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YTR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掀起了大家對身心靈課程成長的討論。當我們的身理與心理皆需要外在的幫助時,許多的管道總是讓我們不知如何選擇嗎?尋求心理諮商就是一項政府合法有保障且透過專業人士的協助而得到幫助的好選擇。
生病的人才需要心理諮商嗎?
當然不!當個人情緒困擾增加,且你可能意識到自我照顧的重要性,且近期因為特定事件而感到強烈的困擾、或暫時找不到原因、睡眠品質不佳、平日一直無法放鬆、情緒變得與以往不同、容易不安或低落等狀況,建議開始尋求解決辦法。身體不舒服時,我們會看家科醫生,先判斷症狀是否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若決定要看診,也會主動跟醫生敘述症狀與獲得診斷並服用是當藥物;反之當我們的心靈感冒了,一樣需要同樣的解決之道與一些素材,嘗試尋求專業心理師或許能從中獲得一些幫助。
怎麼辨認台灣合法執照的心理師?
首先,我們應該清楚了解如何確認心理諮商師的專業資格與沒有合法執照的差異?在臺灣,心理諮商師應具有中華民國國民公立或立案之私立大學、獨立學院或符合教育部採認規定之國外大學、獨立學院諮商心理所、系、組或相關心理研究所主修諮商心理,並經實習至少一年成績及格,得有碩士以上學位者,並通過諮商心理師考試。心理諮商師應具備諮商心理師證書或臨床心理師證書,可透過衛福部心理師公會或各縣市心理師公會查詢其合法資格。
諮商前,先釐清自己的身心靈需求
通常一般心理困擾例如壓力、情緒低落、人際關係,建議群找諮商心理師協助,如果是嚴重心理問題,如焦慮症、憂鬱症、創傷、強迫症,尋求精神科醫師診斷,可能需要適當的藥物治療才是最安全的方法。
多嘗試,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師
一般來說,第一次到第三次會談便可以感受到雙方是否合適。主要觀察諮商師的態度,例如是否尊重、能夠傾聽、讓你覺得安心;另外確認治療計畫,不管是短期或長期,有沒有清楚說明會如何進行與相關規劃?每一位心理師精專心理學領域會有所不同,可以在諮商前先詢問清楚,且每一位心理師的諮商方式也是有所差異。
當諮商初期即發現諮商師的諮商方式不如自己預期,建議可以在尋求其他心理師,透過心理師公會網站,如臺灣心理學會、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等、學校或機構的心理輔導中心、醫院的身心科門診、朋友或專業人士的推薦等多方管道,積極尋求外界的協助與幫忙。
延伸閱讀
.YTR錫蘭影片掀起身心靈討論!心靈課程給爸媽的教養6省思:如何教孩子獨立思考、有自尊地接住自己情緒、在高壓環境下懂得拒絕
.網紅錫蘭抨擊台灣媒體亂象,師大教授:父母應從小建立孩子的媒體素養,而非淪為「被填鴨」的閱聽人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