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追劇

串流影音成顯學!各方人馬角逐OTT大戰

數位時代

更新於 2022年12月12日10:42 • 發布於 2022年12月12日10:17 • 數位時代

OTT平台開啟數位影音的內容新頁。在台灣第一屆「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中,邀來不同業者分享串流時代OTT平台的內容力,與產製模式的整合思考。

2018年,全球OTT服務訂閱用戶已達6.13億戶,首度超過有線電視的5.56億戶;OTT在全球創造的總營收高達690億美元,預估在2023年時,更將攀升到1290億美元,幾乎是翻倍成長,「現在不只是OTT的戰國時代,而是準世界大戰的前哨,」LINE TV執行長暨巧克科技新媒體共同創辦人劉于遜如此形容。

看準龐大的串流影音商機,除了原生的OTT平台,這場大戰也吸引網路平台、電信公司、傳統電視頻道等各方人馬加入應戰,每人各自運用既有強項,希望打贏這場眼球爭奪戰。

新技術起飛,打造沉浸式體驗

2016年,台灣最大的入口網站Yahoo奇摩成立「Yahoo TV」,開始投入內容產製。除了向外尋求影音作品,和超過250個影音網站和1500位中小型年輕創作者合作,每年也進行近2000場直播,並推出超過20個自製節目,像是招牌節目《佼心食堂》。

Yahoo TV也耕耘新技術,針對AR、VR和動態補捉技術進行許多創新嘗試。比如運用AR技術,在汽車節目中直接變出一台虛擬汽車,甚至可以即時拆解複雜零件,讓觀眾更易了解。運用動補技術打造的虛擬角色「虎妮」,不僅是台灣第一個虛擬偶像,今年六月還成為高雄第一個虛擬觀光代言人。

「以前看影音,觀眾是觀眾,節目是節目,未來所有界線都會被打破,不再是觀看關係,而是沉浸式體驗;裝置也不見得是手機,而是穿戴式設備。這不只是量變,還有質變,」Yahoo TV 總製作耿暄說。

異業結合,擴大既有收視族群

作為電信業OTT平台,台灣大哥大旗下的影音服務myVideo,先從網路提供免費服務,接著再從電視媒介擴展更多使用者。2017年,myVideo和台灣有線電視龍頭凱擘大寬頻以及台灣大寬頻合作,只要打開電視機上盒,就能使用myVideo服務,目前台灣已有100萬戶的電視盒都能看到。

「大家最想付費的是電影,但黏性最高的是戲劇跟綜藝,占據大家最多時間,」台灣大哥大影音事業處副處長邵珮如表示。因此myVideo 開電信業OTT平台先河,今年再加碼深耕數部台灣自製戲劇,包括《我們與惡的距離》製作團隊大慕影藝新作「做工的人」、文策院投資的七十六號原子《七十六号恐怖書店之恐懼罐頭》等,「透過參與上游製作,把更多台灣優質內容帶給觀眾。」

各推內容,網台互補

身為台灣重要內容產製業者的公視,也在2017年成立線上影音平台「公視+」,透過網路媒介大膽進行影音創新,邁向媒體轉型。公共電視新媒體部經理林孟昆舉例,像是跨入短影音,推出「公視+」第一個網路原生內容《博恩在脫口秀的前一天爆炸》,找來脫口秀名主持人博恩,以十分鐘一集的脫口秀,回顧台灣電視20年來的生態,上架後反應不俗,

另一齣《城市情歌》,則嘗試在「公視+」首發,再由電視做二播,結果發現收看人數不因網路先播而受到影響,電視與OTT平台不見得是競爭關係,而是各自吸引不同族群,達到互補效果。另一個嘗試則是增加觀影互動,去年公視的招牌節目《誰來晚餐》在電視播出時,便邀請心理醫生針對播出內容,與線上觀眾進行互動、解答疑問。

來自香港的ViuTV,同樣也是電視與OTT的結合。ViuTV董事兼總經理魯庭暉認為,製作OTT內容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有病毒擴散的元素,引起社群討論。」他以ViuTV推出的《愛我嗎?愛你媽!》為例,節目找來四個家庭的老公、老婆和老公媽媽一起去旅遊,過程中揭開婆媳和老公三角關係微妙的一面。結果光是發佈預告,就引起許多網友轉載、討論,「所以在製作內容時,有沒有一個三分鐘的影片會形成病毒,讓觀眾傳遞,這是大家可以思考的方向。」

「這是一個打群架的時代,很多本土OTT業者憂心忡忡,許多國外大頭進駐,台灣OTT業者不能單打獨鬥,要保持開放心態,善用各自資源,一起往前衝,」耿暄說。這場OTT大戰,不僅考驗平台內容的紮實力,也考驗業者各自的靈活應變。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