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科學女力新風潮:她們是天文學家(上)

科學人

更新於 2022年07月08日03:06 • 發布於 2022年07月01日08:30 • 芬克拜納(Ann Finkbeiner)

年輕的女天文學家在天文學界不再孤軍奮鬥,而是共同為這傳統文化帶來新風潮。

(影像來源:Unsplash)
(影像來源:Unsplash)

幾年前,我寫了一張列表,列出總是在女科學家檔案中出現、但令我厭倦的敘述:她是第一位獲聘任的女性、第一位擔任研究團隊領導人的女性,或是第一位贏得某些重要獎項的女性。當時,我收到一位優秀女天文學家的檔案,她所有「第一」的頭銜都不是在描述這位女性,而是透露出天文學界的傳統文化:崇高地位只屬於白人男性的特權階級制度。於是,我自己製作了一份「芬克拜納測試表」,為了堅守原則,我假想突然跳進一個新世界,性別在這裡無關緊要,可以忽略。我就是單純採訪一位天文學家。

一段時間後,情勢轉變。當我要採訪天文領域的佼佼者時,聽到了一些年輕女天文學家的名字。我好奇,如果科學頂尖社群現在有許多女性,她們是否生活在「後芬克拜納測試」世界,也就是說,她們只是天文學家,而不是「女天文學家」。結果,我完全錯了。她們的確是學界頂尖,但毫不諱言自己是女天文學家,而且正在重塑天文學界。

早期,女天文學家必須對抗階級文化的各種限制,狀況改變非常緩慢,原因之一是女性人數很少。隨著女性人數慢慢增加,情況逐漸逆轉,形成截然不同的世界。在2010年左右取得博士學位的女性,她們獲獎、獲聘研究員和教授職位,不受愚蠢的制度所苦且不受限於既定規範,而是建立自己的規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專任教授克努森(Heather Knutson)研究系外行星的特性,在2013年獲頒甘農(Annie Jump Cannon)天文獎,她說:「我們創造自己想要的文化。現在,我們的人數更多,有力量改變。」

她們的世界不只容納女性,還有因為其他理由而遭邊緣化,以及在該領域人數仍極不具代表性的族群,例如有色族裔、殘障人士、多元性別認同者(LGBTQ+,也就是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和疑性戀等非傳統二元性別認同的人)。

這些女天文學家在科學和文化上極有理想,綻放獨特光芒,炫目奪人。她們身處的世界仍有限制,雖然束縛沒有以前多,但她們更積極對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米勒博士後研究員巴特爾(Ekta Patel)專研衛星星系行為模擬,她說:「我們不會改變自己來符合既有框架。」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博士後研究員梅德羅斯(Lia Medeiros)目前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黑洞,她說:「我很享受當女孩。而且,我將成為物理研究領域的女孩,這也是我的世界。」

鋼鐵意志打破窠臼

很久以前就有女性成為天文學家,但是她們必須具有鋼鐵般的意志。1954年,魯賓(Vera C. Rubin)取得博士學位,當她是學生時,有人建議她離科學遠一點。她不理會,繼續前進,不斷告訴自己:我只是與別人不同。她在丈夫工作的地方完成碩士學業,同時養育孩子並成為獲聘職位的唯一女性。她首度發現暗物質的有力證據,多年來,暗物質依然是宇宙學的最大謎團。她獲選進入美國國家科學院(NAS),並贏得美國國家科學獎。魯賓於2016年過世,之後一座極具雄心的天文台以她命名,其中一項任務就是測繪暗物質……

【欲閱讀全文或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知識庫〉2022年第245期07月號】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