?辭相家爵不也?書衣之南軍毋……不也?為黑夫、驚多問姑姊、康樂孝須(嬃)故尤長姑外內(?)……為黑夫、驚多問東室季須(嬃)苟得毋恙也?為黑夫、驚多問嬰記季事可如?定不定?為黑夫、驚多問夕陽呂嬰、匾里閻諍丈人得毋恙……矣。驚多問新負(婦)、妴得毋恙也?新負勉力視瞻丈人,毋與……勉力也。
二月辛巳日,黑夫和驚再次問候大哥衷,母親還好吧?我和驚都滿好的。前天我與驚分開,沒想到今天又碰到一起。這麼快給你們寫信,就是想說:給我寄點錢來,另外讓母親做幾件夏天的衣服,一併寄來。收到信後,讓母親看看安陸的絲布價格,如果不貴,就做整套的夏衣,一定要做啊,做完和錢一起寄來。如果貴,就多寄點錢來,我自己買布做衣服。我要去攻打反城淮陽,時間會很久,結果怎樣也不知道,希望母親給我的錢不要太少。收到信後就回一封吧,一定要告訴我們,給家裡掙的爵位下來了沒有。要是沒下來,就寫信告訴我。聽大王說,如果……(轉背面)
沒有問題吧?有沒有感謝這些派送爵位的人啊?衣服和錢一定要寄到南軍……不要搞錯了。替我們問候姑姑和姊姊、孝姊姊……特別是大姑……再幫我們問候東室的小姊姊,應該還好吧?還有嬰記季,我們和他說的事怎麼樣了?定下來了沒有?還有住夕陽裡的呂嬰,住匾里的閻諍,兩位老人還好吧……驚惦記家裡的新媳婦,還有(妹妹)妴,妴還好吧?新媳婦盡力照顧好老人,不要……盡力吧。
第二封信是驚寫給衷:
驚敢大心問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內同……以衷,母力毋恙也?與從軍,與黑夫居,皆毋恙也……錢衣,願母幸遣錢五、六百,布謹善者毋下二丈五尺……用垣柏錢矣,室弗遺,即死矣。急急急。驚多問新負、妴皆得毋恙也?新負勉力視瞻兩老……(轉背面)
驚遠家故,衷教詔妴,令毋敢遠就若取新(薪),衷令……聞新地城多空不實者,且令故民有為不如令者實……為驚祠祀,若大發(廢)毀,以驚居反城中故。驚敢大心問姑秭(姐),姑秭(姐)子彥得毋恙……?新地入盜,衷唯毋方行新地,急急急。
驚謹向大哥衷問好,母親還好吧?家裡人都好吧?母親真的安好?我在軍中,和黑夫一起,我們都滿好的……錢和衣服,請母親給我五、六百吧,布要挑好的,不要少於二丈五……借了垣柏的錢,花光了,家裡再不寄錢來,真要死人了。急!急!急!新媳婦和妴還好吧?新媳婦盡力顧照好兩位老人……(轉背面)
我離家遠,大哥照顧好妴,讓她別去太遠的地方砍柴,大哥讓……聽說新占領的地方,城裡的人都跑空了,這些舊民不願聽從秦國命令,實在是……為我祈禱吧,如果卦裡有凶兆,也不必擔心,因為我現在正在反城呢。替我問候姑姊姊(即姑表姊),她和她兒子彥還好吧?新占之地有盜賊,大哥千萬不要去新地啊。急!急!急!
從行文看衷是老大,黑夫是老二,驚是老三,下面還有小妹妹名妴,往上是兩位老人。老三剛娶媳媳,說話比較任性,但很關心小妹妹。這是一戶普通人家,信中未提及姓氏,戰國時期,姓氏還是貴族特有,平民無姓無氏,即便自家人說話不提姓氏,如果是貴族出身,對人物稱謂也應該加上伯、仲、叔、季等字樣,所謂禮不下庶人,平民沒有這些講究。普通人家正是秦國徵兵的主要對象,黑夫兄弟三人,有兩個上前線,大哥或許有傷,或許有殘疾,僥倖躲過兵役,在家照顧父母。即便大哥身體無恙,三男徵二,可以看出秦國幾乎全民皆兵,對民力之盤剝可見一斑。這就是戰國時期普通人家的樣子,和千千萬萬個家庭一樣,史書裡出將入相的家庭畢竟鳳毛麟角。
信中說的安陸不是今天的安陸市,而是安陸市南方的雲夢縣,即兩封家書的發掘地。位於隨棗走廊的南端,再往南是雲夢澤。竹簡和木櫝是很容易腐爛的物品,但在兩種地方有可能保存下來,一種是極乾,如敦煌,一種是極溼,如雲夢澤。木質的簡櫝如果完全泡在泥水裡,與空氣隔絕,反而有可能保存很長時間。正是雲夢澤一帶特殊的地理環境,才讓我們能看到二千多年前的兩封家書。
安陸原本是楚地,鄢郢之戰後,被秦國占據,於是成為秦地。從信中的內容得知,黑夫和驚當時正參與平定淮陽叛亂。淮陽即陳邑,楚國曾遷都於此,改名為郢,為了區別以前的郢都,史稱陳郢。同理,楚國遷到壽春後,把壽春改名為郢,史稱壽郢。楚國不管遷都到哪裡,都把都城稱為郢,戰國文獻裡,不同時期的郢是指不同地方。
兩封書信出土於戰國晚期墓葬,與史料對照,戰國晚期的淮陽叛亂正是昌平君反秦,信中說陳郢是「反城」。那時也是李信攻打楚國的時候,由此判斷,黑夫和驚正是在李信的二十萬大軍之中,黑夫寫信時,昌平君剛反,驚寫信時,昌平君已經撤出,秦軍進入陳郢。
鄢郢之戰發生於前二七八年,昌平君反秦發生於前二二五年,前後相差五十三年,按常規算,中間隔了兩代人。黑夫一家原本是楚人,但兩代人之後,已把自己當成秦人,替秦國效力攻打楚國。這就是普通士兵的悲哀,他們不明白為誰打仗。當然,明白了也沒有用,因為他們沒有選擇。為什麼說黑夫一家原本是楚人,而不是後期遷居於此的秦人?因為信中的「嬃」字,是楚人對姊姊特有的稱呼,黑夫一家國籍雖然改變,但語言風俗沒變。如果是後期遷入的秦人,做為征服者,不會學楚人的語言。
黑夫和驚寫信給家裡的主要目的是要錢,從中可以看出,秦人服兵役沒有軍餉,還要自備衣物。對普通家庭來說,年輕男子被徵去當兵,家裡缺乏青壯勞力,還要出錢供養在前線的開支,實在是雪上加霜。他們的小妹妹要出去打柴補貼家用,兄弟倆唯一的選擇就是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按秦律,砍一個人頭(甲首)可以升一級爵位,即使自己死了,家人也可享受到,這大概是他們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信中還有很多張家長、李家短的話,除了問候父母兄弟,還有親戚里道、左鄰右舍,戰火連年的歲月,顯得極為溫情。最是無情帝王家,王公貴族為了權力常兄弟反目,底層平民卻把親情看得比命重要。只可惜從史料中可以得知,李信伐楚大敗,兄弟倆極有可能死在這次戰鬥中。做為哥哥的衷,死後將兩個兄弟的書信做為陪葬品,這大概是兄弟唯一的遺物,也是對兄弟倆最後的念想。
看了黑夫一家的情況,再回頭看看史書裡動不動「斬首十萬」、「斬首二十萬」、「坑殺四十萬」,就知道有多少個像黑夫這樣的家庭從此陷入深淵,父母失去兒子,女人失去丈夫。看戰國史,每每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不忍卒讀。
戰爭是一件極其殘酷的事,無論輸贏,最終遭殃的總是平民,黑夫一家的境遇足以說明這個事實。
※ 本文摘自 《用地理看歷史:戰國七雄,因何一統?》,原篇名為〈後記〉,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